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 —— 1986 历史不会忘记 公元一九八六年,在中国的长江上,卷起一股漂流探险热浪。有美国队、中国长江 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时值今年正好二十年。虽然以今天的眼光, 看二十年前的探险活动,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可能也有许多可以指责的地方,但它必 竟开了当代中国探险先河。他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先后有十人在长江上献出了生命,其 中美国队一人、中国科考队四人、洛阳队四人、随中科队采访记者一人。这部漂流日志, 忠实的记录了洛阳队的漂流探险活动,他们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将近横穿了中国。 此值长漂二十周年之际再读,用以纪念长江漂流探险二十周年,用以纪念为中国探险事业 而献身的人 …… 一九八六年 五月二十七日 星期二 早七时,队员们陆续赶到出发集结地省武警二支队大门口,也来了一些送行的人。 杨红林工作单位公交公司来了辆公共汽车,有他三队修理班的工友及家人,李勤建的家人 等。尽管事先曾规定,家人不能送,以免扰乱军心,但还是来了。 八时半,赶到火车站,雷建生的同学,电视台记者李永孚给摄影留念。八个人站立 在广场前,王茂军、郎保洛、李勤建、孙志岭、霍学义、雷建生、杨红林和张军,面色凝 重、严峻。 八时四十五分,乘北京至西宁的121次列车,告别了众亲朋,告别了洛阳,踏上了 漫长、不知前景怎样的征途。 五月二十八日 星期三 列车过了天水,穿行在陇西高原上,黄苍苍的,充满了西北地区的色彩,苍劲有力。 大伙一路上精神很好,有说有笑。孙志岭,35岁,绰号“蛤蟆”,诙谐幽默,爱说笑话。 杨红林又名红宝,32岁,侠肝义胆,热血衷肠。郎保洛,31岁,喜读书,善遐想。雷建生, 35岁学力深沉,体魄健壮。勤建、茂军、张军及学义性格各异,正是这些人,组成了洛阳 长江漂流探险队。 中午一时多,列车抵青海西宁。刚下车,站台上广播,“洛阳长江漂流队的同志, 请到贵宾有人找。”大家听后一怔,唯保洛大喜,“刚到青海就有人请,还是贵宾室。” 红宝则不然,“高兴啥,准不是好事。”队员们议论纷纷,前往,方知是西宁铁路分局政 治处,受洛阳分局之托,堵截并劝说李勤建和孙志岭回洛,放弃行动。当然,肯定是不会 听命的,但西宁局的同志很热情,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关心。 队伍于下午五时四十分转乘开往格尔木的303次列车离开西宁。晚八时,过青海湖, 一片碧兰,不见边际,小站上卖鳇鱼的甚多。之后进入青藏高原,海拔不断增高,由西宁 的一千多米升至三千多米。大家的脉膊跳动均在70---80之间,唯志岭最快,多达120次。 后进入戈壁,一望无际,辽阔壮观。此时发现,列车经常在不是站的地方停,最长时达一 小时,乃下车观察,是沙漠中的流沙将铁路埋住了,工人们正在清理。 九点半,太阳落山,十点多,天才黑下来。 五月二十九日 星期四 下午三点十分抵格尔木市,这是青海省会外唯一的城市。格尔木市位于柴达木盆地 边缘,这里是一片盐沼泽,沃黑的土地上泛着一层白盐。队伍下榻于青海汽运公司一场。 五点半,茂军、保洛和孙志岭到市政府交涉,最后由市体委给郊区最南边的一个乡 唐古拉山乡开了一封介绍信,该乡位于沱沱河沿,距格尔木五百多公里。随后,到青海省 运输公司驻格尔木指挥部,找王茂军去年从拉萨回来时所认识的司机,想让他帮忙,把队 里的辎重运往沱沱河,可惜指挥部已撤回西宁,只见房屋倒塌,杂草丛生,满目凄凉。 晚饭后,十点五十分,天才黑。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日照最长的地区。 夜里,在宿舍遇一河南老乡,在当地工作的司机,听他讲在山里与熊相遇后所采取 的措施等等。 五月三十日 星期五 高原地区日照极强,早八点,强烈的阳光已刺人双目,茂军与保洛到市政府,想 找一张长江上游的地图,没有。办公室李主任介绍到农牧局,旋至农牧局,索图未成。 后又到城建局,仍未遂愿,只好悻悻而归。 下午四点,茂军与志岭到火车站提器材,因人少,极吃力。 晚六点,茂军与勤建出去连系汽车,至十一点半才连系住陕西一位个体户张某的车。 老张六十多岁,北京人,一口纯正的京腔,他为我们花两万元去搞此活动很不理解,“两 万元买成肉,在家能吃几年!”人很会做生意,价钱搞了半天,按他的话说“我赔着本儿 送你们去爱国。”定住五百元,后告辞。 回来后,又开个会,工作进行了分工,勤建、张军、志岭和学义购买给养、物资, 红宝、建生联系部队,以达通沱沱河兵站,茂军与保洛继续联系政府有关部门,找地图、 资料等。 后半夜,红宝、建生回来,言在格尔木兵站遇一谢姓弟兄二人,曾两次深入长江源 头地区拍照片,认识尧茂书,和沱沱河兵站很熟,并给兵站军医吴文军写了封信,让帮助 我们。大家甚是兴奋。 晨四时,众人方才入睡。 五月三十一日 星期六 早六时半起床,茂军与勤建赶至老张处准备车辆,保洛与志岭去水利局取图,仍未 成,归。红宝、建生、小霍、张军随后赶到,将辎重装车。忙完后已十一点,队伍离开格 尔木。 从格尔木出发后,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向南行约半小时进入昆仑山。昆仑山北麓 比较荒凉,沙石土居多,山多陡峭,无草。高原气候,变化多端,离开格尔木时,尚晴空 万里,进入昆仑山后,就乌云翻滚,下起了大雨。路边有许多乌鸦,呆头呆脑的站立在雨 中,将头掖在翅膀里,个头之大,在内地实属罕见。时有多只狐狸从路边草丛中蹿过。气 温明显降低,大家把在格尔木买的皮大衣翻出来穿上。 下午四时半,车到昆仑山顶,天下起了大雪,莽莽一片。路旁竖一石碑,高两米, 宽约半米,上书“昆仑山口”四个大字,海拔4767米。队员们在此下车,照相留念。翻过 昆仑山,地形明显起了变化,山呈慢头状,起伏较平缓。绿草漫地,雪水从山谷间流出, 藏羚羊无所畏惧,一边吃草饮水,一边注视着我们的车。在稍远的草丛中,罕见的野驴群 在追逐奔跳。高原的天变化无穷,多色云层相互映照,瑰丽无比。 晚八时,车抵五道梁,在此吃饭。听当地人讲,只要能过五道梁,翻唐古拉就没问 题。队员们蹦蹦跳跳,都为在此地还没有太大的反应而高兴。 吃过晚饭,继续进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