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太祖秘史》的热播,又让人们对清朝的历史关注起来。努尔哈赤由13幅盔甲起兵,一生驰骋疆场打天下,极富传奇色彩。今天,我们就到努尔哈赤的出生地——赫图阿拉城,沿着努尔哈赤走过的足迹,开始启运之旅,掀开“清王朝第一都城”的神秘面纱……探寻赫图阿拉城的启运之旅 努尔哈赤诞生之地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语意为“平顶小山岗”。 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地处长白山支脉的延伸部分—龙冈山脉。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 155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此地出生。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人部落后,在这座城里龙袍加身,建立了清王朝的前身——后金。之后,清王朝从这里挥戈中原,这座“龙兴之地”也由此而驰名神州。 历史上的赫图阿拉城分内外两城,方圆十里,城墙高七尺,土石杂筑。外城驻扎着八旗精锐部队,建有点将台、校场、仓廒区;外城与内城之间建有驸马府;内城建有汗宫大衙门、八旗衙门、关帝庙、城隍庙、文庙等。内城周长五里,有南、北、东三个城门;外城周长九里,有南三门、 北三门、东二门、西一门。鼎盛时期,居住人口达10万余众,辟有十里商贾闹市,屋宇堂皇,文化昌盛,被誉为“清王朝第一都城”。 步入内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威严壮观的汗宫大衙门,即“金銮殿”,这是处理日常国政的场所。据记载,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此上尊号,建元天命,建立了后金政权,奠定了满清中原霸业的根基。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焚香告天,誓师伐明。第二年(1619年2月),明朝派八万兵马号称47万大军围攻赫图阿拉,当时努尔哈赤仅有6万兵马。权衡敌我后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以少胜多打败明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大战。努尔哈赤在这里定都之后,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先后迁到界凡城、萨尔浒城,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定都沈阳。在这些都城当中,属赫图阿拉城最老,也被称为老城。 在内城中部,有口“千军万马饮不干”的“汗王井”。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望之,清澈见底;饮之,清爽甜蜜,严冬不封,酷暑清凉。此井为赫图阿拉城内唯一一口水井。自古以来,城内军民皆用此水。因努尔哈赤在此城“建元称汗”,故得名“汗王井”。这是努尔哈赤留在赫图阿拉城内唯一的杰作。 在赫图阿拉城的北门里,汗宫大衙门的左侧有一深潭,右侧有一池塘,当年这左潭右池荷花争妍,鱼虾竞游,景致怡人。汗宫大衙门好似龙头,两水左右辉映恰似龙目,因而被称为“神龙二目”。相传,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一日借宿赫图阿拉一村民家中,恰巧一道士路过也借住这里,由于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那道士便神密的对主人说:此地非同一般,城北的荷花池是龙的二目,如在八月十五荷花竟放之时将祖先的遗骨抛至荷之上,荷花关闭,包裹遗骨,你们的后人定可成为天下至尊。谁知墙外有耳,塔克世偷听到了这些话,他若无其事的离开这户人家,专等八月十五的到来。那天,塔克世子时就来到荷花池边,借着月光见那荷花果然争奇斗妍,竟相开放。他急忙将事先准备好的祖先遗骨抛入荷花,那满池荷花真的关闭起来。当那户村民赶到荷花池边,已经来不及了。 在赫图阿拉城,至今还可见到保留有满族特色的民居:茅草编成的尖屋顶,泥土垒成的墙,南北对搭的火炕,木头制成的篱笆墙,还有院中那根神秘的“索伦杆子”。 关于“索伦杆子”的来历,还有一个“乌鸦救主”的美丽传说。努尔哈赤青年时给辽东总兵李成梁作仆役,李成梁看出他日后必定反明,于是想杀掉他。努尔哈赤事先得到消息就逃跑了,李成梁派兵追杀。眼见就要追上了,这时一大群乌鸦从天而降,落遍了努尔哈赤全身。追兵以为是一棵树,没有理会。努尔哈赤得以活命。为了感谢乌鸦的救命之恩,努尔哈赤统一满族各部之后,便让全民族每家立一根高木杆,上面挂一个方斗,盛上粮食喂乌鸦。这就是满族民间流传的“索伦杆子”的由来。 游老城不能不游永陵 “游新宾不能不游老城,游老城不能不游永陵”。这不仅因为永陵墓是最早的清代陵寝、被誉为“龙兴之地”,更因为这里的一切都闪烁着令人神往的历史光辉。 永陵,满语称“恩特和莫蒙安”,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族的祖陵。清永陵始建于159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永陵。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 永陵位于新宾永陵镇西北一公里处。此地群山环绕、草木葱郁,“启运山”宛如一条探头藏尾的巨龙,横臣于陵寝身后;波光潋滟的苏子河、草他河如同两条银色飘带,镶嵌于陵区。临河而驻,独有万水朝宗之感。永陵墓不大,占地仅一万平方米,但在群山众水的映衬下却另有一番庄严。 永陵与沈阳福陵、昭陵并称为“关外三陵”,加上关内的清东陵和清西陵,共五座皇家陵寝组成了清朝帝陵的完整体系。永陵虽然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占地仅1.1万多平方米,但其地位倚重,列三陵之首,代表了清朝历史的起点。 永陵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窖、果楼等部分组成,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园由前院、方城、宝城三部分组成,四周绕以缭墙。前院面南正中为正红门,每间上都有对开木栅栏门扇,充分展示了满族先民竖木栅栏园城寨的古朴习俗。走进陵门,四座碑亭映入眼帘,分别立有“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德皇帝”神功圣德石碑四座,碑文洋洋数千言,均是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事实上,葬在这里的四位皇帝生前在历史上并无建树,只因子孙为帝而贵,才被追封存为“肇兴四祖”。清王朝入关进京后,历朝皇帝都为自己建造单独陵寝,永陵的“四祖碑亭”就成为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绝唱。 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的南门称为启运门,入门正中是启运殿。它是祭祀谒拜祖先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大殿建在长方形月台之上,黄琉璃瓦盖顶,殿内四壁嵌饰着五彩琉璃蟠龙,殿堂内设暖阁、宝床、宝座和神位。 “长白龙干西南来,灵山启运神堂开”。这是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来启运山永陵祭祖时所作的《恭瞻启运山作歌》中的诗句,乾隆将清朝的“大富大幸”归结为启运山龙脉所赐。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