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长江三日 |
[游记]长江三日 |
2008-05-22 sina.com.cn |
小三峡曾经的容颜 闹钟同往常一样在临晨四点响起。 十五分钟以内,老欧夫妇喂完了猪,打着手电出发了。 四周漆黑,一丝天光也没有,只有老欧的手电发出微弱的蓝光。老欧的狗紧跟在他的身后,和主人一起穿行在几乎被荒草遮盖的小路上。十分钟后,他们来到了大宁河边。 大宁河是长江三峡段最大的一条支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宁河的自然风光得到开发,被命名为“小三峡”AAAA旅游风景区,名噪一时。 九十年代中期是小三峡旅游的鼎盛期,随着三峡水库的修建,各地旅行社号召人民“告别三峡”,可爱的人民积极配合响应,蚂蚁般涌向三峡,整个巫山县人满为患,政府机关、学校教室都住满了来“告别”的客人。这使巫山人有了“遍地是黄金”的感觉。 旅游开发似乎并没有给住在“小三峡”中的老欧一家带来好处。老欧有一艘铁驳船,主要用于打鱼和运输货物,收入很不稳定。没事的时候,老欧就坐在他家的院坝里,看一艘艘旅游船驶出龙门峡,进入银窝滩。 在银窝滩,船工和险滩恶浪有一番不可避免的较量。 “银窝滩”是小三峡的第一个险滩,据说这里过去经常有来往船只遇险,河底散落着许多金银财宝(民间总喜欢这样的想象)。游船驶入银窝滩,铁制船底常常与河底的卵石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这时候,船老大就要加足马力,两三个船工用蒿杆使劲顶住大浪的冲击,才能驶出险滩。 这是2003年5月,三峡水库蓄水以前的景象。 此刻,老欧的船就停在这个曾经叫“银窝滩”的地方。眼前是万顷水面,风平浪静。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水灌入大宁河。从此后,老欧眼中再也没有险滩,再也听不到号子。老欧打鱼的地方也从主河道转移到河道傍边的小河汊。 打鱼的方法也变了。过去用挂网和拦网,现在用的叫“灯网”。 准确的说,灯网不是一种网,而是一种打鱼的方法。 用一块十米见方的网,用绳子拴住四角,天黑后平铺放入水中,在水面挂一电灯,飞蛾虫子寻光而至,部分掉入水中,吸引鱼群聚集在灯光下。第二天天没亮,鱼人起网,网中鱼儿被一网打尽。 距下网处还有三四百米,老欧就熄了火,将船停在岸边,徒步走到岸上起网。这时早有收鱼的老板在一旁等候。 打起来的全是两三寸长的小鱼,大约有50斤,每斤1块3毛钱。 生活在城市的人不容易吃到在河里游过泳的鱼。在重庆瓷器口,店家用面粉和淀粉裹小鱼油炸,卖十好几块钱一斤。 在大宁河,几乎没有人吃这种小鱼。以前这种小鱼在当地只卖5、6毛钱一斤,主要用途是做成饲料喂猪。涨水后,有人在大宁河办起了鲶鱼饲养场,鲶鱼俗称“鲶巴囊”,是肉食性鱼类,民谚说“鲶巴囊坐滩口,来啥吃啥”,说明它是凶猛的角色。大宁河的小鱼自然就成了鲶巴囊的美食。 而鲶巴囊是人的美食。四川资中县的球溪河就以鲶鱼好吃著名,很多好吃狗都知道球溪河的“周鲶鱼”。成渝高速通车后,远离高速公路的球溪鲶鱼逐渐衰败,“周鲶鱼们”转移到了是距离成都更近的高洞。 高洞本来是著名的水果市场,水果品相好、价格高,大多卖给了过往的客人。后来很多客人发现一篮水果往往只有上面几个长得漂亮,下面都很丑陋。高洞水果市场就这样被自己打垮。 现在,更多人知道的是高洞的鲶鱼,而高洞鲶鱼也有被自己打垮的趋势。高洞的鲶鱼店家通常都打着野生和饲养两块牌子,且价格非常混乱,实际上都是饲养。 就像当年的水果小贩一样,店家的想法是懵一个算一个。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人去高洞吃鲶鱼,店家总是要推荐野生鲶鱼。实际上,野生的鲶鱼已经非常稀少。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d761001000b77.html26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