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推荐: [ [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研究 ] ](10)

[游记]推荐: [ [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研究 ] ](10)

2008-05-22    sina.com.cn

转帖:来自重庆经济

2.发展思路

根据总体发展思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发展应采取如下战略:

(1)突出重点,打造精品

长江上游经济带拥有众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在西部地区乃至在整个中国都具有相对的优势。但在目前受人、财、物等方面的限制,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科学的合理的开发建设,如此则难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所以应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分层次、按步骤地开发建设。突出重点,就是要开发有特色的旅游精品。当前,在各地兴起的旅游开发热潮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地一哄而起,而不考虑历史继承及地区特点,致使各地旅游开发大同小异,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及开发资金的浪费。只有依托具有本地特色的精品,才能对海内外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2)深入发掘文化资源,塑造文化品牌

长江上游经济带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巴蜀文化。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与商业街船棺葬墓地等一系列巴蜀文化遗存,显示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康巴文化、嘉绒藏文化、彝羌民族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深入发掘文化内涵,即为长江上游经济带塑造文化旅游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保护屏障的建设

为促进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保护屏障的建设,保护水源涵养区,生态旅游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一种重要形式。生态旅游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与宣传教育、提高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是一种包括生态旅行、生态旅行目的地、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在内的新型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还是一种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它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并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长江上游经济带拥有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九寨、黄龙,国宝大熊猫,在世界大河流中以雄伟的山水风光和秀美的自然景观著称的长江三峡,这些极具价值的生态资源不仅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瑰宝,亦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宝藏。

(4)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实现旅游市场整体效益

旅游业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产业,在封闭的状态下,旅游业是不可能发展的。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既取决于该地区的旅游资源,也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取决于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也就是说要确立“大区域”的观念,跳出本地区的狭小圈子来发展旅游业。旅游发展决策必须突破地方主义观念的束缚,实现大区域“资源共享”与“市场共享”,在旅游业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联合协作,共同开发优势资源(景观资源、人才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及资金和经验),共同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建立地区间协调机制,采取联合促销、合作组织客源、合作进行旅游规划、协调开发旅游资源、跨区域互相代理、跨区域旅游企业资产重组等多种区域旅游联合形式,以使各地区相互促进,联合发展,产生整体效益,从而增强旅游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为进一步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寻求新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联合开发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长江上游经济带旅游业的发展也应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开发建设项目

根据长江上游经济带旅游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要实现长江上游经济带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四川省、重庆市横向联合,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打造旅游精品,建设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旅游目的地。为此,要着重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建设三个旅游圈

长江上游经济带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积淀深厚,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旅游开发也应当把握民族文化、巴蜀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三条主线,建设巴蜀文化、藏彝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三个旅游圈。

藏彝羌民族文化旅游圈

该旅游圈以四川甘孜、凉山、阿坝三州康巴藏族、彝族、羌族民风和民俗为主要内容,涵盖区域主要是四川三州等地。建设重点是采取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划定文化保护区等有效措施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

巴蜀文化旅游圈

该旅游圈以巴蜀文化为主要内容,涵盖区域是川中、川东、重庆。主要景点包括广汉三星堆、成都市区的金沙遗址、商业街船棺葬墓地、武侯祠、杜甫草堂、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丰都鬼城、白帝城、巴蜀古文化中心、老屋基旧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塑造的精品有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文化探秘、大足石刻及巴文化寻踪。建设重点包括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增加对古巴蜀文化的表现形式。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6d4b9010006jp.html20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