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悠悠古韵 青岩古镇拥有600多年的历史。 六百多年,犹如一条蜿蜒流淌的历史长河,潺潺地流淌过黔中大地,流淌过时代的变迁。没有停止,永无止境地向前行。 这就是青岩古镇给我的感觉——历史悠久、亘古如斯。 青岩古镇的历史集中体现在那一段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古城墙和那些明清风格的石砌街巷上。城墙是明朝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年)所建。当时,青岩土守备,控制八番十二司的班麟贵在离青岩堡约1公里的坡地上建起土城。当地人称为“王城”,译为汉语则是“兵城”或者“营盘”的意思,这便是今天的青岩城的雏形。 城墙最初为土城,后来多次整修扩建,发展成为石墙。城墙居高临下,扼守要冲,象征着中央王权对西南边陲的绝对统治。今天,伫立于城墙之上,使人仿佛置身于大明王朝金戈铁马的时代,依稀可见重兵屯集驻守的雄姿。 与古城墙相比,古镇的街巷则是另一番风情。镇内交错密布着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共计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等27处,还有三座现存的石碑坊。今天,镇上仍存有完好的朝门、腰门以及古老陈旧的木柜台和石柜台。这些古建筑在设计风格上精巧别致、清新婉约,尤其是寺庙和楼阁,其雕梁画栋和飞角重檐,充分体现出明清时代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 漫步于街上,欣赏街道两旁古朴的民居,琢磨着那些远近驰名的土特产品,再听听老人们闲话历史,委实令人感到惬意。 据老人们说,青岩古镇的历史比城墙要早得多,早在明朝初年就已建立。后来,我查阅了资料,得知准确的时间是在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当时被称为“青岩堡”。 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建立大明王朝后,他出兵北伐,扫荡了元朝在关内的残余势力,迫使蒙古贵族北遁。为了统一天下,形成稳定集中的政治局面,他一方面加强对西南边陲的控制,于洪武六年(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青岩正处于广西入贵阳的贵番主驿道的中段。贵番主驿道是广西进入贵阳的门户,即为咽喉要害之地。因此,青岩的地位自然重要起来。朝廷在驿道上设置了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大事的“塘”,并驻军于双峰山下,在驿道旁建屯,史称“青岩屯”。 另一方面,他多次发动“平滇”战争,企图将踞守在云南而一直未肯臣服元朝梁王刺瓦尔密一举扫平。洪武十四年(1384年),朱元璋封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调动三十万江南大军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调北征南”讨伐滇黔的战争。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战争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战争结束后,这些“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村寨,“青岩屯”演变为“青岩堡”。天启年间,青岩堡附近又建起了土城。后来,在历史浪潮的推动下,逐渐发展成为青岩古镇和青岩古城墙。 每次来到古镇,我都会登上城墙举目远眺。眼前浮现出一幅幅鏖战的画面,耳边响起一阵阵激昂的战鼓声,仿佛重返“披犀甲,操吴戈”的时代,去感受那些血雨腥风,去聆听那些战马嘶鸣。 可以这样说,青岩古镇其实是战争的产物。想象一下,当年明朝强盛之时,以四海之大,举天下之力,黔中的豪强们岂能抵挡! 明朝没能万世永昌,朱家天下也只持续了两百多年。清军入关后,青岩古镇又成为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土地。历史的长河毫不停歇地向前奔流,青岩古镇也跟着一起前行。如今,它成为了贵州省的历史文化古镇,供海内外游人驻足游览。 俱往矣!明朝的大军,激烈的战争,驻守的将士,一切的一切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留给后人的,唯有亘古长存的古镇和悠悠的古韵。 ○肖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