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岜沙苗寨,岜沙苗寨旅游,岜沙苗寨自助游,岜沙苗寨游记攻略-旅游. |
[游记]岜沙苗寨,岜沙苗寨旅游,岜沙苗寨自助游,岜沙苗寨游记攻略-旅游. |
2007-08-04 ontour.cn |
位于贵州省南部边境的岜沙是一个奇特的,充满久远传统乡情的苗族村寨。这个村寨虽然就在321国道的边上,然而这里的苗族乡民却依然保持着本民族传统的风貌,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生活习俗和服装服饰。他们现在的装饰与东邻日本国的古人穿戴十分相似,为此,也曾引得许多大和友人前往寻主认宗。 村寨建在山上,依坡就势搭起富有西面民族特色的木制杆栏式吊脚楼,从高处望去已经生满绿色青苔的树皮房顶鳞次栉比。屋顶没有烟囱,冬日的中午,家家的树皮屋顶上蒸出缈缈的青烟,那是柴烟和蒸汽的混合物,于是,淡淡的青雾便如同白色的丝绒,暖暖地罩盖在村寨之上,温馨宁静,如诗如画。村间空地及山坡上,或聚或散或疏或密地竖立着高大的木排,那是村民们的晒谷架,收割季节,农民们将稻谷捆好,一束束的挂在木排之上,这便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处处展开了稻谷的栅墙,映得秋日更加金黄。稻谷挂在寨边,不用担心会丢失,这是约定俗成的淳朴民风。 走进岜沙,有如置身于古远的原始部落,时间隧道瞬间将人们拉回到数百年前,村民们穿着土法染制的民族服装,深蓝紫色泛着光。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领口、袖口、下摆和绑腿都是姑娘们自己绣制的彩锦,项上戴着粗大的银环。这样的装束,即显示出女子亭亭玉立的身资,又十分便于她们登山和劳作。男人们梳着小辫,头挽发髻,腰间别着砍刀,肩头挎着猎枪。这山里虽早已没有走兽飞禽可打,但男人出门时仍喜欢带着猎枪,枪已成了他们的随身饰物。 岜沙人认为他们才是最正宗的苗族。早些时候,年轻人从外地打工回来时,必须要在村外换上本族的衣服才准许进村。在山寨里,可以见到妇女在操纵古老的木纺车、织布机,可以闻到蒸米酒的清香,可以听到人力舂米沉重的节奏。热闹的聚会场中,时常有苗族姑娘向外乡的宾客发起“偷袭”,偏僻苗寨里的小姑娘主动与外来的陌生人嘻闹,这在汉族区是难以想象的,其实这也是苗族的风俗之一。清代文人赵翼在其《檐曝杂记》中就有如此记述:粤西土民及滇黔苗倮风俗,大概皆淳朴,当墟场唱歌时,诸妇女杂坐,凡游客素不相识,皆可与之嘲弄,甚有相儇亦所不禁。并有夫妻同坐墟场,夫见其妻为人所调笑,不嗔而喜者,讲妻美能使人悦也。 数百年过去了,昔日风俗依旧,仿佛历史已在此处停留。岜沙有吃新节、芦笙节、映山红节、鬼节等节日,有斗牛、吃相思、荡秋千、跳芦笙、集体围猎、成年剃发仪式等风俗,有奇特的竹编饭盒、精美的手工钢制针盒、刺绣猎袋、牛角火药筒等民间工艺品。芦笙节规模盛大,人山人海,芦笙对赛时,姑娘盛装助威,小伙吹起芦笙粗犷、奔放,尽显古朴本色。 岜沙苗塞距贵州从江县城仅5公里,一条公路从寨前通过,交通的便利给这座苗寨带去了现代文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有的开起了小店铺,有的到沿海城市打工,赚了几十万元,成了小老板。苗寨的小学校也盖起来了,教室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姑娘们的穿着打扮也有了些许改变。过去姑娘们夏天时只穿一件围胸外加一件外披,不穿内衣,现在她们都在围胸里加了一件棉毛衫;过去岜沙人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普通话),现在年轻人几乎都能听懂汉语了。但是,岜沙人又好像是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星球上,他们的饮食起居,生活习俗都非常古老,淳朴的古代遗风似乎没有受到丝毫的损伤和影响。 古老的“成人节”仪式 岜沙的男孩子长到16岁,就要举行一种古老的“成人节”仪式(苗语叫“达给”),由寨老和巫师共同主持,将其头顶周围的头发剃掉,只留下头顶部一小撮头发挽成发髻,发尖飘散于脑后。举行仪式的当天早上,主人家会邀请十几位同姓男子帮忙去河里打鱼。夜晚,男人们点起篝火聚在河边,主人家的孩子则全身盛装。剃发后,成人仪式结束,大人们坐在河边为孩子长大成人而高兴地喝酒吃鱼,到第二天天明才散去。以后,男孩头发的剃留则凭个人意愿而定。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有的男孩长到16岁,剃不剃发,举不举行成人仪式,凭个人自愿。不剃发,不举行成人仪式的,不仅不准挽发髫,如夭折,按寨上的传统习惯也只能提葬,不能抬葬。而且捆尸体用的竹篾只有5道,用一块布将尸体兜着提到墓地。举过成人仪式的,如夭折,捆尸体的竹篾是7道,而且是用肩抬到墓地,送葬礼仪也很隆重。 岜沙人淳朴的生态观 走进岜沙,只见房前屋后到处古树参天,蝉鸣鸟叫。举目望去,漫山遍野,苍翠欲滴。这得益于岜沙苗族世代相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多少年来,村民们一直恪守禁止乱砍乱伐的民间习俗,公路修到村寨几十年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盗伐林木的事件。我到从江采访的第二天,恰逢大雾,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车窗外挺拔的大树弥漫在浓雾中,路边雾中不时走过几位头缠花格头帕,腰挎砍刀,挑着担子的村民,景象古朴自然,这个有350户,1900多人的大寨至今没有一辆马拉车,手拉车,人们运货,进县城赶集都是肩挑手提,徒步行走。村里人认为,畜力运输工具载量大,砍伐树木就会多,破坏森林及环境。岜沙人的这种良好习俗是从古代沿袭而来,成为必须遵守的不成文的村规民约。村里有一规定:如果有人盗伐古树,一经发现要罚120斤米,120斤猪肉、120斤酒,让全寨人吃,以示警告。因此,村民们上山拾柴都自觉保护幼苗和树干,只修剪杈枝或砍枯树。偶尔也伐一些杂木,打成捆挑到城里卖。 芦笙歌舞传情达意 岜沙人与森林十分亲近,就是平日的娱乐和迎宾仪式也离不开森林。当客人进寨时,盛装的村民站在寨门口吹起芦笙端着美酒,鸣放火药枪和铁炮以示欢迎,然后到村后树林环抱的芦笙坪上举行隆重的迎宾仪式。少男少女们要面向太阳从山腰缓缓退到山顶,经过林中小道,到芦笙坪上围成圈跳起芦笙舞。悠扬的芦笙声,人们的欢呼声响彻山林,久久回荡。在这里,呼吸着自然,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狂热奔放的歌舞,使人真正体会到了返朴归真的感觉,此时此刻,我的全部身心就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最令我陶醉的是竖笛吹出的曲调。竖笛约1尺5长,食指粗细,5个眼,吹奏时,那声音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蝉鸣鸟啼,吹到动情处又宛如高山流水,迭宕起伏,似在诉说什么。我不是音乐家,很难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描述,但我看到那位伴唱的姑娘是很懂得小伙子吹奏的曲调的。那歌声不是高吭嘹亮而是低吟,是诉说,是思念,姑娘唱的是情歌,歌声中充满了对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
转自:http://www.ontour.cn/jqzx/jingdian.aspx?id=00100102100504231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