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陕西西安游记—陕西西安慈恩寺—同程旅游博客 |
[游记]陕西西安游记—陕西西安慈恩寺—同程旅游博客 |
2007-07-16 17u.com |
【出游地点】陕西·西安·慈恩寺 【出游时间】2006.01.02 【出游人物】斜月三星 【景点简介】 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迄今已历1350余年。 大慈恩寺山门内,钟、鼓楼二楼对峙相望,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等建筑。寺内钟楼上悬挂有明代铁钟一口,铸造于公元1548年,重三万斤,上铸“雁塔晨钟”字样,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寺院内的大慈恩寺塔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传是唐三藏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的雁塔样式修建而成,故名雁塔。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又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这种叫法一直流传至今。 大雁塔为方形锥体楼阁式砖塔,高约60米,共有7层。塔身造型简洁,并没有过多的粉饰雕刻,但是气势不减,雄伟壮阔,深谙唐朝风韵,大气、恢宏,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唐代诗人岑参就曾于诗中称赞雁塔雄姿:“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清晨时分,登得塔顶,凭窗遥望,微风轻徐,大唐芙蓉园仿古建筑在旭日的红晕之中忽隐忽现,盛世长安的美景仿佛再回人间。如水月光之下,仰望雁塔,轻手触摸着砖石的塔身,玄奘法师于烛火之中译经的身影再度出现,他那对佛学孜孜以求的执著精神以及对宗教的虔诚态度,方使中国在世界佛教史上彪炳了辉煌。 【游走笔记】 看到他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他身后的寺院叫什么名字,更不知道原来屹立在这广场之上的便是赫赫有名的唐三藏。我举起相机的时候,隐约听到一个娇滴滴的声音——一个女生故作天真的向其男友索要人名。用余光瞥了一眼之后便扭头而去,只是离去的时候我在寻思着:这个时候孙大猴子在干什么那? 走近之后,方看清楚寺院大门的牌匾上书着“大慈恩寺”四个字。寺院远没有南方寺院的金壁辉煌,没有相国寺的大气宏伟,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在这个地方我有了留影的年头。于是在我的谢谢声中,我的身影在这次出行中第一次上了镜头。只是小伙子的技术实在不能恭维,于是刚掀起的热情荡然无存。 两幅壁画位居大门的左右两边,当然是在院内而非大门之外。进门回头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两幅壁画,只是那个时候电池在我按下快门的时候罢工了。于是作罢,往前,然后用高价换来了两节不定事的电池,勉力支撑着我在大慈恩寺的点滴。再次出来照这两幅壁画的时候,身侧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 若不是在寺院之内,我想这个时候,一壶小酒,几碟小菜,在此亭子之中小酌一定是件惬意的事情。青松绿地,习习凉风,抬头可观塔,低头是极目的清新。两次经过这个亭子,第一次走过的时候,亭子里和小道上有寥寥无几的游人,再次走过的时候,已经是人去亭空。 让我奇怪的是,院落的正门紧闭着,倒是两侧的偏门敞开着。于是站在右侧的偏门前,留下了院落的大门。院落里的幽静和外头的人来人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已经记不清楚那个殿厅有佛像,哪个殿厅是壁画。我只记得一个孩子在殿厅里灿烂的笑着,只是家长不顾牌子上写的禁止拍照。而我,应该算是个好游客,在殿厅里不曾动过相机,只是静静的看。 红叶,其实我大可不必大老远的在这里照他。只是,看弧形的白墙上点缀着零星的红叶的时候,忍不住举起了相机留住了生命干涸的瞬间。“落红并非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我的脑中慢慢显现。几阵冬风之后,这些红叶还能这样在在风中瑟瑟发抖。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79782.html3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