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它早期出现在西汉版图上的名字与秦汉首期48郡之辽东郡所辖有关;到了唐代设安东护都府之后(相当于今天的特区)为建安州督府所辖;北宋辽金时期,丹东改名为开州,南宋金之后,又改回丹东;明代统一全国改制置十三布政司(相当于今天的省制)之后,丹东归辽东都司所辖;清朝(1820年)将东北改为盛京,丹东属奉天省所辖;但是,民国15年(1926年),丹东改名安东;跟着伪满时期,东三省改东九省,其中一省名启用“安东”二字,省会是“通化”。1945年,辽东省成立,安东隶属于辽东,直至1954年辽东合并辽西改称“辽宁省”;196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安东市”改为“丹东市”,沿用至今。所以我们说,所有的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沿革与文化积存。 丹东,称其“红色关城”,不仅原于朝鲜战争,还原于全国二十余家与中国边境有直接接壤出入口岸关系的边关城市对比而言。比如广东的深圳、珠海;广西的凭祥、东兴;云南的瑞丽、河口、畹町;内蒙古的满州里;吉林的图们等等。在我迄今到过的边境口岸城市感受中,我觉得丹东和它们相比,情态不同,风格也当然迥异。比如深圳吧,是一种流动的火一般炎炙的城市感觉,时代感与节奏感分明强烈;珠海,是一种浪漫的,温馨的,居家慵懒而又别于小资情调的,适合于纯休闲与消费的环保城市的感觉;在凭祥,是一种安祥、平缓、美丽,但没有城市张力并生活拘谨的城市氛围感觉;东兴不同了,同在广西边境,却充满着商业投机,混迹发达,形形色色但还不成规模方圆的城市;瑞丽呢?一边洋溢出两国边境的异国情调,五光十色的民族魅力,另一边则仍是落伍,缺乏大家闺秀的品貌;满州里看似边关简陋、粗旷,布局有些单调,但它往往渗透出很强烈的受到俄罗斯民族典雅、高贵的影响,散发出来一种欧洲大陆中部的风情。而丹东——563km²的城区面积,八十余万常住人口,高度集中的振兴首脑行政区,以及繁华地段的商业元宝区。所以给外来客人到丹东的感觉,第一是城市虽小但精致;第二是娴静整洁;第三是糅和有亲合力。这和我已经到过的长春、吉林、沈阳、延吉等东北几个大中城市的比较中,丹东显出它位于北国却有着南方都市所具有的灵秀、妩媚、淡淡清幽的特性。如果与南方江南小城去比,它却又显出北方哥老大的英雄气势。丹东这座城市呵,虽地处北国边陲,却具有一城双色的品格,不容易啊! 丹东城市的品格,还优于它的外部自然条件,那就是它的南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既有海洋气温调节,又有内陆山地气温调节,所以给这座独僻朝鲜半岛一隅的边关小城,带来了与东北内陆截然不同的城市风格。我来丹东住下的三天四宿,尽管时令暑期,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频频传来高温报导,可是在这里,居然没有盛夏酷热的感觉。即便有吧,最热的也只在中午那一段时间,早上和下午是清凉的。如果遇有雨水,轰轰冲洗一阵,暴雨一过,空气中又清新凉爽了起来。丹东——我觉得它才是北方异乡客避暑度假兼旅游的好胜地! 这会,我乘老者的“板的”一路慢条斯理地讲着话,一路慢慢悠悠地左右观望,看望街道两边的层楼、商铺、市井,一路还听着老者的热情讲解和故事导游。没想到这两块钱的“板的费”,使有超值! “板的”直行的街道叫“十维路”,取南北走向;横着的两条街道一条叫“锦山大街”,一条叫“青年大街”,取东西走向。这三条道一看地图,便知道是丹东城区的主要干道。所以我路经这些干道,十分留意大街两旁的建筑风格、商品广告,车辆和行人,偶也遇着和我一样打着“板的”游客——哈哈!…… 老者带我找住宿,前后一共找了四个地,不是已满,就是价格偏贵。老人家后来一个劲向我兜售在丹东找住宿的门道:“你呀,来了以后先不急,而是去玩。等到下午三四点钟,你再去找,这个时候呀,价格便宜,比你现在找,要便宜三分之二,超过一半。你嘛,现在住要80、100块,晚点去嘛,30、40块都会让你住,条件嘛,一样的。” “真的?”我疑惑起来,然后哈哈大笑,“哟,真有这门道道?” “吓——不骗你,骗你不好使。骗你干嘛呢?”老人家认真了起来。 是的,我干嘛不相信老人家?凭他的收费与热忱,他脸上的苍桑已经很诚实地告诉了我。我后来在想:丹东不也是东北的吗?既然是东北的,那么这里的旮旯和吉林那里的旮旮,怎么咋不一样呢?…… 在老者的帮助下,我安置好了满意的住地,离江堤只有五分钟远的步行,而且拐进去的小区,闹中取静,去哪都左右逢源,是丹东人人都知道的“朝鲜族商业居住区。” 走出旅馆,时间尚早,我步行来到江边日月潭码头。这码头刚好挨着鸭绿江大桥和断桥。当我双眼一触及到桥身,铮铮铁骨就立刻将我的目光折射到历史画面的回往之中,那是五十五年前流淌的光景啦!…… 在这里,我摘几段文字让读者与我一道分享吧。我们先从文人的笔下,看一看战争爆发前夕,鸭绿江是个什么情形: “寒风在附近坡上的林子里唿哨,江水在暗淡的星光下打着旋子奔流。鸭绿江对岸的千里沃野已沉入宁静的夜色,……一切都在秘密而积极地进行。” “残秋的寒风挟裹着枯枝败叶在鸭绿江的波涛上疾骚。夜幕必临在安东。一幢幢建筑物在民房的玻璃窗上都贴上了防震的十字纸条,灯光从这些窗口映出,眨动着黄昏的眼睛,似乎在流露着临战前的不安。” 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八页第九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