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镇北台榆林旅游攻略 游记 |
[游记]镇北台榆林旅游攻略 游记 |
2008-03-16 kuailv.com |
镇北台 在历史上,榆林一直都是中原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古战场。先后有魏长城,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从这里经过,在长城上我们看到这座巨大的墩台无论是形状和规模都与它两边的长城不一样,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 这座巨大的墩台就坐落在榆林城北的红山之上。 镇北台的名字就是威镇北方的意思,它是明代长城上最大的了望台,也是榆林重要的军事设施, 它的东侧和西侧与长城相连,在这里可以看见远处的墩台、烽火台和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土长城,那么,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人们都要在榆林修筑长城呢? 今天我们在榆林所能看到的是明长城。那么我们还能找到魏长城、秦长城和隋长城吗? 榆林的秦长城它不是秦始皇修造的那个长城,而是在他,统一六国之前就开始建造的,它叫战国秦长城,战国秦长城是在魏长城的一小部分基础上建造的。而隋长城是在相当的段落沿用了战国的秦长城,最晚的这个明长城是在绝大部分的段落上使用了隋长城的基础。这四条长城当时都是出于战争防御的目的建造的,它们的大体走向也是一致的。 历史上曾经有四条长城横穿榆林。其中就有最著名的秦代长城。 秦代长城大多已经追随蒙恬大将军以及他的三十万大军沉眠于黄沙之中。即使这条明代长城也显得支离破碎,据史志记载,明代长城在榆林全长七百多公里,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当年四万将士居然仅用了三个月便修建完成,明代将士究竟用了什么方法来修筑长城的呢? 根据史料记载,明代的长城驻军在镇北台一带就有五万人左右,榆林境内七百多公里的长城,守卫的人一定不会少,那么他们又都住在什么地方呢? 原来在榆林境内有36座城堡和长城遥遥相望,这36座城堡就是当年屯兵的地方。 神木县可以看到很多烽火台还有山上的城堡。其中有一个具有相当规模、保存较好的古城堡——建安堡。 榆林的很多城堡大都和长城一样依山而建,往往都在山顶上,易守难攻。四面土垒的围墙和三个城门把建安堡圈在了山顶上。建安堡建于明代成化十年,据说,这里曾经屯有重兵,四周的城墙和城门也修建的相当坚固。 建安堡东西长一百八十五米,南北宽四百五十一米,城堡中心的这座钟楼比建安堡还早一百年,说明当时的建安堡是在钟楼下建起来的。建安堡现在有三十户人家,他们是当年守军将领的后代吗? 沿长城的36堡过去是军事重地,它们的名字大部分都有平安祥和的意思,如保宁堡、怀远堡、建安堡等,一个军事设施能起这样的名字,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和平安宁的祈盼。 明代在这里修筑的长城和三十六堡起到了防御和炫耀武力的作用。而镇北台修筑的时间晚于这七百里长城,它和榆林同时建造于明代成化年间,那么镇北台是为了保护榆林城而建的吗? 站在镇北台上放眼望去,方圆几十里风光一览无余,难怪它是这里最大的军事观察所,然而在它的脚下却有一处蒙汉双方官员友好往来的场所。 镇北台东北角这个小城池它的名字叫款贡城,为什么叫款贡城呢?它主要是为蒙汉双方官员敬献供品、赠送礼品、洽谈边关事务而修建的。这个款贡城和镇北台是同时建造的,它的建造说明在当时这一带的边关已经具备和平的气氛。 在镇北台西南800米处,还有明代易马城遗址,据榆林府志记载,易马城是当年十一个蒙汉民间贸易场所之一,也是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在物资交流的同时,文化的交往也在进行,红石峡原来是宋代的一座名刹,后来成为蒙汉文人学士常去的地方,山上刻上了许多蒙汉友好的名言佳句。 我们有理由说,镇北台既是一个防御性的建筑,又是一个带有炫耀性和装饰性的建筑,同时它还是一个象征和平的建筑。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镇北台的顶层是当年驻军最高将领观察的场所,在它的南面就是当年的军事中心所在地今天的榆林市。 据史料记载,明代中期,榆林只是一个小小的军事要塞,当时的军事指挥中心在绥德,有重兵驻守,榆林一有战情,便派人快马去绥德报信,然而绥德离榆林二百多里路,等援兵赶到榆林,蒙古骑兵抢掠完毕早已离去。因此,明代成化年间便把指挥中心搬到了榆林,从此这个要塞卫城成为明代北疆的九边重镇之一。 该地区的相关文章:榆林 |
转自:http://www.kuailv.com/info/review/3852747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