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长江之行

[游记]长江之行

2007-11-06    yingchengnet.com

长江之行

一、早点摊

驱车来到长江,正是早晨集市繁盛之际,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我们找到吃早点的地方。人更是多得吓人。四下搜寻才找到一处能容我们几人坐定的小桌子。叫了要吃的东西,坐下几个人,有人早就等不及抢镜头去了。
豆浆、窝窝、沙子馍、饺子堆了一大桌。吃吧,不吃等会要饿的。这是摄友的经验。等到饿的时候连馒头都要抢了吃的。而我,没有食欲,只是看那些忙碌的生意人。炸面窝窝的,包饺子的,炒豆皮的,炸油条的,卖豆浆的,炸糍粑的,不知道有多少桩。再仔细寻思,这些忙碌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妇女。
抬头看屋顶,这些早点摊不过是六个大大的瓦棚连接起来的。漆黑的瓦棚是靠几个粗大的钢管支撑着。桌凳在棚下泛着油光,人在棚下忙碌,穿行的人在寻找自己满意的小吃。

二、长江陵园

在一处不起眼的楼房后面,找到了烈士陵园。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墙上大大的广告栏,栏目里介绍的是长江陵园的相关情况。最上面写着“游览陵园文化长廊,重塑历史古镇形象,再创今日长江辉煌”的大字。顺着这面墙朝上走,就看见更多的广告墙了,远望,竟然有13处之多。循着数字,我找到了第一处,依次的排过去,十三项内容整齐的排列着,一、历史沿革 二、伟人足迹 三、百区中柱 人民英雄 五 革命丰碑 六 、明清明人 七、人物风采 八、民国轶事 九、文史文化 十、文化遗址 十一、文海拾贝 十二、民间文学 十三、商埠百业。
在陵园的中央,树立着一座纪念碑,碑上写着“彭铁烈士之墓、马土烈士之墓。碑下是圆圆的墓地。水泥塑的。墓地后面是小小的廊檐,廊檐左右书写着对联:长江文化长廊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烈士纪念建筑物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横副是:烈士陵园。我四处搜寻,还看见几处这样的对联。写些什么已经记不住了。
在陵园一侧的矮墙上,依然是大大的广告墙,所写内容已经是现在的长江埠发展战略情况了。在出口的一面墙上挂着近百幅名人的画像。一个个英雄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想仔细看看他们,可是,同伴早已等不及了,在他们的催促之中,我无奈地走出了陵园。

三、老街

穿过热闹的集市,镜头在追逐着老人和孩子。在街道边的树阴下,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头成了他们抢手的宝。老人缺了边沿的草帽,过时的衣着、无牙的豁嘴以及满脸的皱纹都入了镜头。就连旁边捶捶打打的正在修补的胖老头也被他们抢着拍了,左拍,右拍,上拍,下拍,前拍,后拍,不知道有多么专心。我真想对他们说:“干脆把老人带回去,让你天天拍。”呵呵,这当然只是句笑话而已。
继续穿行,不一会来到长江老街。走在石板路上,看路两旁陈旧的房屋,我竟然发现许多人家的堂屋里供奉着毛主席的像。据说这里的人家都这样崇拜毛主席。看来旧街旧的不仅仅是景致,还有人们的怀旧情结:对一代伟人的崇拜已经根深蒂固了。
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他们把镜头对准卖布的老妪,对准走路的孩子,或者干脆找到屋檐下垂帘似的藤蔓,藤蔓青翠的叶子在秋风中摇摆,妩媚的身形入了画竟然是很有特色的。早秋的一点淡黄、还有一点点落寞都从这简单的几片叶子里透出气息。
走在石板路上,并不见什么人,比起新街,这里清冷了许多。为了满足摄友的要求,女伴们来回地走在石板路上,把她们的身影留在这街上了。其实,无论我们走得多认真,那分从容淡定的成分是要缺了几分的,毕竟,人一旦面对镜头,都有些刻意的迎合。
到处是断瓦残垣,灰灰的墙,墙上是或白或黑的水泥,都不是平的,扭曲在墙面上,仿佛百岁老人满目疮痍的脸。裸露在外的横梁和柱子顶着几个破瓦,仿佛乞丐穿了破衣裳。何等凄凉。
在街上的几处屋檐下发现几块大大的石板,有规则的几何图形,据说这些石板是先前染布的工具,叫做踩布石,我听见这名字,哈哈大笑:“幸好踩的是布什,那要踩着本拉登会怎么办?”同伴都乐了,接着说:“谁要对布什不满意了。干脆就来白布街,狠狠地踩几脚。”呵呵,一块石头,引来我们无限的遐想。真是快哉,妙哉!

四、古音古韵

走到有名的花红垸,只见侧门紧闭,转过去,找到前门,一个老人在屋里走动。门前全是破败的砖瓦,断裂的矮墙,就连门面也是残缺的了。门前长满了杂草,垃圾遍地。这曾经繁华的场地竟然是经不住岁月砥砺,破落衰败到不堪入目。其实,这景致消失掉也好。毕竟可以少去那些沉重的记忆!
穿过白布街,来到戴王街,找到几处天井屋,暗淡的光从屋顶的空隙处照进来,房屋才有了些生气。在屋里没发现什么,正要走的时候,听见悠扬的琴声,那分缥缈,恍若梦里情景。循着声音寻去,在天井屋后的空房子里,一个十多岁的女孩正专著的拨弦。她弹的可是古筝啊。这下子不得了了。摄友们不亚于发现新大陆,赶紧狂轰乱炸。这样还不尽兴。干脆动员女孩从小屋里搬出古筝,在古屋正中央来一番表演。
女孩的右手指在弦上拨动、翻飞、轻挑、急走、左手按在弦上只是轻轻挑起,或者重重压下,两臂舒展,神情专著。那美妙的乐音就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神经里了。习惯了城市的喧闹,偶而听到这绝妙的古音,心不澄清透明才怪。
女孩弹到累了,摄友们要求女伴来个即兴表演。可怜的我也像模像样地在古筝旁坐下,手在弦上轻轻拨动,还要按照摄友的要求来个抬头、微笑。才做了一个表情,旁边的人又在叫着“抬起手臂。”手臂还没找到感觉,又有人叫着“左手离远点。”左手刚刚固定好距离,又有人叫着“笑一下。”还有人在叫着“看这里,对准镜头。”原来,就是装装样子也很难的,我已经满头大汗了。这时几只鸡不知道何时在我的脚下踱着悠闲的步子,摄友们便笑我是在“对鸡弹琴”,其实,我想说一句:“你们也听了的,你们是不是也变成鸡了?”哈哈,我在心里大笑。不过表面上还是继续对鸡弹琴。
终于轮到换“演员”了,我如释重负。换上去的女伴大概也是遭受如我一般的幸福“折磨”。只是她的手下的太重,于是摄友们并戏称:你这简直是在跟琴过不去啊!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要面对镜头装模做样还是很痛苦的事情。
最后还是真正的“演员”—女孩子来个压轴戏:她端庄的面容,灵巧的手指,微倾的身子,专注的神情,都成了镜头里的经典。置身古屋,听着美妙的琴音,看若有若无的光线投射下来,我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了。
余音不绝,绕梁三月。无论多么美妙的行程,总有归路。我们带着眷恋依依惜别古街。镜头还是一直在追逐。天真的孩童、淳朴的乡亲、大红的汽车、高耸的楼房都定格在镜头里。秋风吹来,凉意徐徐。“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相信若干年之后,每个人都会怀念这个快乐而美丽的秋!

转自:http://bbs.yingchengnet.com/viewthread.php?tid=3303623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