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博望侯张骞墓 |
[游记]游博望侯张骞墓 |
2008-01-23 sina.com.cn |
游博望侯张骞墓 一对十几米高的石旗杆矗立在宏伟的汉代建筑风格的大门两边。进门是纪念馆,纪念馆后面就是陵墓。墓冢掩映在古柏翠竹之间。古柏很粗,几人才能合抱。墓前两侧,供奉着一对大型石翼兽(当地村民俗称“石虎”)。石翼兽和石旗杆是汉代流传下来的原物,极具考古和研究价值,十分珍贵。墓前有好几道大型石碑,较有名有两块:一块是清代学问家毕沅所题之碑,一块是西北联合大学所题之碑。毕沅在陕南作过官,而西北联合大学对张骞墓进行过发掘。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由平津迁移到汉中城固县,组成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址在城固县小西门外,即现在的城固一中院内。(当时还有一个西南联大,在昆明。)时局虽然动乱,但是在许寿裳、黎锦熙、徐诵明、李蒸、何士骥等教授的主持下,还是对张骞墓进行了发掘。但挖掘工作只进行了外围清理,尚未进入墓室,就被张骞后裔所阻止,只有少量文物面世。现在墓前西北联大所立之碑,正面碑文《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由黎锦熙书写;碑背面《汉书张骞传》由许寿裳书写。黎锦熙是当代著名语言文字学者,他在碑刻中,使用了新式标点符号,这在碑文中是第一次。许寿裳是文学家,鲁迅的挚友。今日我们抚摸着他们的文字,思想起风起云涌的年代,不无沧桑之感。 附近村民对张爷信奉备至,磕头烧香的络绎不绝。一位中年人告诉我们:每年庙会,陵园内树木花卉、竹林植物上,拴满了村民们用来祈福免灾的红丝带、红绸子、红毛线。张骞长眠在这里已经一千九百多年了,还在保佑着一方百姓。 陵园很小,纪念馆内可供参观的东西亦不多。一位老者说,县城西十几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叫“古城”,是张骞晚年颐养的去处,可以看看。我们立即驱车前往。的确不远,就在108国道旁边。村子很大,四周有土城围子,像城墙,墙下有护城河遗迹。资料上讲,此地原叫“胡城”,也叫“胡姬城。”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与胡妻俱还汉中。带回来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乐谱,经常教习演练“胡乐”。晋代曾在这里出土过十二枚编钟。地下应该还有文物埋藏。由于没有保护措施,“胡城”已沦为村居了。 县城火车站附近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中心有一座张骞手持汉节的大型雕塑。有十几米高,是现代人的作品。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农家孩子,可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恩泽千秋、惠及万代的一代伟人。 关于张骞墓前的两只石翼兽,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夏等国,并探索黄河源头。他(从黄河)乘槎(坐船)逆水上行一月多,到了一个地方,只见城郭繁华如内地州府,见一女子在室内织布,又建议丈夫牵牛在河边饮水。张骞在河边拾了两块石头,回来拿给博学家东方朔辨认,东方一看,大吃一惊说,此乃天上织女支机石也!才知道他到过的地方是天上,见过的人就是牛郎和织女。后来演化为墓前的两个石翼兽就是侄女的支机石。此事唐以后多有诗人歌咏之。以至乘槎、星槎、浮槎等词,竟成了外交、出使的同义语。同时也有了“黄河通天”之说。 城固县还有汉太尉李固墓,因时间不允许。就此作罢。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dcb850100817u.html52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