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长江第一港-天堂之旅、水乡之行-异地人眼中的姑苏 |
[游记]长江第一港-天堂之旅、水乡之行-异地人眼中的姑苏 |
2007-07-28 chinanews.com.cn |
中新网苏州3月27日电: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于是趁着大好时光,背着包包,开始了计划中的“天堂之旅”。我到底是个喜欢不停行走的动物,喜欢看路在脚下一直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等待我一一去走过。这次行走的第一站——苏州。 苏州 苏州给人最大的印象,便是园林的别致。走进拙政园、狮子林、留园……其实布局大有异曲同工之处。雕花门槛、假山鱼池、荷塘映着碧瓦飞檐,让人不禁想轻诵“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最爱坐在石上,用鱼食逗弄池中的锦鲤,看它们追逐嬉戏于水中,别有一番自在的情趣。抬头,穿过窗栏,眼光落入院中的芭蕉上。带着些雨后初晴的露珠,微阳下呈现出翠的光泽。悄悄忆起宋朝之时杨万里的诗句“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纱窗。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狮子林里稍稍有些不同,与其他园林相比,更多了些假山怪石,呈现出群狮嬉闹的场面。有很多由假山组成的迷宫,若没掌握寻找出路的诀窍,必会在里面围着原地绕圈。此时却想起希腊神话中那个关于迷宫的故事,希望也会有人用一个线团引领着我重寻光亮之处。 来到西园,这是个香火颇为旺盛的庙宇。按照自己的年岁去数菩萨,名为不空不有尊者。“不空不有”,是个我喜欢的名讳。此尊者有诗云:“性格粗豪丈夫色,意志坚毅好汉威。遇事谨慎三遇过,海阔天空任腾飞”。寻得一反光处照照,说的那个人象是我吗?一笑,耸耸肩,身后不见翅膀。 从园林出来,乘车至虎丘。苏轼曾有话一句:“不到虎丘枉来苏州”。想来,虎丘必有它引人之处。 进山,循石径而上,愈见清幽。四处绿叶掩荫,枝繁处闻流水淙淙。据说这是远古时期干将莫邪铸剑之处。想想他们必是要寻得一块集天地灵气之所,而虎丘便具有这种秀美天然。时间过去许久了,或神话或真实都无从考据,只留下一道试剑的石上裂痕,一涧葬剑的清波碧水,还有几幅王羲之、米芾留下的壁上真迹,而四处苔痕早已绿满阶。 继续前行,至山巅。寻一观景佳处,望山下的郁郁葱葱,风轻抚。仰面闭目,与天空如此贴近,有种心情,想飞。 走近坐落于山顶的虎丘塔,塔身留有很古老的痕迹。由于塔基土壤成分的不均衡,造成了塔身向一方倾斜。如果仍未有补救的措施,怕不知多少年后就再不会有人能见到这美丽的建筑了。转身,走开,数丈外回首,见落日一轮斜挂塔腰,晕出耀眼的光环。惊艳,摄入相机内。有些事物是可以永远留存的,在记忆开始消退的时候,摄下的画面能够让我重温2003年夏天的这个黄昏。再转身,离去。 一直喜爱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于是趁着黄昏来到了寒山寺。赶到寒山寺的时候已近闭门时间,无法入内,成了一大遗憾。只得登上寺外不远的枫桥,踮着脚尖探看寺内金碧非常的屋檐与塔尖。更为遗憾的是,听当地人说,寺内的钟声许久未曾敲响过了,那清脆洪亮的撞击声就这样永远留在了过去的那些年代里。 夜色近了,枫桥静静地躺在小河上,很少再有客船会从桥下划过,只是姑苏城的安详一如从前,在月亮出来的时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同里、周庄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一直幻想自己会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每天撑着篙摇着橹,荡荡悠悠穿越弯拱的桥洞,晃入藕深不知处。第四站来到同里,算是圆了自己的水乡梦罢。 同里是苏州边上一个古老的小镇,傍水而建。一路过来,古旧的房屋,青石的地面,弯弯相连的拱桥,缓缓而去的流水,一切都如水墨渲染,保持着很久很久以前的面貌。远离了都市现代的气息,有了一种归去来兮般的淡然。 穿过同里的崇本堂、嘉荫堂、退思园……仍是典型江南园林的构造。院落中清雅别致的花草假石,半掩的漆黑木门衬着铜兽门环,雕刻精美的朱漆檐画,格局讲究的厅堂布置……同行的朋友对男厅女厅的说法格外感兴趣,于是我也详细了解了两厅的不同特色:男厅为家中男性成员起居会客之初,女厅则为女眷闲聊之所;男厅的横梁为方形雕花,女厅的横梁仅为圆木一根;男厅的家具雕刻精美而豪华,女厅的家具则简单而朴实;男厅的地砖成菱形分布,女厅的地砖是四方排列,这也预示着女子一生要讲规矩,方正做人,谨守妇德……过去的年代,男女不平等时期的产物,有些感慨,却也只能笑笑而过。 走进明清街,同里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仍是古旧的建筑,只是沿途买卖的吆喝声透露出些许现代的商业气息。一路过来,有棉纺工艺、太湖珍珠饰品、绢丝绫罗……商品多到眩目。走到一处挂有“同里一绝”的招牌前,看中一个拇指指甲大小、呈半月形的印石挂件。买下,用红绳串起挂于胸前,喜爱非常。突然忆起,今天是农历的七夕。 坐上带蓬的兰舟,悠游于同里的丁字河中。河面不宽,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水上通道。家家户户都傍水而居,出门便是临河的小石阶。下得石阶,见有舟拴在岸旁,乘上小舟,就可任意于想去的每个地方。 一路浅摇,一路轻漂。见有妇人在河边槌洗衣物,见有孩童在岸旁戏水玩耍,见有老翁带着鸬鹚捕鱼水间……这里的人已完全融入了水波之中,水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向往这样的闲适,似在梦中多次拥有这样的生活,一种生而俱来的亲切感,江南采莲的那个女子,是否就是前世轮回时残存的记忆? 将头轻靠在船舷,微闭双目,河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只愿就这样漂游下去,不再有停歇的时候。 同里有一处叫罗星洲的地方,是水中的一块绿地。古时人们在上面修建了庙宇,尔后就成了一处佛教的圣屿。坐上快艇,很快就来到了水中央,望四面,水色苍茫。登上陆地,心中一片澄澈。带着虔诚的心境走过每一处殿堂,许下企盼幸福的愿望。最后一间是鼓楼,举起木槌,用力敲响了沉睡许久的大鼓,希望每一个愿望都能伴着鼓音穿彻云霄,飞向能够实现它的地方。 回程的时候,天色变得有些阴暗,水面波涛渐澜,许是有场雨快来了。 同里的夜似乎来得比较早,天一黑,四周就完全安静了。沿河走了走,回到住地,一家民居客栈。房间里的摆设一色古旧:方正的八仙桌,高背的太师椅,最喜爱的是那张床,雕花的木柱,有脚踏有床顶,加上一网粉色的蚊帐,似带我回到了那些个久远的年代。 躺着,看着,想着,就这样渐渐睡去。 次日清晨,乘快艇从同里到周庄,一个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的小镇。走水路只25分钟的路程,相隔不远的距离致使两地具有极为相似的风格:一色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美丽不可言喻。只是跟同里相比,周庄更少了份原始的清静,多了份人文商业的气息。 来周庄的游客颇多,街上热闹非常,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喜欢清净,于是遍寻安宁之所。终于觅得一茶楼,原木搭建,傍水而立,里面人不多,静静的,一种详和,于闹市中,更显珍贵。 问楼主要来一杯阿婆茶,一碟盐水豆,一碟自制蜜枣,边吃边慢慢翻看茶楼的故事。原来多年以前,那个叫陈平的女子曾到过这里,和喜文的楼主成了朋友,也在此留下了流浪的足迹。自陈平去世之后,楼主为悼念友人,便改茶楼名为“三毛茶楼”,然后就有许许多多喜爱三毛的人来这里寻找过去的印痕。楼主为来这里喝茶的朋友准备了几本大大小小的册子,让大家在心静之后能在上面留下最初刹那的感动。几年下来,册子积了厚厚的一摞,我就在这样的黄昏一本本的翻看。心情是各异的,或快乐或忧伤,只希望是真的当这儿是个驿站,卸下写什么,放掉些什么,然后重新上路。翻到最后一页,不禁也提笔:“我也是个喜欢流浪的人,是因为知道,终会有懂我的人在世界的那个角落等着我。今天走到这里,明天又要不知东西……”突然就这样想起很久前读过的古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从茶楼出来,天色已渐暗。沿河的灯笼点亮了,远远望去,绚烂一片。在河边的石栏上靠着,任暖风拂过额前的碎发。一瞬间心底有了异样的温柔。和这天,和这地,和这水,原是不分的。有小舟悄悄划过,在快消失的地方突然放歌,身边有人和着歌声敲起了竹片,突然觉得这样的夜晚如此可爱,让人不忍离去,而明天,便是归期了。 用手轻抚胸前的挂坠,七夕那天在同里买的。逆着光看见上面刻着几行小字,细看,原来是秦观的词半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朝朝暮暮,暮暮朝朝,只是如何舍得就这样离去…… “推开心灵的窗,思念在记忆中潮涨。淹没了尘世的伤,撑起了想你的船。我,就坐在这船里,念着你的名字……”,最后一个夜晚就这样在水色中朦胧了。 |
转自:http://www.sz.chinanews.com.cn/no1_port/2004-03-27/2/89530.html34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