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地理日记走过青岩古镇 |
[游记]地理日记走过青岩古镇 |
2007-07-25 sina.com.cn |
【地理日记】走过青岩古镇2007/6/10 贵阳的朋友介绍说,姜文演《寻枪》在青岩古镇,我没看过该片,一点感觉也没有。他干脆说:青岩古镇是“人生必去的10座小城之一”,如此说来,我就得一定去看看了,否则,离开贵州的时候可能带着遗憾呢! 我们在小河转盘乘上一辆开往花溪的巴士,出城,见一些石头垒起来的房子,再拐几个弯,巴士一路上收些背着背篓,或拿着铁锹的农民上车,然后上公路,穿过一道道山岭,大约半小时到花溪,花溪是个一个依山傍水的山洼里经典的小镇,在这里再换上往青岩的班车,半小时到达青岩。 向路人打探古镇的方向,他用手一指。穿越一个集贸市场。市场上到处都摆着摊,卖药材的,土特产的,鞋帽衣服的,还有卖小菜的,卖食品的,热气腾腾的场面混杂在一起,人们摩肩接踵,许多上了年纪的,身着苗或其他民族服饰的老人守着自己的摊子,偶尔一只狗从我的腿空隙钻过去,给我冒出来一些惊异来。 穿越这段嘈杂,便是文昌阁,来此地参观者很少,门前不远处摆着气球射击的道具,另外,还有一个拔火罐的地摊非常显眼,这火罐是竹筒做的,它耸立在人的肩膀上,顶上还冒着热气。这传统的中医手法,用最朴实的形式解除着古镇上人们的病痛。文昌阁内,冷冷清清的,里面的墙上铭刻着孔子的语言,显得比较尴尬。 再不远处,胡锦涛总书记考察青岩的指示高高地耸立在前方。经过文昌阁,下几级台阶,顺着青石铺成的石板路前行,两边是老房子,有的经过修葺,勉强保留原貌,有的墙壁已经斑驳。这里的老房子彻底保留历史原貌的不多,因为为增加创收的需要,他们几乎都改造成了店铺。 我留意到,来古镇的人,寻幽访古得不多,仿佛都是来购物的,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逛得没新鲜感了,来这里尝点吴江路吃不到的小吃,买点价格便宜的惊人的银饰,也算不虚此行。有些像“老字号黄家玫瑰糖”、“状元书屋”、“古镇苗银”、“吴字坊臭豆腐”、“古镇赵伯妈鸡辣脚”等店名还是蛮耐人寻味的,有些像“焚火岛”、“再回首”、“印巴”等店,从装修风格和店名来看,很容易发现它们是舶来品,洋味太重,现代感太强,与古镇整体的民族特色似乎格格不入。 在古镇一处拐角处,有一段石墙上忽然长出一簇仙人掌,严重变形的体态垂下来,记录着这座小镇的年轮。青岩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除了脚下的青石板的记忆,现在能跟洪武联想起来的景观渐去渐远了。老房子如果在夏天,赤着脚,踩着青石板路,顺着的感觉一定很爽。小镇许多人家的外墙很多用层岩做成,一些藤蔓迎着风,顺着墙头爬行,以花的方式展示青春,以果实的方式回味历史。 顺着导示牌的方向,来到万寿宫,宫前是一些卖民族服饰的地摊。万寿宫原是江西会馆,现在由一些道士在管理,里面香烟缭绕,我上去问虔,敬上一炬香。继续往前,穿过一道多岩层垒起来的,很有质感的小巷。悠长悠长的小巷,藤蔓缭绕,在乌云压城的时候走进去,我觉着怎么像走进了戴望舒的《雨巷》,油然而想到那位长得象丁香一样的姑娘! 小巷出口处,一字排开许多卖香的,算命的,看相的,像一门产业,用“算命一条街”来形容并不为过,不敢有太多超越红尘的随想,前面是迎祥寺,古镇上最大的寺庙。顺山势而建,绿色的屏障包围着青砖灰瓦。上山的台阶上,几个顽童,山道盘旋处,猛然冒出一簇凤尾竹,后面有农舍。往上走,台阶上的落叶有些已经腐败,看来山上的庙宇已鲜有人来了,那些青翠的树木和竹子低着头,寂寞而无聊。 下山继续沿古镇行走,仿佛行走在某个城市的步行街一样,“古”字已被淹没,走过一道牌坊,就出了城门,城门不雄伟,像一个拱门。也没见到西安城墙的绵延,比起平遥的古城也显得小巧。我穿过古城,大约两小时。是为记。 他山系列日记: 【地理日记】福州的爱意 【地理日记】长沙的记忆 【地理日记】合肥印象 【地理日记】雨中拜谒包公墓 【地理日记】离开合肥 【地理日记】黄山留恋(上)黄山留恋(下) 华山游记(上)华山游记(下) 【地理日记】美丽的西安城,丑陋的西安人! 【地理日记】穿过黄土高坡,我的风(上)【地理日记】穿过黄土高坡,我的风(中)【地理日记】穿过黄土高坡,我的风(下) 【地理日记】天龙山之痛 【地理日记】蓦然回首三千年 【地理日记】黔灵观猴记 集市上的老人1 集市上的老人2 拔火罐 梵火岛 古镇苗银 墙头仙人掌 小吃 小吃 老屋 古镇上的老人与小孩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a0c7465010009803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