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谭邦武:长江三峡的“指南针” |
[游记]谭邦武:长江三峡的“指南针” |
2008-05-22 sina.com.cn |
脸上干干净净,显得很有风度,这是老船工谭邦武一贯的形象。 身居“黑三角” 旧社会有个歌谣:“青滩泄滩不是滩,崆峒是个鬼门关”。对于谭邦武来说,川峡的水性他完全摸透了。几十年来,虽然他的小船能在崆峒鬼门关中来去从容,但在他的记忆中,自己居住的官渡口附近的鳊鱼溪、火焰石和牛口也是最为险恶的地方,这三地在长江三峡弯弯曲曲的水域正好形成一个三角形,往年的多起事故就是在这三段水域中发生的。 曾经有一年,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仅在巴东县境长江水域已发生大小船只倾覆、触礁、碰撞等事故30多起,死亡近70人。 6岁起,谭邦武便跟父亲开始学习驾船。到12岁,他便驾着木船跑川江了,船不大,却是当时极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上至重庆,下到上海。 给自己当舵手是谭邦武多年的一个梦,这个梦做了数十年。谭邦武自己也记不清了,是从哪年开始打造自己的小帆船的。在长江上跑了一辈子的船,当了一辈子的舵手一直没能为自己打一条船。急流险滩中挣来的那份血汗钱,他一分一厘地积攒着,他为打船存的钱有银圆、铜钱、民国的纸币和新中国的人民币,有些他也不认识。 生死两条路 有人把谭邦武称做是三峡船工的“活化石”。 的确,他今年90高龄,当了一辈子船工,仍然精神饱满、思维清晰,驾起船来,神勇不减当年。他生在江边,孩提时,常游到江对岸,在“我示行周”纤壁处,看纤夫的拉纤过滩;不到10岁,便随父亲上船,风里来,浪里往,掌握了高超的驾船技术;20岁时,已是当地有名的驾船“老把式”了。 暴雨过后,江水汹涌,有人指着滔滔的江水问道:“你看到了什么?”老人一脸严肃地说:“我看这水上有两条路,一条是生路,一条是死路。” 还在谭邦武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在别人的船上跑船养家。可是有一回从宜昌到重庆送货,半年多没有音信,家里人以为是凶多吉少。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父亲才回到家中。原来,他们的船在碚石被打劈,他死里逃生,辗转半年多才攒了路费回家。 “出了南津关,两眼泪不干,要想回四川,难于上青天。”谭邦武清楚地记得,从宜昌到重庆,要经过“九滩十三峡,一百零八个碛坝”。他虽不识字,可对于每个滩过法的口诀都熟记于心。每个滩的传说都能娓娓道来。他说过去抢滩十分危险,经常有船翻人亡的事故发生,还有在拉纤过程中,纤绳突然被磨断,纤夫一头撞死的悲惨情景。 每次过滩前,船家都要烧香,拜镇江王爷,保佑他们一路平安。然后纤夫便将长长的纤藤绕在岸边的拔绳桩上,这样船长把舵,前面的船工撑篙,纤夫在岸上奋力拉,船每行一步,前面的纤夫便趁势收紧拔绳桩上的纤藤,船在激流中迂回前进。整个拉纤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的抗争,是生与死的搏斗。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033c7010009ha.html26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