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色之旅之四——黄果树瀑布2 2007-08-29 08:55:13 大中小 标签:旅行/见闻 黄果树瀑布的优美景色,很早就为人们所欣赏。黄果树瀑布,古称白水河瀑布,亦称黄桷树瀑布、黄葛树瀑布或黄葛墅瀑布。早在明朝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中就有文字记载,之后在嘉靖年间的《贵州通志》、《贵州山泉志》和《贵州名胜志》等均有记载。至于明朝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更是对黄果树瀑布作了生动而科学的详细描述。吟诵黄果树瀑布之美的诗文,也为数不少。如清代安顺府永宁州知州黄培杰便有诗咏瀑布,诗曰: 犀潭飞瀑挂崖阴,雪浪高翻水百寻。 几度凭栏观不厌,爱他清白可盟心。 另一种吟瀑诗《白水沉犀》 ,为周铭先所作,诗曰: 虹泉飞万丈,下有碧犀行。 瀑布图如绘,悬流势不平。 雪花晴里溅,芝草岸边生。 对此盟心地,能令滞滤清。 不过,最形象又简洁地描写出黄果树瀑布的雄奇景色的,大概要数瀑布正对岸观瀑亭中的一副对联了,联文写道: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那么,黄果树瀑布如此壮美的景观,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黄果树瀑布的成因问题,可谓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是喀斯特瀑布的典型,是由河床断陷而成的;有人则认为是喀斯特侵蚀断裂——落水洞式形成的。最近的研究表明,黄果树瀑布前的箱形峡谷,原为一落水溶洞,后来随着洞穴的发育,水流的侵蚀,使洞顶坍落,而形成瀑布。因此是由落水洞坍塌形成了黄果树瀑布。由于一个瀑布的形成过程是与瀑布所在的河流的发育过程紧密相关的,故黄果树瀑布的形成过程须与白水河的演化发育历史结合起来考虑。这样,黄果树瀑布的发育过程大致可分成七个阶段:即前者斗期、者斗期、老龙洞期、白水河期、黄果树伏流期、黄果树瀑布期和近代切割期。其形成时代大约从距今2700万年至10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经历了一个从地表到底下再回到地表的循环演变过程。 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300多年前就对黄果树瀑布有过描述,也是中国历史上对黄果树瀑布进行详尽记载的第一人。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贵州,途径黄果树瀑布时,曾对黄果树瀑布作了这样的描写: “······担夫曰:‘是为白水河,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歉歉。随流半里,有巨石桥架水上,是为白虹桥。其桥南北横跨,下辟三门,而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白水之名不诬矣!渡桥北,又随溪西行半里,忽陇箐云蔽,复闻声如雷,余意又奇景至矣!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复,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下瞰,不免神悚。而担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憩也’······”见(《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之一》) 徐霞客对黄果树瀑布的描述是十分生动形象而又贴切的。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是白水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6米3/秒,最新测量结果表明,黄果树瀑布高为66.8米,宽达81.2米。因此,黄果树瀑布水量充沛,气势雄壮。 《白水岩瀑布》——[清]严遂成 万里水汇一水大,訇訇声闻十里外。 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 龙须带雨浴日红,金光玉色相荡舂。 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 风折叠之绘变相,三降三升石不让。 有如长竿倒拍肉飞仙,中绝援绳跃复上。 伏犀埋头不敢出,怀宝安眠遮步障。 我欲割取此水置袖中,曰恒燠若书乾封。 叩门絜瓶滴马鬃,搞苗平地青芃芃。 岂不贤于谷泉之在香炉峰,坐享大名而无功。 《犀潭飞瀑挂崖阴》——[清]黄培杰 犀潭飞瀑挂崖阴,雪浪高翻水百寻。 几度凭栏观不厌,爱他清白可盟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