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在一片嘈杂声中,在滚滚热浪中,一个人,静静的度过了…… 第五十章:杭州的早晨 2006年7月9日,这一天早上,才过六点,我就被窗外的打闹声和汽车的汽笛声惊醒。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是一分钟也呆不下去了,于是,我早早的就退了房,把行李寄存在这里,打算最后一天,自己一个人再到处逛逛,顺便买一些纪念品。 由于昨天晚上没怎么吃饭,我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旅馆外有个早点铺,我于是买了一碗拌面充饥,但这拌面实在是太难以下咽,也许是我吃不来这种味道吧,因此我吃了不到一半就再也吃不下了,于是撂下饭碗,开始我这一天漂泊生活。 离开旅馆,我几乎是凭着直觉,向西湖的方向走去,大概是我的第六感觉不是很灵光吧,走了近一个小时了,仍然没看到西湖的影子,倒是竟然又误打误撞来到了著名的中国商人胡雪岩的故居的门前,在这里,我终于看到了远处吴山上的城隍阁,西湖终于不远了! 突然间,我想起了还要买些纪念品,于是就想起了前几天许纪东告诉我的龙翔桥小商品市场,但是从这里到龙翔桥还要一段不短的路程,我走了这一个小时已经累得够呛了,于是,我决定坐公交车,但是却找不到直达那里的车,情急之下就胡乱上了一辆朝龙翔桥方向开的公交车。 果然,这省了我不少的力气,下了车,我又走了不长的路程就到了龙翔桥市场,但令我失望的是,这里虽然号称小商品市场,但与我想象中天津大胡同那样的卖场相差甚远,大量的摊位还没营业,只有少数酒吧,咖啡店等小资情调的店铺在招待着上班前光顾的白领们。 这里一条叫做庆春路的马路很像改造前的天津和平路,马路两边店铺林立,虽然还未开始营业,但却可以一窥这里的繁华,而实际上,龙翔桥市场也是毗邻这条庆春路。 我就沿着这条马路慢慢的走着,这时是上午8点左右,店铺陆续的开张了,晨练的老人们也静悄悄的消失了,我站在龙翔桥天桥上,向西望去,背着阳光,可以依稀看到不远处的西子湖的倩影。 突然间,我觉得这意境很美好,天桥,马路,阳光,川流不息的行人车辆,波光粼粼的西子湖,我想这也算是一种漂泊吧,一种游离于喧嚣的城市与静谧的自然之间的漂泊…… 从天桥下来,忽然间,我又想去看看西湖了。 第五十一章:最后的西湖 从龙翔桥到西湖,只需走不到一公里,就是这短短的一公里,却连接了现实和诗意两个截然不同的境地。西湖的早晨,游人不多,只有灿烂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只有暖洋洋的微风轻轻吹撩着湖边柳树那动人的衣袖……湖面上,几只小船慢慢的划着,若不是湖对岸金碧辉煌的崭新的雷峰塔,这一切就好像宋明时期文人墨客笔下的西湖一样。 我就这样静静的沿着西湖岸边走着,任凭湖面的湿气吹洒在脸上,虽然不曾闻听黄莺啼鸣,但这里的“柳浪”却是一点都不假的,虽未必成浪,却也是“波澜不惊”…… 因为时间尚早,那些恼人的拉客的船夫还未来到,于是西湖便把她的宁静,连同她的婀娜一同展现在我面前,虽然时不时能看到晨练的老人走来走去,但却不由得被这美丽的景色同化,实质就像一幅浑然天成的中国山水画一样,于是我便以为,这便是真正的西湖,真正处女般纯洁的西湖! 我还以为,这时的西湖,意境最浓,风景最佳,这里,到处蕴含着诗情画意,倘若诗人来到这里,身上的血液一定会为这时的西湖而奔流涌动。有句话说:西湖的美在于朦胧。我却还要加上一句:西湖的美在于和谐和自然。 走了一阵,我便坐到一个面向西湖的湖边长椅上,拿出刚才买的新出版的东方时报,静静的阅读着,懒散的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 我旁边坐着一位老者,像是也如我一般为这美景而折服,不由自主地,我和他攀谈了起来,这位老者像是一位深谙事理的老教授,他是杭州人,我和他聊杭州,他说,近年来杭州大力改造市容市貌,这美丽的西湖南线,柳浪闻莺公园就是今年刚刚建设完成的;我跟他聊天津,他说多年之前去过那里,还记得和平路和五大道;我跟他说,杭州要比天津漂亮许多,他又说,天津要比杭州繁华许多,在他的眼中,天津是个大城市,无论是从城市规模上还是经济上都远远超过杭州,说得我这个天津人又自豪又无奈,自豪的是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异乡竟会得到如此好评,无奈的是,实际上九十年代天津的发展速度大大的落后于全国其他城市。但我还是要感谢这位老者,毕竟不是那些中国现在普遍存在的城市主义者,能如此夸奖其他城市的人我想也只有这西湖边安静的老人做得到吧! 又要离去了,于是我把那份报纸留给了老人,老人向我一笑,说了声:谢谢啊! 我离去了,而老者还继续坐在那里,安静的品味着这柔美的风景。几个小时之后,我要坐上北上的火车,回我那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而老人还要留在这里,留在杭州,留在天堂,我们大概这一生注定只能见上这一面了,真真正正的一面之缘!其实人生又何尝不像这一样,别人是我身边的匆匆过客,我也是别人身边的匆匆过客,现在与我聊天的人,也许今生不会再谋面,他们只能是留在脑海中的回忆,也许多年之后一个很偶然的事件才会令我想起他们,或者他们将永远埋入我的脑海深处……此时,我不禁要问:多年之后,他们还会记得我吗? 早晨的西湖,宁静而写意,在柳浪闻莺公园,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意,虽然已是盛夏,但仍可一瞥“西湖六月中”的绢丽美景…… 走在西湖岸边,任凭微风吹拂面庞,任你敞开心扉向西湖诉说心中的故事。 渐渐地,渐渐地,游人多了,西湖又重归于喧闹,船夫也从四面八方汇拢而来,疯狂的拉扯着游客;放鹤亭中,长桥之上又聚满了游人,一时间,宁静和和谐突然间又从西湖身上褪去,而此时留有的只是喧嚣和杂乱! 是时候了,不忍看这样西湖的我,是时候离开了…… 第五十二章:杭州倒计时 离开西湖,我的目标突然变得很茫然,不知距离火车开动剩下的这6个小时将如何度过。就在这一片茫然之中,我穿过柳浪闻莺公园,徘徊于别致的南山路上,尽情的,默默的,感受着这江南丽城特有的隽永,温柔的“小资”情调。 南山路上,行人依旧那么慢条斯理,咖啡馆依旧那么人影冷清,路两边的法国梧桐依旧那么清新高雅……此情此景,长久不曾改变,而唯一变化的,却只有那些来来往往将其看在眼里的旅人,这其中,也有我。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城市就大抵成了人们内心深处停靠满载感情之船的港湾。城市,他宽容到可以包容一切人们的内心活动,或是悲,或是喜,人们因为内心的不同感情而表现显出不同的姿态,而城市却只是在默默守候,默默倾听,任你内心深处澎湃着惊涛骇浪,也总能在城市中找到一处风平浪静之处。 人们都说城市是喧嚣的,但这喧嚣背后却反衬出了本应属于城市的一份安宁,之所谓“大隐隐于市”所体现出的就是这个原因吧。 身在城市之中,人在改变着城市,城市也在影响着人,二者互相作用,于是演化出了各地各城不同的人文氛围。与北方大气豪迈,满溢着男儿英武之气的众多城市相比,杭州是女性化的,也许是被着西湖的绿水,岸边的暖风,纤细的柳枝所打动,所熏陶,这个城市显出了浓重的脂粉气息,其实应该称之为“理智,沉稳”,用此来形容杭州人,当是较为恰当的。 想着想着,不觉中,我又来到了吴山广场。当时当景也与3天前的并无二样,仍旧是那些老人,仍旧是静静的坐在那里,仍旧是那些鸽子在广场上度来度去……悠闲自得。 与广场紧挨着的,就是热热闹闹的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