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司马迁祠墓导游词 |
[游记]司马迁祠墓导游词 |
2008-05-22 sina.com.cn |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史记》曾经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空前绝后的文采,对中国历史文化无人取代的卓越贡献,还有他作为男人遭遇的旷世屈辱,既让人景仰、诚服和击节赞叹,这也是司马迁祠墓如此吸引有关研究工作者和广大旅游者前来参观的原因之一。 现在大家眼前的这座山坡就是太史坡。由此沿坡上行,我们就将正式进入祠墓的建筑群。而我们面前的这个木牌坊,系清代重建的,其门额上的匾书有"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我们脚下的这条古道是全部采用石条铺成的,上面还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条真正的千年古道。春秋时期,韩城属于魏国境内。魏国在这里修建了少梁城,并为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由于韩城曾经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在韩城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是在赞誉韩城地灵人杰,盛产人才和文人。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在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保留着的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了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是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90fe63010006be61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