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旅行日记——枣园黄昏 |
[游记]旅行日记——枣园黄昏 |
2007-08-04 tom.com |
枣园的黄昏 一天的最后收关,参观枣园。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7.5公里处,又名“延园”。最早是延安一家大地主的庄园。1943年10月,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党的首脑机关,从杨家岭搬到此地。由于这里树木茂密,风景优美,每年重阳,红枣满树,桃李压枝,因此又叫枣园。 当我到枣园的时候,已经接近黄昏,也许枣园是延安最优美,最富有文人情趣的地方,正巧夕阳夕照,这更让枣园情趣盎然。 延安,由于没有像样的平地,因此,夕阳的生动也就别样的不同。霞光不再是又柔和又瑰丽,也缺少了绚丽的色彩。显然峭利的川壑感染了夕阳,使夕阳变得桀骜不逊,棱角分明,并透出雄盖一切的霸气。远与近,凸与凹,浓与淡,疏与繁,这一切都混沌了层次,无边无际地沉浸在黄色里。此时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为什么说我们该是黄河、黄帝、黄土地的子孙?归咎起来这都是我们的祖先的黄色崇拜。千万年前,某一天我们的祖先像我一样,也沐浴在这黄色的落日里。对黄色的敬畏就这样一辈一辈地传了下来。我以为中华民族对色彩的好恶,应追溯到在这样一个一切都浓烈、都大开大阖、都毫无花哨的自然色调上,它们美得朴素和古朴,那么这个民族也就朴素和古朴。 一进门,面前的错落有致就让我感到惊讶。偌大的院子,一片繁盛,别说已是秋凉寒露,但层次分明的植被,依然我行我素,它们的细枝末节在空间里无限延伸着。可惜,暗,就像一张无情的网迅速扩张着。蓦然我的眼前一亮,进门的右手,耸立着两排高大的银杏树,静静地居高临下地守望着,它们暗淡中闪烁着美丽的光芒,灿灿烨烨中衬托着铁青色的树干笔直又挺拔,夹在树中间的甬道,仿佛洒满了点点碎金,既铺张,又收敛,一直消失在视野的尽头。远处环绕着连绵不断的黛青色山坡,形状犹如波浪的山脊,偶尔被滋生在眼前的树木添补空间。 登上一座面向西的缓坡,眼前展现出一片青灰色的窑洞的墙。到底是延安大地主家的庄园,窑洞的规模,论大小、论豪华在延安都是首屈一指的。信步来到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惊奇地发现石窑的顶部伸出一排粗大的椽子,椽子的顶端居然还雕刻着螭吻。纳闷的是:窑洞不像平原地区传统的房子,理应没有椽子。即使有,也更不该用这离谱的瑞兽做装饰,因此谶言者断言那是龙,暗喻居此者当有天下。我听后,感觉很滑稽。 在黯淡里,除了毛泽东主席的窑洞外,我还参观了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曾经居住的窑洞,它们的内部陈设几乎完全一样,如果是真实的话(胡宗南侵占延安的时候,部分窑洞被破坏,49年照原样修复),可以反映出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所身体力行的共产主义理想。 要与枣园分手了,我却发现,我很喜欢这个园子。它既有陕北地域特色的粗犷,又有江南水乡的温文尔雅。这不仅体现在它的建筑上,同时也反映在它的茂密的树林里。黄土坡,可以营造得像南方山水的恬适;石窑洞,也可以具有平原民居的品味。再见了,枣园! 当我依依不舍地离开枣园的时候,幽暗深浓色的灰黄色几乎看不到了,惟有依稀的天光密集在参差不齐的山峦之上——像轻烟一样往上升腾消失,渐渐凝成浅浅的淡青色,同时夹杂者一缕淡金。一眨眼这一切都消失了,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起风了,延安的风,寒意彻骨。 立起衣领,钻入车内,向着南边的满天繁星…… |
转自:http://blog.tom.com/blog/read.php?bloggerid=106682&blogid=3054538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