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进云山屯,走近屯堡文化 安顺游记. |
[游记]走进云山屯,走近屯堡文化 安顺游记. |
2008-07-22 ctrip.com |
六百多年前,浩浩荡荡的江南大军来到了偏处一隅的贵州,他们除了带来当时中央政府的政治目的外,也带来了江南独具韵味的水乡文化。踏进当时的落脚地,眼前恍如时光倒流...... 说起安顺的屯堡文化,要从普定设卫开始. 普定本是安顺市的旧称,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元朝。当时已经有了"贵州"这一地域名称,但不是一个独立的省。普定属于云南行省,是当地土司管理的一个府。下设四个州,其中一个州叫 “安顺”。直到清康熙10年,才由 “安顺”取代 “普定”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 明洪武十四年,已经降附大明王朝的元梁王剌瓦尔密被谋臣胁迫, 在云南举起叛旗。时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决心平息叛乱,发动了 “平滇”战争。作为这场战争的总指挥,在出兵之前他亲自设计了进兵云贵的线路。《明史》上说朱元璋分兵两路。一路由永宁南下,攻乌撒;另一路是大部队,由遵义南下,经由贵阳攻打普定(即安顺市)。两路军队合围曲靖。30万明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攻克普定。普定素有 “黔之腹, 滇之喉” 的声名, 因此, 对于急于一统天下的朱元璋来讲,这里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次年二月,普定战事初平,朱元璋即命令在贵阳建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统一指挥分属于川、滇、湖广三省的贵州地域范围的军事行动, 并在普定设普定卫。普定设卫之后,明军以这里为中心,开通了通往云南、四川的驿道。沿途广设军屯、驿站,屯兵数十万。 (这里顺便插句闲话, 首任普定卫指挥使是一位叫顾成的湖南湘潭人。他是跟随朱元璋多年的一员勇将,"平滇"战争开始后是他担任明军前锋。第一仗就拿下了普定这一入滇的咽喉要地。现在安顺城中的民主路原来叫顾府街,就是因为顾成宅第建于此街而得名。如今的民主路是安顺最繁华的商业街。与民主路交叉的中华南路/北路(也就是南华路),就是连接内地与云南的交通要道。六百年前,朱元璋的部队就是穿过这里,直取昆明,最终赢得"平滇"战争的胜利。) 其实,当时进驻大军并非是心甘情愿千里迢迢地来贵州的,而是被采取抽丁的方式强迫进军贵州的(有的兵士还携带着家眷)。同时,这也是贵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这批江南水乡汉族移民的到来,无论是对贵州的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浩浩荡荡的江南大军的到来除了带来了当时中央政府的的政治目的外,也带来了江南独具韵味的水乡文化。如江南的建筑文化、服饰文化、民间文化以及一部分典型的随军文化。当然,江南文化落脚贵州并非完全是以独立的姿态而存在的,绝大多数已经在贵州这块独特的土壤里与其它本土的文化 “融合” 而滋生出另外一种风味别具,魅力无限的 “屯堡文化”。 从我仅有的建筑常识来总结,可以说,屯堡的建筑就是 “水乡和山国”或者说“木与石” 的结合.江南 “水乡”的四合院到了 “山国”贵州摇身一变而成了石板四合院,石头的瓦,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 江南的 “木雕”和贵州的 “石瓦”神奇般的运用到一起。山和水/木与石二者的巧妙融合,天工巧夺,魅力独具。我想,这样的结合在中国的建筑史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迹吧,因为这个奇迹让你感觉那么自然,丝毫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几乎任何一个朝代任意一个国度的军队都有它独特的随军文化,用来丰富军人的精神生活。中国明朝时期的军队自然也不例外。明朝军队的随军文化中有一种典型的戏剧,叫做地戏。这是一种带着面具,以军事题材为主要内容,以说唱为主要方式的独特剧目。当这一随军剧种因为屯军的缘故而来到贵州后,就与贵州历史悠久内涵深远的傩戏相碰撞了。地戏在最终吸取了傩戏中的一些优秀的成分后而演变成一种地方性戏剧。但是,其以军事题材为主要演出内容仍然未变,只不过是将原来的真刀真枪换成了木制的器械。地戏原来作为军旅文化的功能也演变成屯堡人民间娱乐文化,并日益丰富着屯堡人精神生活. 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屯堡中找到古老的戏台,想见它昔日的热闹与人来人往.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108184535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