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离繁华的中街不远,就是著名的沈阳故宫。大约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缘故,故宫绛红色的围墙新装饰过,十分抢眼。从地图上看,故宫仅占一个街区,与宏大的北京故宫相比,确乎小了很多,然而作为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仍有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 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努尔哈赤与八旗王公们办公的地方。大政殿坐北朝南,外形类似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正门左右两条金龙绕柱,殿内装饰雕刻精美。面对大政殿,东西两边是左、右翼王亭和八旗王亭。这些亭整体看上去八字排开、颇有气势,而内部就显得相当简陋,每间仅约20平方米,不知能容下几个人办公?十王亭前另一院落中建有太庙,此太庙并未供奉先祖牌位,放的是历代帝后的封册。 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正中的崇政殿是是皇太极会见大臣、当朝理政的大殿,是整个故宫中最大的一座建筑。西侧院落中还有一小殿,据说是后来前来祭祖的皇帝理政的殿堂,理由也很滑稽——不敢在先祖的殿中理政。以此推论,北京故宫应当每朝另建新殿。 最有意思的是帝王后妃寝宫,看后简直让人大跌眼镜。一个院落,坐北朝南的一间是帝后宫殿(清宁宫);左右两侧各两二间,是皇太极4位贵妃的居所。房间布局大致类似,进门一侧为用膳区,两口铁锅想来是烧炕用的(东北冬天很冷),不会兼做厨房吧?另一侧为卧室起居区,三面都是炕,一角的卧床与炕的区别是四周有床架而已。想到清宫剧中,皇太极到后妃居所需要穿花园、沿回廊,后妃的宫殿一进又一进,要了解皇上和其他妃子的情况须派太监打探。而实际上整个后宫不过是个四合院,名声在外的关雎宫乃一间百来平米的大房间,皇帝在哪个贵妃屋中一目了然,一个贵妃打个喷嚏、后宫全部感冒。贵妃居所尚且如此简陋,其他十几位妃子不知是否住的集体宿舍?让人略感安慰的是,太后独居一个院落,日常起居的房间坐榻精致,雕梁画栋之外兼有孔雀羽毛等装饰,既显示出太后的威严,又显得相当舒适。 南面的凤凰楼是帝后妃子们的读书处。它建在高台上,三层楼阁式,也是当初沈阳最高的建筑。整日局促在四合院中的后妃们,登临此处读书之余,远眺平民日常生活,该是如何心情呢? 西路是乾隆时期增建。在鄙陋且无甚特色的御花园南部,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溯阁,收藏七部《四库全书》中的一部。沈阳仍清朝发家之地,取“溯”有溯祖之意。建筑与其它六阁一样,仿宁波天一阁而建。阁门敞开,陈列着放《四库全书》的书柜。依稀记得当年为防中苏冲突,阁中所藏《四库全书》运到了西北某省,至今尚未归还。 离开故宫时,想到清(后金)能从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政府,发展到统治全中国的中央政权,主要在于它善于吸收其它民族的优点。从蒙古语发展出满族自己的文字,从西藏喇嘛教建立自己的国教,最后将汉族文化全盘吸收以巩固自己的政权。只是到了二百年后,努尔哈赤的不肖子孙们忘记了老祖宗的发家史,没有像日本那样不断地攫取其它优秀民族的精华,才落得一败再败,不仅丧失了政权,还使大片国土沦为外国的殖民地。三百年后,连盛京沈阳都成了依附于日本的满州国的土地。幸亏溥仪还心有愧疚,不敢把沈阳故宫当作自己的“皇宫”,才保留了这里一方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