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长江行印象记(续一) |
[游记]长江行印象记(续一) |
2008-07-01 sina.com.cn |
2007年10月我们随“苏州职工国际旅行社”用半个月时间沿长江旅行,收获颇丰,旅行结束回来以后,特地整理了此《长江行印象记》,打算分数次发完,请识者提出意见。 此为续一。 ※ ※ ※ ※ ※ 10月9日(星期二)(游武汉黄鹤楼) 今天大家都提前用好早餐,因为七点钟将到达武汉,我们就要上岸游览黄鹤楼了。 吃好早饭,我们都站到船边观看渐行渐近的武汉三镇。武汉是我们启程后所经过的第一个大城市,大家对这座城市当然都充满了热忱和好奇。 七点整,游轮停靠在汉口码头。在全陪导游的带领下大家整队依次上岸,一辆辆崭新的空调大巴早已在沿江大道上排开,等候“‘夕阳红’旅行团”的到来。按顺序我们被分在六号车上,车身很宽敞,大家一坐定,每辆车上所配的当地导游就开始作自我介绍,车子跟着也就开动了。 我们六号车上武汉的导游姑娘姓赵,小赵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华中最大的城市武汉。 她介绍说,武汉的最大特点就是“二江三镇”,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被称之为“江城”。 她说,了解武汉历史的都知道,武汉三镇历史上各有特点。 汉口古称江夏,因为它位于汉水进入长江的出口处,因此,人们便逐渐把这个汉水之口称之为汉口。 汉口地处汉水、长江交汇之处,水上交通极为方便,北通中原、南连湖广、西靠巴蜀、东达苏杭,是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早在清朝康熙年间,这里就十分繁荣,象长堤街、汉正街、花楼街这些重要街道已经相继建成了。 这时,车窗外,“汉正街”街道标识正从我们眼前掠过。 小赵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窗外的“汉正街”,由于时间太早,店铺的门都还没开,但是,从一家家店铺漂亮的装饰、时尚的广告,开市后的繁华景象完全可以想见。 她继续介绍说,到清嘉庆年间,汉口已经发展成为与当时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的四大名镇之一。 鸦片战争开埠通商后,西方列强凭借种种政治特权和经济、技术优势,纷纷来汉口开洋行,办工厂。沿江租界地区曾先后有8个国家的商人建立银行,在众多外国银行中,历史最悠久,业务最活跃,势力最大,作用最突出的当时要算汇丰银行。洋行的生意很活跃,汉口洋行每年进出口货物到辛亥革命前夕已经达到白银1亿5千万两以上。 车子很快上了美如彩虹的汉水大桥,过了大桥就到了汉阳地界。小赵又兴致勃勃地告诉大家,汉阳名字的来历同样跟汉水相关,古时候称“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那时,汉阳正处于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因此被称之为汉阳。后来汉水改了道,从龟山之南改到龟山之北,人们习惯了,汉阳的名称至今也就没有改。 汉阳是中国近代工业重要的发祥地。清朝后期,龟山一带分布着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钢铁厂等大型工厂。特别是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一手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奠定了武汉后来工业都市的地位。 小赵接着说,长江东岸的武昌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区,依山傍水,文化历史厚重,集中了全市70的风景名胜和革命胜迹,盛享“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的黄鹤楼,以及佛教胜地宝通禅寺、道教著名的长春观等著名宗教圣地都在武昌。位于武昌的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战国出土文物古编钟,更饱蘸了浓郁的楚文化风韵,成为湖北省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标志;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由毛泽东同志实际主持工作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也位于武昌。 当然,辛亥革命在武昌“首义”,更使得武昌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今,辛亥起义时鄂军总督府、起义门、工程营、楚望台军械库、黄兴拜将台等一大批首义遗址和胜迹见证着武昌的历史地位。目前,辛亥革命博物馆也正在规划建设中。 这番介绍对于我们到过武汉的人来说并不算新鲜,但是,处于此情此景,听起来仍然让人感觉到津津有味。 很快,车子上了久负盛名的武汉长江大桥。小赵告诉大家,我们出来早,大桥上车子还不是最多,到了高峰时段,车子能排到上千米。我们看看窗外,其实这时车子也不能算少,基本上一辆紧盯着一辆,不留多少空隙。 小赵仍旧不停地向大家介绍,她说,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之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它始建于1955年9月,1957年10月建成通车,全长1670多米,其中正桥长1155多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 她特别提醒大家,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筑设计,极富中国民族建筑的特征,在桥面两侧,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大桥的两侧是对称的花板,内容多数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极具民族气息;大桥两端是高约35米的桥头堡,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桥头堡的堡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桥头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厅之中有建桥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游人观看、欣赏,追忆逝去的岁月,感触英雄的博大气概。这些特点,都是后来长江上所建的大桥很少再有的。 车子到了停车场,导游向大家解释说,这里离黄鹤楼已经不远,跑过去只有几分钟,黄鹤楼前没有停车场,不好停车,只好请大家在这里下车了。 我们跟着小赵向黄鹤楼走去。 可能是国庆节刚过去不久,只见黄鹤楼内外处处都是一串串大红灯笼高挂着,处处显现着热烈而喜庆的色彩。 我们一个车子上的同伴,按照导游的要求,分为三队在黄鹤楼南门入口处的台阶下排好,一支为七十岁以上、一支为六十以上七十以下,另一支为六十以下。原来,这里对七十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六十以上七十以下半费,只有六十岁以下才收全票。 队伍站好后,导游招呼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们将各自的身份证拿好,跟着她向台阶上走,准备让工作人员验票,剩下我们几个六十岁以下的便拿着导游交给我们的门票跟着前两支队伍一一进入黄鹤楼公园。 走进公园,首先看到的是一池碧水,导游说,这就是鹤池,鹤池里虽见不到黄鹤飞舞,却看到两只石雕的白天鹅悠闲地浮于绿水之上,左面还有一面栩栩如生的群鹤浮雕与鹤池辉映。水上荷叶点点,池内怪石嶙峋,周围绿树环绕,小桥流水和一组亭台楼阁分列于池边四周。立刻使我们感觉到这个公园不仅仅美在有闻名于世的黄鹤楼,而且美在处处有景、处处是景,确实是一个令人心旷而神怡的好去处。 鹤池对面是历代名家的书法碑廊,右前方的假山坡上还立有毛泽东词亭,据导游介绍,词亭内的石碑上刻有我们所熟知的《水调歌头·游泳》和《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的这两首词都跟黄鹤楼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亭后面说是还有一眼清泉,相传为李太白洗笔砚的遗迹。其实,是否真有过此事,没有人会再去认真地考证,加上这一类传说,无非是增添这一景观文化层面的厚重而已。 我们跟着导游从水池的左面向里走,不远处,一块雕刻有双手握拳的古人以示恭敬的怪石迎面而来,导游告诉大家,这位古人就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米芾。据说,当年无为州有一块奇石,形状怪异,米芾见到这一奇石后“痴喜”,竟然整理好衣帽,到怪石前恭恭敬敬地叩拜这怪石,并且跟怪石称兄道弟。这一雕刻就是源于这一典故,因此称之为“米芾拜石”。米芾曾经为黄鹤楼书写过“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今天将这一雕刻立于此,亦是为怀念米芾所为。 再向前就到了“搁笔亭”,此亭初建于清光绪十年,不久被毁,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跟着重建。亭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2根古铜色粗柱将亭子高高撑起,亭子高约5米,“搁笔亭”三字为当代诗人臧克家先生所题。 “搁笔亭”与浮雕“崔颢题诗图”对峙而相应成趣,当代名家曹禺所书的旧联“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置于亭柱上,将此情此景凝聚得真是惟妙惟肖。 建“搁笔亭”的主旨在于向人们述说诗圣李白,当年来到黄鹤楼,见到崔颢所题的七律《黄鹤楼》竟搁笔称绝,不敢和诗的故事。 崔颢的《黄鹤楼》可谓千古名诗,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说:以往的仙人们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还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着;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又在哪里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于江面,给人带来的只是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并且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因而,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地也留下了许多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同样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甚至还遗憾地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一传说或许出于后人的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而李白的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有明显地摹仿此诗的痕迹。为此,论及崔颢《黄鹤楼》时更是为众口交誉,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样一来,崔颢《黄鹤楼》的名气也就更大了。 离开“搁笔亭”,顺着台阶向高处攀登,黄鹤楼的全貌便清晰可见。黄鹤楼主楼有五层,每层皆十二檐,完全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那镂空窗棂、如飞椽檐、指天金顶在朝阳的映射下散发着柔和的金黄色。主楼四面还各有骑楼,骑楼上下分别悬着“楚天极目”等为古今名人所题写的镏金巨匾。 小赵告诉大家,黄鹤楼还有个不为外人所注意的特别之处,它实际上内外有别,外面看是五层,里面其实有九层,以示“九五之尊”。据说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也有讲究,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 说实话,前几年我也来过黄鹤楼,对这一格局当时还真没有注意到,今天头一次听说,感到十分新鲜。 小赵接着说,黄鹤楼原先是在蛇山的黄鹤矶头,据说始建于三国,相传吴国孙权占据此地之后,深信“以武治国而昌”,故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这就是武昌和黄鹤楼的最早由来。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先后达30多次,在唐代永泰年间,黄鹤楼已经颇具规模,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朝同治七年,后来毁于清朝光绪十年的一场大火。那一年8月,附近的汉阳门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风大火猛,殃及城楼,竟然很快将这座千古名楼化为灰烬,仅存数千斤重的宝盖铜楼鼎一架。 此后,近一百年时间一直没有再重新修建。 1957年,国家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10月,武汉市政府根据历史资料,在相距旧址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重建了这座新的黄鹤楼。 至于黄鹤楼名称的来历,小赵跟大家介绍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姓辛的一直在这里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看上去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先生,你能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并不因为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此后,这位客人经常光顾,辛先生始终没有因为他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出厌倦的神色,依然每次都让这位客人不付钱照喝酒。约半年光景,终于有一天,那位客人对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很对不起,没有办法还你了。怎么办呢?”说着,他从他的破篮子里拿出一块橘子皮,随手在墙上画了一只黄色的仙鹤,接着,双手打起节拍唱起歌,居然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起来,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情景都十分称奇,这位客人也就在人们欢乐的热潮中不声不响地消失了。此后,人们便争着到这个酒店边饮酒、边观赏。如此经过十年,辛先生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继续请您饮酒。客人笑着说:“我哪里是为了饮酒而来的呢?”说着,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跟着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蓝天去了。后来有人说,这位客人就是吕洞宾。辛先生为了感谢和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并取名黄鹤楼。 小赵这番绘声绘色的介绍,其实,我们知道,是根据《报应录》改编,此外,黄鹤楼的来历还有好几种说法,无不具有神秘的色彩。我们还知道,黄鹤楼所在的蛇山又称之为黄鹤山、黄鹄山,以致于今天,让我们始终绕不清楚,到底是此楼因此山而得名,还是此山因此楼而得名了。 在这超越时空的遐想中,我们跟着导游,一步步向黄鹤楼内走去。 走进黄鹤楼,大家一站定,小赵便告诉我们,黄鹤楼内九层只开放五层,因为我们“‘夕阳红’旅行团”是老年人组成的团队,到黄鹤楼上观光可以乘电梯直上五层,这是武汉市政府前两年才作的规定,凡是六十岁以上老人都可以乘电梯到楼上游览,一般游客只能一层层沿楼梯攀登上楼。再联想一进公园大门按年龄编队的情景,感受到武汉市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真是体贴入微了,不但对武汉市的老人关怀,而且对全国来武汉的老人一样给予关怀,真可谓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了。 小赵又告诉我们,黄鹤楼内所开放的五层,每层各有重点,五层为观光层、四层为接待层、三层的墙壁上布置有名人瓷砖画,二层则陈列有历朝黄鹤楼的模型。随即交待,大家随电梯上楼后,可以自由活动,在黄鹤楼游玩,在时间上要抓紧一点,一定要准时回到停车场。接着,小赵便指引大家进入电梯上楼。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e247b201008jrn.html35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