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长江行印象记 |
[游记]长江行印象记 |
2007-07-16 blogcn.com |
当然,特等舱面积最大,要占去一般船舱两间的位置,条件也最好,里面的设施比较齐全,不过,整个游轮只设了一个特等舱,我们这次出行,特等舱没有安排游客,恐怕要等特别重要的贵宾才会启用;一等舱为两人间,大体上跟宾馆的“标准间”类似;二等舱为四人间,两张上下铺的架子床分列舱内,仍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三等舱则为六人间,三张上下铺的架子床排成“L”型,挤在一道,房间里的活动空间肯定很有限的,好在每个三等船舱通向外走廊有一个门,脚一跨,到舱外走廊上活动活动也很方便。另外,各类船舱皆有各自独立的卫生间,船上还设有公共的卫生间,开水二十四小时满足供应,只要游轮二十四小时开着,洗澡水也是二十四小时保证需要。 我们在网上跟旅行社联系迟了,只剩下三等舱位,因此,处于船体的二层。 晚上,旅行团在餐厅举办了欢迎会,这时,我们才了解到,原来是上海、苏州、杭州三家旅行社统一包了这艘“东方王子”游轮,组成了“联合体”,展开这次沿江旅行的。全团400多人分为12个组,其中上海3个组、苏州4个组、杭州5个组,依次编为1至12号,我们归苏州旅行社,属第5组。全团除了三个领队外,每个组还配有一个“全陪”导游,负责整个行程的具体组织和服务工作。 “东方王子”游轮的政委参加了欢迎会,他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大家一起乘坐我们的“东方王子”也是有缘,祝愿大家旅途愉快,我们将全力搞好服务工作。 政委讲话一结束,旅行团就宣布举行联欢,毕竟大家刚认识,不太好意思展示各自的才华,三家旅行社的领队一再“诱导”大家表演节目,始终没有一个团员自告奋勇出来表演,只好由三家旅行社的导游们开始“各领风骚”了。特别是上海那家“老城隍庙旅行社”的导游们比较拿得出,又是沪剧小段演唱、又是葫芦丝演奏,水平虽算不上上乘,毕竟热闹了一番。演出结束,便让有兴趣一展舞姿的团员们留下来跳舞,其余的也就各自回船舱休息,迎接明天的旅程了。 10月8日(星期一)(游湖口石钟山) 三等舱位虽说离机器舱隔着一层,夜里,机舱的马达声仍旧依稀可辨,甚至能感觉到船身随机器的运转有节奏地抖动,但是,一夜,仍然睡得比较香。一是忙碌了一天,累了;二来,那有节奏地抖动不正使得船舱成为“摇篮”,催人入睡吗? 洗漱以后,便去餐厅吃早饭,每人一个鸡蛋、一个馒头、一碗粥和放着两种花样的一碟小菜,还是比较适意的。 船上餐厅推出的是“爱心经济营养套餐”,早餐4元,中、晚正餐每餐8元,每天只消费20元。当然,如果不满意,中餐、晚餐也可以点菜。不过,整个船上购买套餐券就餐的“团员”要占90以上。全套套餐卷216元,含早餐12次、正餐23次。全套餐卷餐次的总数中已经将离船上岸不在船上就餐的次数减掉,因此,每套餐卷基本上可以满足全程的需要了。 昨天一上船,我们四个人先买了两套,约定试试看,如果中意,过两天再补买两套。连昨天晚上,已经吃了两顿,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吃完早饭,一起到船头上看看,两岸仍见不到什么高山,甚至感觉到宽阔的江面上船只都没有昨天多。游轮全速破浪前进,激起的浪花拍打着船舷,欢快地在船舷飞舞。 其实“东方王子”游轮上行的速度并不算快,按旅行社行前介绍,“上水”每小时约17公里,现在实际航行已经达到19公里了,仍然跟等级比它高的“长江王子”之类相比要慢得多。但是,跟我们儿时所乘的长江客轮相比快得多了,还记得那时,从江苏泰兴的高港到上海约230公里行程,又是“下水”,要走到将近一天,每小时实际上才有10公里左右,这一比真可谓是“天壤之别”。 下午一点,游轮到了行程的第一个景点——江西湖口的石钟山。这里因苏轼的《石钟山记》而出名,这篇文章不但被《古文观止》选入作为范本,而且一直被高中的《语文》课本选入以为名篇。 游轮停靠在石钟山码头,我们上岸后注意到,长江堤岸比现时的长江水面高出近二十米,可以想见,每年长江汛期,这里将又是一番景象。 沿着岸上的一层层石阶走上去,穿过堤坝间所开的那个门洞,才看到湖口县的双钟镇原来是依山而建,别有风味。 顺着城德路前行不多远,向左拐了个弯,就听到前面不远处齐整的腰鼓声响彻一片,很显然,石钟山公园就在前边。 果不其然,只见十几位面带笑容的腰鼓手,穿着鲜艳,分列于石钟山大门台阶的两侧,迎宾的鼓点则点缀着喜庆的氛围。腰鼓队由当地的中老年妇女组成,每个腰鼓手穿着那绰崭新的明黄色腰鼓服,腰鼓服镶着鲜红的花边,再加上红腰鼓、红帽子和那诱人的鼓点,个个都透出英姿飒爽的神情,闪耀着石钟山人对远方游客的满腔热情。 石钟山公园的大门很宽阔,公园的面积并不大,据介绍,只有2000平米左右;石钟山也不算高,海拔61.8米,相对高度仅40米左右。但是,它的名气真可谓“古今中外”“屡见史册”。郦道元作过考察,苏东坡有过考证,且不说“从南北朝至清代,名人咏石钟山之诗多达七百多首,从陶渊明、谢灵运直至孟浩然、李白、钱起、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文天祥、朱元璋、刘基、王守仁、王渔洋、袁子才、蒋土铨、彭玉麟等等都有题咏”;如今,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所作的《游石钟山记》使石钟山在当代也再现青春,中央电视台把该文作为名篇在《午夜书简》中做过介绍,中学语文教学中又把该文作为范文向学生作详尽地讲解,更使得石钟山闻名遐迩,许多人都想亲临此景一睹石钟山芳容。因此,也就难怪我们的“‘夕阳红’旅行团”要把游石钟山作为这次旅行的首选项目了。 进得大门,顺着左边上山的那条道路往上走,坡度不大,没有一点让人吃力的感觉。每组配了一个当地导游,当地的导游一再提醒大家,公园不大,走得快半小时可以走完,而且进出就是一条道,出来仍沿原路返回,各位先跟着队伍听讲解,要拍照片有的是时间。于是,大家都围着导游,一边听她讲解、一边慢慢攀登。 路边右侧有个“石钟亭”,亭子不大,却飞檐翘角,高顶穿枋,四根石柱顶立,中间置放着一块高在一米上下、厚约一尺有余的石头,颜色青灰,表面光滑,上面镌有“千古奇音”。这块石头颇有来历,相传为大禹治水时,疏三江、治彭蠡(即鄱阳湖),开凿石钟山所得,也就是说,大禹是第一个发现这块石头能发出奇音的人,后人便将这块石头陈放此处供人们观赏。当然,建起亭子以保护石块则更是后人的事情了。石块呈不规则的扁圆形,肩部凹陷处放有一小石块,供游人亲自敲一敲奇石。有人正在用小石块敲击石头,声音果然不同一般,清脆高亢、宛若钟响。 再往上,看到了“怀苏亭”,显然是为怀念苏轼所建。亭子中央立有碑记,碑的正面刻有苏文忠公画像及其三游石钟山的说明词,背面镌刻着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手书的苏公的《石钟山记》。画像上苏公头戴文官官帽,身披长袍,双目圆睁,衣巾端丽,气宇轩昂,望而令人肃然起敬。 再往里走,拾级而上,便进入“紫云廊”,两侧均为古今骚人墨客的诗词石刻,字体或隽美清秀、或洒脱奔放,皆给人一种艺术享受。 穿过“紫云廊”,来到了“船厅”。“船厅”位于山巅的西南面,外形似船,为清咸丰年间所建。站在厅内,西览匡庐秀色,南观鄱湖风涛,北看大江东去。真给人心旷而神怡的感觉。 “船厅”再向前,就到了“江天一览亭”,发现“临江塔”就在这山坡下,“临江塔”塔身小巧而玲珑,六层八面,底层每面约1米5左右,底层开有四个小门,据说进塔门后还可以沿壁梯攀援而上。时间紧,我们是不去“冒”这个“险”了。 走进亭子里,当地的导游特别指引我们向两侧眺望。 左侧,只见远处宽阔的湖面上,绵延三千余米的鄱阳湖大桥像一张张开无数琴弦的巨大竖琴,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人。这座横跨鄱阳湖的超长大桥,以其独特的一高一低的子母塔不对等形式张开了桥体的双索面斜拉,展现了鄱阳湖大桥特有的优美造型。 右侧,远处,我们游轮驶入鄱阳湖的方向上,长江烟波浩渺,奔腾东流。尤为奇特的是江水与湖水的交接处湖水清、江水浊、依依相偎、一线相接,而水界如此明朗,且延绵数十公里,勘称世界上少见的自然奇观。导游向我们解释说,之所以形成这一奇观,原因是多方面的,江水和湖水的落差,以及江水和湖水各自不同的流向、流量、含沙量等等,都是造成“泾渭分明”的缘由。正如亭柱上书写的一则对联所说的那样,“江湖水分两色,石钟浪击千年”。我们不禁对这里江水、湖水数千年终究互不侵扰、和谐宽容而处,油然而生敬意。
|
转自:http://www.blogcn.com/user22/nkwy/blog/58610177.html40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