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史前时期灿烂的长江文化 |
[游记]史前时期灿烂的长江文化 |
2007-11-29 sssc.cn |
史前时期灿烂的长江文化 近二三十年来,各地区田野考古工作的发展,埋葬在地下的物质文化资料,不断地被发掘出来,在大量的物质文化面前,认为中原史前文化始终是领先的思想,逐渐在肃清;与此同时,另一种片面的思想又在露头,认为中原史前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及其他有的地区的史前文化。 为了使读者对长江物质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有一个概念和较深入的认识,这里把主要的物质文化进行逐项的、简要的分析研究。 一、世界稻作文明的中心 长江流域水稻的栽培,以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的稻谷为最早,距今大约有9000年,这还不是中国史前时期栽培稻的开始。 长江流域以及华南等地区的稻作农业与黄河流域等地区内的粟作农业,是中国史前时期南北的两大农业系统。中国目前水稻种植的总面积达5亿亩,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3,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3.8%,是世界上生产稻谷最多的国家,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1/3以上。由此可见,长江流域的史前人们对水稻的栽培种植和发展,直到现在,仍对国计民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世界蚕丝业的起源地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蚕丝的起源地,至于起源于何处,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起源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在早期的文献中就有种植桑树、饲养蚕的记载。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内发现的半个蚕茧,是这一方面的一个证据,也有人对这个蚕茧的年代提出疑问。 长江流域从考古资料分析,从野蚕驯化为家蚕的过程比黄河流域的要明确,若以大约在6500年前河姆渡遗址第3层牙雕小盅上刻的蚕纹图案,作为由野蚕驯化为家蚕的开始,到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时,在崧泽遗址中层的下部的花粉“组合中桑属和禾本科花粉数量增加,反映人类的耕作和养畜活动有所发展”;到中层的上部时,“此时孢粉组合中桑树花粉数量非常多,说明除了附近山地植被中有桑树外,在当地的一些高岗地带也有较多的桑树生长,为何崧泽地区此时桑树频繁生长,是否此时此地人类活动曾经一度有养蚕的频繁活动”。崧泽遗址中层的孢粉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崧泽文化时期已有人工栽桑、养蚕的可能。 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时,在吴江梅堰袁家埭良渚文化遗址内发现一件带柄灰陶壶的腹下部刻有围绕器壁一周的五条蚕纹,每条蚕的头向一致,蚕的头部和身躯都与现代的家蚕形象酷似。这说明良渚文化时期已经饲养了家蚕。 不论从蚕丝的出现年代上,抑是由野蚕驯化为家蚕的过程上,长江下游是中国蚕丝起源的地区。 三、苎麻织品的产生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大突破 在考古资料中现已发现的苎麻织品的实物,是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三块苎麻布和苎麻绳等。苎麻布均为平纹织品,每平方厘米经线为24 31根,纬线为16 20根,可见,纺麻技艺已经是相当的高超,才能织成这样精细的苎麻布。 苎麻纤维的性能不及蚕丝精致优雅,所以,蚕丝向海外传播之时,苎麻自然地要退居其后,当它发挥优势时,在时代上已是相当的晚了。唐宋以后,苎麻生产大发展,使中国苎麻织品盛极一时,远销海外,被称为“中国草”。 长江流域史前时期的人们利用苎麻纤维纺纱织布,与其他植物纤维的利用,是史前时期的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重大胜利成果,与蚕丝一样是走向文明跨出的重要一步。 四、干栏式建筑与有段石锛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传世杰作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江南等地的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居住房屋;有段石锛是一种生产工具,两者不仅名称不同,性质、功能各异,怎能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呢?是从这两者对海外关系的影响上,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起到相互补充说明的作用,以此试作这一方面的探讨。 余姚河姆渡遗址第4层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立木桩构成框架,建成高出地面的一种房屋形式。它是适宜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沼泽、湖泊,又有充沛雨量的潮湿地带。直到现在,科学的发达,建筑术进步的条件下,还可见到这种干栏式建筑或其遗迹。 干栏式建筑的居住房屋,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来看,以中国为最早,已有7000年的历史了。它已有一套相当完整而进步的木建筑上使用的榫卯结构和企口的拼接技术,无疑不可能是干栏式建筑的初创时期,它已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中国史前时期的有段石锛,就曾影响了南洋、太平洋诸岛屿的人们,那么,中国史前时期的干栏式建筑对东南亚产生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生漆的利用是史前文明的一大成就 漆树原产于中国,是一种著名的特产。对漆树的利用,是史前文明一大成就。水稻的种植驯化,是对其稻谷可作为粮食;蚕丝是对昆虫的驯化;苎麻的栽培,是使用它的纤维;漆树是采割它的漆液。能够认识到漆树的液汁是一种重要的工艺材料,是史前时期人们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上的一大突破。这个突破以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第3层发现的一件木质漆碗为最早,距今已有6500年左右的历史了。 河姆渡遗址第3层的木质漆碗,是在碗壁外表涂上薄薄的一层红色漆。在马家浜文化时,其圩墩遗址发现两件喇叭形木质漆器。到崧泽文化时期,把漆用到陶器上,出现漆绘陶器。这种漆绘陶器,一直延续到良渚文化时期,如吴江梅堰、江阴青阳南楼等遗址多发现有漆绘陶器,还在杭州水田畈遗址的3号墓的棺板上发现有红色漆遗迹。由此可见,良渚文化时期对漆的应用已是相当的普遍了。 漆树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手工业,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它在史前时期及其以后流传到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成为一门独特的手工业。 六、玉器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玉这个字都涵有褒意,并且进而道德化、人格化。 中国古代认为玉是祥瑞之物,同时认为青铜礼器也是吉祥之物,最明显的是“汉武得鼎而名其年”。这就是说,汉武帝得到了青铜礼器的鼎,认为是一件大好事。就把他原来“元狩”年号改为“元鼎”。这种思想意识,在当时只是在上层人士中存在,并且以后逐渐地淡薄起来,而玉则不同,直到近代在人民群众中还是普遍存在着爱玉的心理,对它有着特殊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源远流长的。在距今七八千年或稍晚的阜新查海遗址、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和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等,发现的玉器,不论制作、器形上大多与其他器物有不同之处,显示其有着与众不同的功能。 从上述的分析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史前时期的长江文化是灿烂的,生气勃勃地向前发展,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对海外各地区文明的发展,或早或晚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蚕丝、绸帛的贡献,迄今仍为人们所关注,成为研究中西关系上的一个重大课题。推其渊源,不能不联系到长江文化。
|
转自:http://www.sssc.cn/viewthread.php?tid=5515119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