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贵州从江游记贵州黔东南苗侗区(凯里)日自助游

[游记]贵州从江游记贵州黔东南苗侗区(凯里)日自助游

2007-07-25    88trip.com

贵州从江游记(贵州 黔东南苗侗区(凯里) 6日自助游)

从江县城

天涯行者搭上柳州往牙屯堡的火车,经过几个小时慢车的折磨,在老堡和难民般的人群挤上渡船,从窗口爬上了去从江的班车,又是几个小时的颠簸,“象坐船一样”,终于脚踏在从江县城的土地上,早已是灰头土脸。

都柳江把从江县城一分为二。小城透着安详和平和,那里的人不紧不慢,没人注意到我们这两个外乡人。在街上看到穿民族服装的老乡走来走去,天涯行者兴奋得大叫起来,举起相机就拍,老乡莫名奇妙,不知为何,以西南官话谓之:“服装奇特。”老乡丢下一句:“你们才奇特。”转身便走,追之不及,才发现自已肩背大包,胸前挂三两台相机,头戴棒球帽,装束在当地的确颇为奇特,遂尴尬而回。

从江县城有新有旧,新的为砖瓦楼房,饰以彩色玻璃,旧的为木制吊脚楼,落满灰尘,无甚特色,好在旅馆还较干净,彩电热水俱全,于是洗漱上床,一夜无话。

岜沙苗寨

清早便租车前往岜沙苗寨,岜沙苗寨距县城不过7。5公里,砂石路面,地图上明明白白标着“国道321线”,路却颇为崎岖颠簸,贵州公路建设落后可见一斑,国道从岜沙寨中穿过,以国道为界分成上、下寨,天涯行者下车穿村过寨,只见满眼的苗家吊脚楼依山坡而立,与山色树影相映成辉,虽说房屋陈旧黑暗,但寨中不时有苗族妇女与带狗儿童行走,倒也生意昂然。

岜沙全寨共400余户,仅有十来户汉人,有“张”“玉”两姓,其余均为苗族,以“滚”为大姓,路上叫住一儿童,名为“滚你丢”,以糖块诱之,带我们在寨内四处游逛。

在上寨见一群男子穿左衽黑色服装,正在聚会饮酒,喜出望外,连忙上前摄影并聊天,岜沙男子均身穿左衽或对襟上衣,黑色无领,裤腿肥大仅及小腿三分之二处,也点类似城市中的七分八分裤。头顶一髻,四周剃光,劳动及生活均赤脚。妇女则穿对襟黑衣,百褶短裙,胸前挂有少量银饰,配以色彩鲜艳的刺绣。饮酒人中有村干一人,据他称男女服饰自古便是如此,没有改变,他是退伍军人,归来时也必须脱下军装改换服装才准进寨,不久后也留此发型。

岜沙人好酒,往往男人“上坡”劳动大半天,下午便砍柴一担挑往县城出售,或卖或换,统统拿来沽酒,一边喝一边往回走,难怪早上来时见路边有醉卧之人,酒风颇为剽悍。

国道边有一电杆,上挂红色标牌有两句风马牛不相及的标语:通信光缆,禁止打鸟。正纳闷之间,有一岜沙男子走过,肩扛一支沙枪,腰间挂一把砍刀,堪称英武,当下心中释然。岜沙民风剽悍,家家备有沙枪,男子从儿童起就腰挂砍刀,主要是旧社会时村寨间常有“打冤家”,刀和枪用于进攻和防御,二来上坡时砍刀可以顺便打柴。到现在已经没有“打冤家”了,这两者就纯粹成了劳动工具。

我们上了村干家的吊脚楼,木楼为干栏式,四周木板围之,以树皮做瓦。一楼堆放杂物和饲养牲口,二楼住人,二楼的阳台即为大厅,上楼时听见有隆隆之声,村干幽了一默:“这是我们苗家的纺织厂。”原来苗族妇女多在家操持家务,纺线,织布,制衣全是各家独自完成,纺线织布的工具颇为简陋。

上寨后山山顶即为芦笙堂,是参天大树围成一块圆形的平地,落叶遍地,光影斑驳,据说芦笙堂是天生一块平地,周围的大树也是天生围成这个形状,每逢节日或重大事件,全寨便在此集中,苗族庆祝节日的传统方式“芦笙踩堂”也是在这里展开。平时上这里并没有什么禁忌,只是男女不能在这里谈恋爱。在另一个山头建有一纪念亭,是1977年毛主席去世后国家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岜沙人民敬献的一棵香樟木所在处,这棵香樟木据说有千年之久,树篼处直径100厘米,尾木的直径也有40厘米,是修建纪念堂的木料中最大的一棵。后来,县里便在香樟树伐倒后所留树根处建亭纪念。岜沙给我感触颇多,近二十年来国家发展迅速,而岜沙却给人一种时间停滞的感觉,据岜沙小学李校长介绍,直到五十年代末从江才通汽车,初时有卡车与吉普同来,村民坚信吉普为卡车之“崽”,直到近年参观的人渐多,外出务工和参军的人回乡,观念才渐渐改变。但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仍大致保存完好,民居和习俗基本沿明清时期,改变很校

高增鼓楼

高增距县城也不过6、7公里,为著名侗寨,一路步行进寨,短短一公里间竟有三座侗寨,各有一座鼓楼,互相呼应,其中以高增村的最为华丽。沿途小桥流水,村头榕树遮天,天涯行者又以糖块开路,但村民活得安详,并不太多理会,不似在岜沙只要一掏出糖块,即有大群儿童尾随。

高增鼓楼曾毁于大火,现今鼓楼为1985年新建,相当华丽,工匠皆来自本寨,鼓楼内数条支撑柱全是以整棵大树制成,高大粗直,参观建筑时留下的照片,并没有使用吊车电锯等现代化工具,搭架后由全寨精壮男子全凭人力用藤条吊起,木头之间以“楔”联结,没有铁钉。鼓楼的飞檐也颇有特色,六个角有不知名的野兽雕塑,每层楼檐下都有彩绘,内容丰富,有抵御敌人的、上坡劳作的、男女围坐火塘“坐妹”(即谈恋爱)的,纺线织布的,林林总总,一座鼓楼上的彩绘,便是侗族人民生活的内容。

鼓楼同时又是全寨社会生活中心,鼓楼内贴有今年的时令节气表,是“寨老”推算出来供村民查看。如有村民集会或重大事件发生,便由“寨老”敲击楼中皮鼓,寨中男子在楼前集中,以民主方式讨论解决,不得缺席,但是妇女不能参加。

寨中有风雨桥数座,其中一座新建于1997年,旧桥“被水冲走”,新桥亦由本寨工匠制造,下部为石拱桥,上部为一座两端的桥楼,是重檐长廊式结构风雨桥,桥中两侧用长枋做凳,供往来行人休息。另有一座是中间有鼓楼的双层桥面风雨桥,桥上彩塑彩绘有武士人物,飞禽走兽,民族风情,色彩艳丽,风情浓郁。不过相比桂北三江、融水一带,从江的风雨桥显得结构简单,比不得桂北风雨桥设计精巧,工艺复杂。浓情歌乡,小黄轶事

县城丙妹镇往小黄的路是最为难走的,车资也让人叹为观止,二十余公里路程,车老板借口山高路险,雨天路滑,竟然索价二百三十元还不太情愿,我回想当年拉萨往阿里,也是租北京吉普,也不过二千余元,行路之难,惊险之多,远甚于此。

小黄分三寨:小黄、高黄、新黔,共三千余人,其中新黔最大。三寨依坡而建,小河从寨边流过,吊脚楼层层叠叠,侗寨风情,跃然眼前,可惜天气极其恶劣,天低压额,薄雾尽染,自然不宜拍摄,但心有不甘,扛脚架上山四处找点,“精神可嘉”。山间有二位侗族小姑娘正在采茶,山歌轻唱,清新可人,举起相机正欲拍摄便被发现,小姑娘转身便跑,急追:“小姑娘,糖块大大的有。”几个跟斗下来,已不见人影,山坡上只余银铃般的笑声。

寨门外有一长溜木楼,看去不似住人,老乡说是“粮仓,要防火烧”,所以建在寨外,侗寨民居全为木楼,此举应是教训得出。正在拍摄间突然腹痛,老乡指点田间吊脚小楼即为厕所,厕所建于田中高约两米,有独木梯与田埂相连,没有扶手,上去颇需技巧,情急之下一冲而上,楼中有横木两根,颤颤悠悠,仅供立足,当下心中一横,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于是大珠小珠落玉盘,马上有鱼儿循声而来,风卷残云,一扫而光。身心舒畅之际,发现自已处境颇为尴尬,原来厕所四边围板仅及膝盖,蹲下后尚有大半上身在外,如果起身提裤,必然风光无限;如果要蹲身作业,侗胞身材廋小,厕所空间也不宽裕,腾挪移跃需要久经操练方可熟能生巧,何况脚下横木嘎吱作响,想来承受自已一百四十余斤已是极限,有个万一便毁了一世英名。左右为难之际,背后传来笑声,只见几个侗妹或掩口或捧腹大笑向前走来,思量她们现在还只是在背后,等会走到前面岂不更糟,遂不顾一切起身仓惶而走,下独木梯时一个踉跄,身后又是一片笑声。

忽见有一队侗族妇女身着鲜艳服装,肩挑罗筐翻过山腰而来,罗筐有米有肉,原来是寨中一吴姓侗胞喜得贵子,与汉族过“满月”不同,侗族过“十五”,她们是另一寨子的朋友亲戚,前来祝贺,我们尾随而去,侗胞极为热情,祝福话语尚未说完便被拉进木楼,只见宾客满堂,人声鼎沸,或蹲或站,早已摆开了流水席,菜也不多,每桌肉一盆,酒一桶而已。见我们进来,纷纷起立欢呼,举杯相迎,侗家迎客要喝“交杯酒”,一口喝干便成兄弟。酒是侗家米酒,杯是粗瓷海碗,我在城市当中也算是海量,斤把低度不在话下,然而数碗下来已是昏昏沉沉,主人家忙端上猪肉一碗,手抓一块硬塞过来,要“压压酒气”,只见肉块一寸见方,红红白白,当即酒醒一半。此乃侗家名菜“喜肉”,取新鲜半肥廋猪肉,以猪血拌之,蘸咸辣汁而食,真是茹毛饮血,连忙婉拒,推说我等是广西大厨,在北京也挂得上号,现为苗族兄弟们做几道桂系菜云云,赶紧下厨炒肉一碗,油菜一盆。

酒至酣处,主人家过意不去,一拍大腿“菜少,起身离座,二三巡酒便提一篓大鱼小鱼回座,大鱼用刀片肉,仅剩鱼骨,在炭火上烘烤;小鱼以竹篾串起,与干辣椒一同烘烤。鱼骨香脆,嚼之有声;小鱼香甜,齿颊留香,饱尝侗家美味之余感谢主人家:“月黑风高还要劳您到河里打鱼,辛苦了。”主人家回:“哪里哪里,自家田里的,不辛苦不辛苦。”猛然想起白天在田间的尴尬,不禁愕然,然而香味扑鼻而来,美味难拒,心想能量守恒,物质不灭,此乃宇宙之定律,非我等常人可以抗恒,遂宽心大嚼。酒到歌也来,小黄“中国侗歌之乡”岂是浪得虚名,堂上宾客自动分成男女两边,相互以歌传情,初时由一人领唱,继而合唱,不知不觉中,音调自然而然又分成高声部和低声部,低声为主旋律,高音中音巧妙点缀主旋律。三者音调不同却合谐相处,男声深厚如山,沉稳坚实;女声清纯如水,婉延绕梁,双方笑声不断,我等虽然不解歌词,但也为气氛所感染,大声喝彩。侗歌歌意朴实,想象天马行空,以生活中随处可见事物寄情。主人家领唱一首,大意为:太阳呀每天都升起又落下,侗家的人不唱歌也会老去,所以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是歌声。另外一首男女对唱,双方执手揽肩,即兴作词,由流水唱到落花,由天空到大地,所有歌声,都只为表示爱慕之情。生活在小黄,浓浓的情是可以听得到地。

独特占里

占里是我们去的最后一个侗寨,驱车8公里到高增,弃车徒步9公里方可到达,占里座落山间田坝,古树环抱,村外苍山叠翠,山岳连绵,门前流水淙淙,幽深静谧,村头一座精美花桥为寨门,高耸鼓楼屹立寨中。侗寨风光,心旷神怡。占里之独特,更在于此地恪守古老生育观:一对夫妇只生二个孩子。并以药物土法节育,我们走访人家,并没有他处鸡飞狗跳,儿童成群的景象,楼中安静恬然,清爽整洁,常常是一两个孩子或读书或做家务,母亲于一旁纺线织布。村规民约上有“人会生崽,地不会生崽。”多生一个小孩子,寨人就视为多生一个“强盗崽”。因为“人多饭不够吃,衣不够穿,房不够祝”“一棵树只能歇一窝雀,歇上两窝,有一窝就会饿死。另有村约:家有500挑稻谷,方可养双子,300挑只许养一个。于是从建国至今,寨中总人口只净增一人。普通的农民竟然几百年前就认识到“适度人口”之朴素道理,实在令人钦佩。

从江是我游历过印象最为深刻的地区,原以为黔东南接近湘桂两地,改变必快,然而走进从江始知保存传统文化与民族特点方面远较云南为多,近年虽有先进新潮风气涌入,但当地人民似乎并不愿意改变他们的生活,民风民俗依旧,且人人并不以衣着语言不同为奇,即使是去先进地区也不改变,我等访客进入反成少数民族,衣着言行颇为异类。可惜时间有限,并不能从容详细了解其中渊源,匆匆而来,匆匆而走,参观而已。

(转载)

更多图片>>我要上传贵阳热门图片

转自:http://www.88trip.com/Culture/416/36169.htm28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