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魅力长春之旅 第二站:沈阳故宫 |
[游记]魅力长春之旅 第二站:沈阳故宫 |
2008-06-27 sina.com.cn |
魅力长春之旅——第二站:沈阳故宫 2008-01-22 10:38:55 大中小 标签:旅游 【快驴按】 因是因公出差,作为临时外派的培训讲师,出门在外,事无巨细,都要亲自打理,一直很忙。除了二半夜不睡觉整理上传些沿途拍摄的照片,再没时间专门整理编撰什么“徐霞客游记”了。特引用两篇美文于斯,以飨驴友。 【清·沈阳故宫·快驴相册】 快乐驴友的相册》长春之旅B2D沈阳故宫-大清门 【清·沈阳故宫·简介】 (援引自:韩亦为的旅行空间)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前后11次巡幸,为“东巡”驻跸地和恭贮先朝遗物的需要,先后对沈阳故宫加以重修和增建,形成现存沈阳故宫建筑的整体规模。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现有的宫、殿、阁、楼、亭等建筑90余座,300多间,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沈阳故宫建筑时间大致可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期,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至1636年(清崇德元年)入关前,主要建筑有:崇政殿、大政殿及十王亭、清宁宫、关睢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翔凤阁、飞龙阁、大清门及两侧的东西翼门、凤凰楼及文德坊、武功坊等。 第二期,1644年(清顺治元年)入关后至1743年(清乾隆八年),续建的工程主要有:大政殿前的东西奏乐亭、大清门对面的东西奏乐亭、崇政殿两侧的日华、霞绮二楼、师善、协中二斋等。 第三期,1746-1783年(清乾隆十一年至四十八年),增筑扩建的工程主要有:崇政殿前方的日晷和嘉量、左右两座琉璃门、垂花门、东西翼门、颐和殿、介祉宫、敬曲阁、迪光殿、保极宫、崇谟阁、继思斋和文溯阁、仰熙斋、嘉荫堂、戏台等。 沈阳故宫平面布局明确,规模宏整。建筑总体由三部分组成,即以崇政殿为主体的中部建筑;以大政殿为主体的东部建筑;以文溯阁为主体的西部建筑。三部分建筑功能明确,有明显的中轴线,每部分的宫、殿、楼、阁由门廊、庭院等相连,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威严壮观。以崇政殿为主体的中部建筑占地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主要有崇政殿,东西朝房,东西奏乐亭,东有文德坊,西有武功坊,中为大清门。南起大清门,北至清宁宫,院落三进,自成体系,此即所谓“大内”宫阙,是故宫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崇政殿在前院正中,东有翔凤阁,西有飞龙阁,前为清门,构成一个院落。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太极临朝,接待外国使臣和举行朝典仪式的地方。为南向五间九檩单层双坡硬山式木架结构,进深9.7米,殿下石雕台基,高1.2米,东西长22.9米,南北宽16.7米,前后各有三处阶梯形踏步,中间台阶中央三分之一处为辇道,并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由台基面至屋檐高5.2米,至屋顶高约11米。崇政殿前后各有六根方形檐柱,柱前有白石雕栏杆与台阶栏杆相接,形成檐廊。殿两端为青砖墙,墀头、照壁、檐口等嵌有雕刻的五彩琉璃砖。屋架为叠梁式抱头梁。抱头梁饰以龙头伸出檐柱外,梁为龙身,龙尾露在金柱内。屋面为黄琉璃瓦绿剪边,墀头、硬山博风板及正垂脊之脊筒,均为五彩琉璃。殿内“乇上明造”,椽间满绘飞云流水,梁架全部为“和玺”彩绘。五间俱辟隔扇门,殿内明间两个金柱之间,有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及宝座。殿前月台高44厘米,东西长22.4米,南北宽13.5米,台左角置日晷,右角设有嘉量,都是用大理石雕造而成。 飞龙阁与翔凤阁东西相对称,为群臣朝集休息之处,建筑形式规模相同,均为五间二层双坡木架结构。正面有檐柱六根,柱间为木栏杆,金柱间有隔扇门,重层为贯通柱,平面与一层同。屋梁为叠梁式抱头梁,屋檐为二层椽,黄琉璃瓦屋面。 大清门为大内宫阙之正门,是清太宗(皇太极)受群臣谢恩的地方。门南向,为一幢进深9.6米,单屋双坡五间九檩硬山木架结构,其石台基高60厘米,东西长23.6米,南北宽16.6米。前后有阶梯形踏步三处。正中三间为三对隔扇门,两侧为青砖外墙。墀头及硬山的博风砖与正垂脊用五彩琉璃饰件,屋面为黄琉璃瓦绿剪边。门前左右有高约2米的石狮一对。 崇政殿后另是一个院落。从左右翼门进去,东有师善斋、日华楼,西有协中斋、霞绮楼,均为硬山式饰瓦顶,前有出廊。北面是一个特筑的高台,高3.8米,四周高墙围绕,有砖砌台阶可以上下,是沈阳故宫皇帝和后妃的生活区,所有建筑都建在高台之上,北面是清宁宫,南面为凤凰楼,两侧是东西配宫。东配宫南有关睢宫、永福宫;西配宫南有麟趾宫、衍庆宫,单独成为一个城堡。 清宁宫是皇帝的寝宫,五间进深12.6米,从东次间开门,有利于防寒,结构为单层双坡硬山叠梁式抱头梁木架结构,建在东西长24.9米、南北宽18.2米的台基上,前后各有方檐柱六根形成檐廊,向内为青砖墙内包金柱,前面门开在东边第二间,门西侧有窗三,东侧有窗一。后面东侧有窗三,东西山墙为青砖砌筑,顶盖黄琉璃瓦绿剪边,花脊龙凤纹装饰。室内西、南、北有相连的火坑,北炕东头安大铁锅两口。室外西北角设有独立砖烟囱,东南角立有祭天用的索伦杆,保留着满族居室的特色。清宁宫室外平台灵活错落,不受对称的约束,两组踏跺兼顾了中轴线和东次间入口的出入方便。 凤凰楼建在约17.5米的正方型石基上,深广都是三间,平面为10米正方形。其木架结构为高三层歇山式。由石台基面起,一层檐高4.4米,二层檐高8米,三层檐高11.3米,到屋顶正脊高为19.1米。楼四面各有檐柱六根,二屋檐柱比一层向内缩进55厘米,三层比一层缩进11米。柱间有木栏杆构成围廊。每面檐柱向内1.3米有金柱四根。一层四面砌青砖墙,南北面墙中明间辟门;二、三层四面为隔扇门。屋面为黄琉璃瓦绿剪边。三层梁架为“彻上明造”,望椽上“和玺”彩绘。凤凰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之称。 以崇政殿到清宁宫为中轴线,左右还有两个院落,是皇后的寝宫,东院为东宫,由左琉璃门进去,内有垂花门、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建筑;西院为西宫,由右琉璃门进去,内有垂花门、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等建筑。 麟趾宫、关睢宫、衍庆宫、永福宫的建筑形式和规模完全相同,是皇妃的寝宫,都是面阔五间九檩,进深11米,单屋双坡硬山式木架结构,建在高48厘米,东西宽14.7米,南北长15.6米的台基上,正面有六檐柱六根,由檐柱中心向内1.3米为青砖墙体,中间辟门,左右各有窗两扇。背面由檐柱中心向内1.6米为青砖墙,中间开一窗,两端山墙皆为青砖砌筑。屋檐为二层椽,檐高4.5米。屋面黄琉璃瓦绿剪边,花脊龙凤纹装饰。 以大政殿为主体的东部建筑,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大政殿坐北朝南,殿前东西两侧由北而南排列呈“八”字形的十王亭和东西奏乐亭,后为十三间一字形銮驾库,中为甬道,构成一级亭子式院落建筑。大政殿是清太宗(皇太极)召见王公大臣议政之所。建筑物为木结构,重檐八角攒顶式,建在高约1.5米,每边约九米的八角形须弥座台基上。台基周围有卷草纹石雕,绕以雕刻细致的荷叶净瓶石栏杆,东、西、南、北四面各有“踏跺”伸出,南面的较宽较长,中间雕刻蟠龙花纹辇道通向平地。台基上八角处各有三根外檐圆柱,柱高4.1米。正面两根柱上各有一条木雕金色翘首蟠龙。内檐柱于八角处各有一根,柱间距6.3米,装有“斧头眼”式隔扇门六扇,柱与隔扇均为朱红色。殿内正中有皇帝御座。上部天花为八角形履斗式降龙藻井。外檐出五踩双下昂斗拱。梁架为“和玺”彩绘,屋面为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顶端装有金色圆珠,距地面高约18米。 十王亭是排列大政殿之南,东、西两边各五座方型建筑。自北而南,除左、右翼王亭外,其余八亭各按八旗命名,这种反映八旗制度的建筑布局,是沈阳故宫独有的特色。各亭平面为十米的正方形,三面青砖墙,朝向甬道的正面有金柱两根,柱间辟隔扇门,柱与隔扇均涂朱红色,周围出廊。内部梁架为月梁卷棚式,外观则为起脊式的歇山顶,上盖灰瓦。 以文溯阁为主体的西部建筑,占地约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辅脯建筑有仰熙斋、嘉荫堂等,专作收藏《四库全书》及《古今图书集成》之用。 文溯阁建筑形式仿自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外观二层,有腰檐平座,内部三层(中为一夹层),其木架结构为六开间重檐双坡硬山式,阁两端一间狭小为楼梯间。阁东西面阔26.1米,南北进深15米,台基高73厘米,上层檐高9.3米,下层檐高4.1米,地面至屋脊总高13.6米,阁前有月台,南北宽41米,东西宽25.7米,前后檐柱距金柱1.9、金柱均施以绿色地仗。南面门洞外为台阶,北面门洞与仰熙斋通廊相接。阁后为仰熙斋,七间卷棚式建筑,黄琉璃瓦屋顶,东西有游廊,是专供皇帝读书的地方。文溯阁南宫门外有嘉荫堂,五间七檩,前有出廊,再前有戏台,照面五间前出廊,两侧有转角房26间,把嘉荫堂与戏台连成一个院落。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191d0601008b03.html47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