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拜谒赫图阿拉城 |
[游记]拜谒赫图阿拉城 |
2008-05-22 sina.com.cn |
省负债工作会议在抚顺的罗台山庄召开。再遇罕王石,更多的心思就是看一看满清的发祥地——新宾赫图阿拉城。 别说,抚顺的同事想的很是周全。昨天,会议结束,专程安排与会同志参观了永陵和赫图阿拉城。我追思满族人由部落到国家的过程,不止源于纸面,终于可以睹实物而品真史了。小小村寨,何以成为都城?多少鲜为人知的史实,需要我们去胡思乱想。 我们的第一站是永陵。“游抚顺不能不游新宾,游新宾不能不游永陵”。这不光因为永陵墓是最早的清代陵寝、被誉为‘龙兴之地’,更因为这里的一切都闪烁着令人神往的历史光辉。永陵建于明末清初,原名“兴京陵”。清顺治十六年即公元1659年改称“永陵”,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及伯父、叔父等人。永陵与沈阳福陵、昭陵并称为“关外三陵”。 永陵背靠“启运山”,启运山宛惹一条探头藏尾的巨龙,横陈于陵寝身后;永陵前望苏子河,波光潋滟的苏子河如同银色飘带,镶嵌于陵区前。真是如导游介绍那样,“前有照,后有靠,两山夹一杠,辈辈出皇上”。临河而驻,独有万水朝宗之感。永陵墓不大,占地仅一万平方米,但在群山众水的映衬下却另有一番庄严。特别是启运山的连绵十二山峰,与阴阳先生断为清朝十二帝不谋而合,却也神奇。 据导游介绍,陵园由前院、方城、宝城三部分组成,四周绕以缭墙。前院面南正中为正红门,每间上都有对开木栅栏门扇,充分展示了满族先民竖木栅栏园城寨的古朴习俗。走进陵门,四座碑亭映入眼帘,分别立有“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德皇帝”神功圣德石碑四座,碑文洋洋数千言,均是歌颂德的溢美之词。事实上,葬在这里的四位皇帝生前在历史上并无建树,只因子孙为帝而贵,才被追封存为“肇兴四祖”。清王朝入关进京后,历朝皇帝都为自己建造单独陵寝,永陵的“四祖碑亭”就成为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绝唱。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的南门称为启运门,入门正中是启运殿。它是祭祀谒拜祖先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大殿建在长方形月台之上,黄琉璃瓦盖顶,殿内四壁嵌饰着五彩琉璃蟠龙,殿堂内设暖阁、宝床、宝座和神位。从公元1682年到1892年,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九次亲到永陵谒祖,使永陵谒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接着我们拜谒了赫图阿拉城。赫图阿拉城在永陵镇苏子河南岸,依山而建。“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岗。“潆洄千曲水,盘迭百重山”,站在起伏不平的山冈上,极目远眺,你难以想象,这小小村落,何以成为后金都城,又何以聚集八旗子弟,让闻名于世的北京紫禁城步己后尘,成为满清都城的最小兄弟。拜谒后,唯有崇敬,更多的不明白,更多的难以想象,均无从搜寻答案。 导游不厌其烦地介绍着满族的兴起过程,从努尔哈赤出生的草房一路走来,直至位于城北的“汗宫大衙门——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称汗”的地方。其间让我流连的却是“罕王井”。罕王井位于内城中部地势低洼之处,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因传现在井下之木板框仍是当年努尔哈赤时所为,故名“罕王井”。导游介绍了一个细节,就是后成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的一个人,名字没有记住,小时候落入此井而不沉,民间传为罕王保佑。不管是真是假,理解百姓有此传说的心愿。其间让我不能忘怀的却是由玻璃罩住的那段古城墙,那段看似现在偏远山区农户的石砌院墙的古城墙。这可能是映入眼帘的唯一带有努尔哈赤气息的蕴涵厚重历史的赫图阿拉城遗迹,当年的血雨腥风、当年的厮杀呐喊,唯有此,才能追寻到它的遗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d83bb010005gb.html44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