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沙市建在长江边的高堤上,高堤长约10里,像一条大船。传说大禹为了降伏青龙,将装满沙石的宝船沉到龙门河口,堵住了青龙逃往长江的通道。后来在宝船沉水的地方凸起了一块沿江的高地,高地上建起了一座城市——沙市。 这个神话传说表明沙市历史十分悠久,悠久到人们已经忘记了它的起源,不得不借助神话来诠释它的源头。但神话毕竟是虚无的东西,不可能是沙市的真正源头。那么沙市到底起源于何朝何代呢?无数仁人志士、专家学者经过上千年的研究考证,也没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难道沙市起源之谜永远无法解开了? 2003年,我在郢都城周围取得一系列重大的发现成果后,将目光投向了沙市。首先我在洪家垸古河道边发现了东周时期的建筑台基,并发现了绳纹砖残片。洪家垸南有河道通往便河,西有荆襄河与阳水相通,东有河道弯曲绕向天井渊,流往军刘台,与白水滩相连,流经豉湖、潘泊湖,在清水口注入三湖,三湖东与夏水相连。可见沙市腹心的便河水道可以通往四面八方。我在天井渊底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在军刘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天井渊旁曾有一座土台,名为堆经台。经实地考察,我认为天井渊实为一座大曲池,取池里的土筑成了旁边的台。军刘台南有漕家湖,东有白水滩,实为荒湖中的一块长形高地。2003年10月19日,我前往军刘台考察,在军刘台东端发现了曲池和层台的遗迹,因此,我推定,在1万年前这块高地上就有人类居住,在2600年前,这块地方被改造成楚国的一处湖中宫殿,处于大渚宫东西水道的要冲之地。 从洪家垸往南,与荆沙河交汇后东行,即进入文湖和中山公园后的江津湖,再南拐,连接便河。便河直抵中山路,与长江仅一街之隔。原便河桥到中山路这一段便河河道几十年前已经填平。便河西岸有一条长土台,叫蜈蚣岭,那是挖便河的土筑成的沿河长台。便河实际上是人工河,我认为它是楚国人挖掘的,它的宽度大约60米,与郢城南门外的一条河道的宽度相等。便河和江津湖等湖泊取的土,修筑了江边的十里长台。长台是楚国独特的建筑,沙市江边的十里长台是层台结构。这座长台及其东边的柳林洲是楚国在长江边最长的一座码头,它通过便河和荆沙河与荆州城官船码头相通。长台的中心点在便河南端,走下长台就可在便河乘船去任何地方。便河南岸的西岸有一座高台,名为凤凰台。凤凰台上曾建有一座庙,此台在清初时外围修了砖墙体。墙体上有康熙年号的文字砖,靠北面的部分墙体是大石块。凤凰台周围修建了许多房屋,以致该台被遮掩了100多年,只有西边一条小路可上台顶,小路口有一门楼,名为觉楼。后来便河周围拆迁,凤凰台全景暴露,2002年年底和2003年年初,我两次前往考察凤凰台,此台高约12米,宽约25米,长约60米,与其相连的附属建筑高约6米,宽约20米,长约40米。附属建筑位于主台东面,面向便河,与主台一起呈现明显的三层台结构。主台北面地势呈斜坡形,越往北越低,有层台的痕迹,主台西面与一座大平台相连。凤凰台是这一片最高的建筑,比中山路长台还要高许多。根据其建筑形制分析,凤凰台是楚国的层台,它是楚王为观赏长江风景而建造的一座高台,是沙市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至今周围的街区还叫凤台坊。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建筑,笔者曾写一篇新闻稿,标题是:“失落2600年的‘凤凰’惊现城隍庙,方昭海考察发现楚国凤凰台“。但十分令人遗憾的是——凤凰台这一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楚国宫殿建筑在2004年被挖毁了! 在此,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说:沙市是楚国的长江大码头,它同时也是渚宫的一部分。渚宫的层台与曲池结构是沙市地形的基本结构。最高一级是十里长台,往北呈台阶式下降。沙市境内众多的湖泊,那是渚宫的曲池,很多曲池在明朝、清朝、民国时已被填平,近几十年也填平了便河的一部分和一些曲池。填平的曲池有位于张家横巷的白小潭、健康巷的黑水塘、江汉南路旁的三义河、民乐直街的升子湖、斗子湖、文化宫东面的雷家大塘、公安局周围的黄家塘、李家大塘、毛家坊的毛家塘、新民街的秦家塘、绿化村的洗马池等。还有刀把塘、锅底渊、邓家渊、巢婆渊、天井渊、椒茨渊等也缩小了面积。这些渊、塘、池、河的土取出来后修筑了沙市的长江码头的层台。 沙市在楚国时究竟有没有修筑城墙呢?沙市靠江边的十里长台是楚国修建的是无疑的。如果当时有城,这条十里长台的形制又不像城墙。如果无城,烈士陵园那一段土城墙又像是城墙。2003年2月17日我专程考察沙市土城墙。章华寺建在一座大台之上,此台与土城墙相连。章华寺建在一座大台之上,此台与土城墙相连。土城墙南段因修路建房已被毁掉。北面的这一段形制十分清晰。土城的顶部并不是一样的宽,其城墙的身部也是一层层的,结构好像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城墙的东边墙脚是水池,水池中还有一个小鸟,我惊呼:这不是典型的渚宫形制吗。有小岛的水池与太师渊相连。太师渊是一个比较大的渊,其边沿呈现曲线形,是典型的大曲池。我认为太师渊也是人工湖,取太师渊的土修建了章华寺的大台和旁边的土城墙。太师渊在清代有河流通长沙港、菽茨渊、经三板桥与古夏水相通。如此便利的水上交通结构绝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所为。与太师渊隔城墙相望的是土城西边的曲池,这些曲池围绕土城墙脚向北。土城在烈士陵园北端向西拐弯。仅西行几十米后有一条水渠将其隔断。这条水渠连续墙外和墙内的曲池。从这个地方看,城墙的直角拐弯,表明北面应有城墙,那隔断城墙的水池应是水门。北面这段城墙在200多年前还存在,它一直向西延伸,经豫章岗、石开门通往便河东岸,与春秋阁隔河相望。现春秋阁是在一座高台上建筑的,高台至今还有明显的层台痕迹,春秋阁旁有一座楚今尹孙叔敖的墓。春秋阁西边仍有土城痕迹。此土城向西延伸,到宝塔门向南拐,过赶马台。赶马台与城墙连在一起。再往南过迎喜门、早康门后与十里长台相接。如此看来,沙市有一座四面有城墙的城池。但这座城池有点奇特,其靠江边的十里长台是长台结构,而其东面烈士陵园至章华寺的一段城墙并不是像郢都城和郢城地样标准的城墙和护城河,而是一种城墙式的层台。远看是城墙,近看是层台,它有城墙的防护作用,又有层台的艺术结构。其城墙外无护城河,但有大小曲池。在已有郢都城、郢城姐妹城的情况下,在沙市长江码头建一座标准的城池那是违反”天子之城“的规则的,但是这个地方又是进出长江的交通要道,同时是楚国王室的宫殿要地,不加以防护也是不行的。于是聪明的楚人在这里建了一座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层台结构的宫墙,它似城而又非城,非城而又有城的作用。所以在楚国的文献中它是没有城市名称的,它不是作为楚国的城市而建造的,它是作为楚国的宫殿而建造的,准确地说:它是楚国大渚宫的长江码头和临江宫殿群。春秋阁旁的便河就是进入这座宫殿的水上大门。这组宫殿群周围的城墙应是宫墙。 是谁修筑了长江与夏水之间的这座沙市宫殿群呢?我认为就是春秋阁旁守护水上大门便河2000多年孙叔敖。为表彰孙叔敖修建沙市宫殿群的功绩,楚王才将孙叔敖葬在这个地方。 后世宋、元、明、清都加筑过沙市城池,所以有的土城并不是楚国筑的。现在能判断为楚国渚宫所筑的有:沿江十里长台、章华寺大台、章华寺后的沙市老城及毁掉了的南段古章台、便河及凤凰台、蜈蚣岭长台、赶马台及洗马池、蜈蚣岭西侧宫殿区、黄家塘东北后宫区等。 总之,沙市起源于楚国的渚宫,这是我多年考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无可置疑的。 (转载此文需作者书面授权,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