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香雾缭绕白云山(榆林散记之一) |
[游记]香雾缭绕白云山(榆林散记之一) |
2007-07-16 tianya.cn |
对于榆林佳县的白云山我并不陌生。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常听长辈们说起,尤其是我那会讲故事的外婆,曾讲给我许多关于白云山的美丽故事。后来每到农历四月初八,院子里年纪长点的老人们常会不远千里乘车前往白云烧香拜佛,祈求平安,或让别人捎带点香纸替他在佛前求个愿。据说是很显灵的,基本上有求必应! 我应该算是一个无神论者,从来都不信那些鬼神之说。但白云山作为我们陕北地区最大的道教胜地,一睹它那在山顶上威严的古建筑群便在我心里长久不衰地盛开。时常想找个机会去朝拜那座集古建、雕塑、绘画、书法、音乐等一体的文化精萃圣地。 外婆家和佳县紧挨着,所以有关白云山的传说和那里神仙的灵验在他们那一带更是神乎其神。 据外婆讲,有一天,佛祖显灵,想把整个白云山的廊坊庙宇变成金色,就点了一把圣火,乘夜深人静时烧它个金光灿烂。没想到,正当大火冲天,烧的正旺之时,有一小道士拉肚子从被窝里钻出来上茅房,一走到院子,看到满院火光通天,便惊恐万分,顾不得自己内急,就朝屋子大喊大叫起来,寺里的道士全被惊起,看到自己日夜诵经念佛的胜地被无情的大火吞噬着,便七忙八乱开始救火。不多时大火被扑灭,亭台阁榭、廊坊庙宇不但没有变成金色反而烧成了青黑的琉璃瓦,成为千古遗憾。 这个故事肯定是后来的杜撰,却蕴藏着人们对白云山的赞颂和仰慕。 去年九月,我们一行五人结伴而行踏上朝拜白云山的路。在车上我讲了这个故事,更增添了白云山的几分神秘色彩。一路上兴致盎然,盘山马路蜿蜒曲折从山底伸向天空,路两边枣树成行,颗颗大枣像红玛瑙似的挂在丛丛绿叶之中,分外妖娆。有时实在忍不住嘴里的口水,下车摘几颗枣子下来,放到嘴里轻轻一咬,一股甘甜顿时沁入心扉,脆脆的,甜甜的,吃上一粒还想再吃一粒,吃完了还想装上一包。老乡们也很慷慨,两三元钱任你吃,吃完了还要再提上一袋子,不由得要感慨白云山神仙的造化,使这片并不富裕的黄土地上长出如此香脆可口的红枣,还孕育出这般热情好客纯朴的子民,他们就象是那些枣树上的片片绿叶,把整个通往白云山的路点缀得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啊! 到了白云山,才真正的体会到白云山的壮观,人文与自然结合的完美。 白云山因山上建有白云观而得名,人们习惯上说的白云山其实就是指的白云观。白云观共占地8.1万平方米,以道教为主,兼有佛、儒教庙宇共54座,各类古建99处,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它既有神秘幽静的宗教氛围,又有赏心悦目的名山胜景,四百多年来,一直是陕、晋、蒙、宁等地香客们向往的朝圣游览胜地,一年四季游客不绝。据说,在1947年秋,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曾两次登上白云山,赏古迹、揽名胜、尽领北国风光,感悟传统文化,留下一代伟人同四方群众共度重阳的千古佳话。 顺阶而上,感觉自己离天越来越近了,黄河就如一条美丽的裙带紧紧缠绕在苍柏丛林的白云山下,古老的渡口处停放着几只小船,一架彩虹桥横贯东西两岸,使天堑变成通途。 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穿过那幽深曲折的廊坊,走进森严肃穆的殿堂。殿堂里的雕塑自然逼真细腻柔和,或怒或喜,或悲或伤,或站或坐,或躺或卧,或手持刀枪或怒目远视,色彩艳丽,个性分明,大的小的表情千秋神态各异。墙上刻绘的壁画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再现了人们当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到山顶放眼四望,威严的古松牌楼,宏伟的真武大殿,伟岸的玉黄阁,壮观的白云会馆,还有山坡上住家袅袅炊烟,一景扣着一景,一环连着一环。把自然与人文、过去与现代结合的完美之极,颇为壮观。 同行的几位不停的烧香拜佛,鞠躬扣头,满脸的虔诚。我也实在忍不住大家的诱惑,点了一炷香,磕了三个头,想替我那在远方的父母求个身体安康,平安吉祥。 常言说看景不如听景,但你一到白云山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这里不但听起来美,身临其境地看它你会觉得更美。下山时,正赶上日落西山彩霞满天飞,整个白云观顿时变成金灿灿的一片,我想,这不是刚好验证了外婆故事里佛祖显灵使白云观金光灿烂的心愿吗! 一群不知名的鸟儿不知什么时候飞来,绕着白云观的上空盘旋着鸣叫着,更给夕阳下的这片胜地增添了几分神秘,据导游说每天傍晚时分这群鸟儿都会从远处飞回,在白云观的上空尽情歌唱,形成白云观一道独特的风景。我想可能真有神灵的保佑,否则不会有这么绝美的自然景色。 |
转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6/1/42174.shtml44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