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贵州红色之旅——息烽集中营 2007-06-27 03:03:43 大中小 ·2007 贵州红色之旅——息烽集中营 无论是相隔的省份或者是所处的地域,应该说我们同贵州仅一步之遥,都赫赫带着同属老区相互称呼着老乡的少数民族。正因为在每个党员心里历练着红色江山来之不易的洗礼,才有了我们一行四十多位党员踏上这红色的旅途。 经过一夜火车上的颠簸,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我们迈进了贵州省的省份城市——贵阳。 简单是吃过早餐,来不及洗去尘埃,抖落疲乏,就驱车参观息烽集中营。 这是六月底的一个上午,阳光格外吝啬,阴霾的天气衬托这息烽集中营格外的沉静。我跳下大吧车,顶着零星飘洒的小雨,置身于偌大的广场,一幢大气而庄严的解构式建筑,衬得四周一片沉静,这便是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深灰色的墙面,支着格子型的钢架,犹如牢笼般钳制着我的心。从小径越过,来到了集中营原址大门前,望着四周灌木丛生,绿树成荫,不禁肃容以对。 抗战期间,国民党在全国设有三大集中营,一是贵州的息烽,二是重庆的白公馆,三是江西上饶。在这三大集中营中,息烽集中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管理最严。它位于息烽县城南6公里的阳朗坝,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月设立到1946年9月22日撤销,共7年零8个月,作为军统最大的一所秘密监狱,对外挂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因营区内有一天然溶洞名叫猫洞,所以过去又称"猫洞集中营". 息烽集中营本部围墙界定东西长242.9米,南北宽236米,总面积57124.4平方米。1938年之前它是一位刘姓地主的庄园,国民党军统看中后强行征占,军统把整个庄园分为了办公区(天堂)和监房(地狱)两部分。内设九个监房,分别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及特命名,共九栋52间。围墙外的巡察外的巡察中队和特二团一营二连的驻地还不包括在内,可见其规模之大。 当时蒋介石和戴笠把集中营设在这里的两个原因,一是息烽地处黔中腹地,是大后方,位置在贵阳重庆之间,又在川黔公路边,交通方便,加上在群山之中,林木繁盛,地势隐蔽,所以军统不但把集中营设在这里,而且在息烽县城设立了军统局息烽办事处、特种技术训练班、军统第二电讯总台等16个特务机构。当时的息烽县城人口地2000多人,而军统人员就达1.5万人,是当地人口的7倍多。一时间,息烽成为了军统的大本营。二是他们认为"息烽"二字是"息灭烽火"的意思,可以讨一个扑灭革命烽火的好兆头。 息烽集中营,先后关押过杨虎城、马寅初、黄显声、罗世文、车耀先、张露萍、许晓轩等共产党人、爱国将领和爱国民主人士共1200多人,屠杀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转押重庆72人,幸存者不足百人。当年的刑场蔡家寨、鸦咪寨、垮门洞、快活岭等处,现尚存的座座死难者坟墓就是这一血腥历史的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