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陕西七日游记之第二日之黄帝陵 |
[游记]陕西七日游记之第二日之黄帝陵 |
2008-06-27 sina.com.cn |
第二日 9月28日 天气:阴有小雨 今天又是一个灰蒙蒙的雨天,在微微细雨中,我们来到了黄帝陵。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今天我们的地陪就是黄陵县人,叫雷小红,自称祖祖辈辈都是黄帝守陵人,据她介绍,黄帝复姓公孙,名轩辕,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关于黄帝的丰功伟绩就不多作介绍了,黄帝陵内,有什么景观呢? 未到黄帝陵,先谒黄帝庙。在祭祀大殿前,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 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我所感兴趣的是在过厅里陈列的四块伟人题词。分别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的题词。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不说了,其中蒋介石和邓小平的题词颇有一点故事。建国以后,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介石的题词本应被拆掉,毛主席发了话,大意是: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不是共产党一家的祖先,在始祖面前,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主席的一句话,留下了历史的真实纪录。而邓小平的题词则更是有意思,原来邓老为人谦虚,认为有主席手书在前,自己就不献丑了。所以他从来就没有专门为黄帝陵题过词,现在厅内陈列的邓公手迹,是工作人员从其他途径得到的,与孙、蒋、毛并列,一是对邓公的尊重,二是取好事成双之意。 在四块题词中,以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作的《祭黄帝陵文》文字最多,也最有历史研究价值。 历史研究价值之一是该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此文写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中华民国26年4月5日,国共两党到先祖陵前,起誓齐心抵抗外敌。国民党方面,中国国民党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中国共产党方面,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抗日红军部总司令朱德派代表林祖涵(即林伯渠),携毛泽东撰写的祭文到黄帝陵致祭。 历史研究价值之二是该文是直接由毛泽东手稿拓印。原文中格式与书写的错漏以及主席的更正均历历在目,也让我们对祭文的书写格式及主席的行文风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第一句:赫赫始祖,吾华肇造。主席在始祖二字上打了个圈,然后另起一行从头书写。何故?原来这就是祭文的格式,凡是遇到祖先的名袆,必须换行提头书写,以示对祖先的尊重。类似的笔误与更正还有几处,我们可以从中遥想当年主席在行文时,文思泉涌,随作随改的情景。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到碑文处仔细端详,领会个中奥妙。 从祭祀大殿到黄帝陵还要走上一段路程,经过一块“文武百官到此下马”的石碑,再往前走,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 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 “汉武仙台” 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据说登仙台,可以健康长寿。 在这里导游给我们提了个醒,一定要先拜帝陵,然后再登仙台。而且登仙台有左右两条路,左边共78个台阶,右边有77个台阶,要从右边的路上,登台后绕亭一周,从左边的路下,取七上八下之意,而且要一步一个台阶,不要中途停留,也不要让双脚同时踏在同一个台阶上,这样才能得到仙人赐福,多福多寿。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我们也就半信半疑地照做了,幸亏那天去的人不多,如果一大帮人都挤着登仙台,估计想一步一个台阶是没有问题,想不中途停留就难啰! 附: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ecaa301000dr0.html45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