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关中书院藏在深闺人未识 |
[游记]关中书院藏在深闺人未识 |
2008-05-22 baidu.com |
□文/记者 陈颖 图/记者 张波 今天的西安,高校众多,其中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北大学等。而在一百多年前,西安最著名的“高校”是关中书院。始建于1609年的关中书院,在明清时期一直居陕甘四大书院之首。 书院门以关中书院而得名,现在的西安师范学校是关中书院的旧址。400年来,关中书院始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一脉相承,是目前国内少见的一座“活的书院”。 从南门进城,向前几十米右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街口牌楼上书有“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对联中隐含着这条街上的两个重要地标——西安碑林博物馆和关中书院。 穿过书院门牌楼,沿着青石铺砌的街道东行,两旁尽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关中书院便“隐身”其中。如果不是伫立在街道北侧的一尊礼学大师冯从吾塑像,多数路过者也许会错过“他”身后的关中书院。一道铁门,隔出两个迥然的世界:门外步行街,游客如织、商业繁华;门内校园,清新静谧、古色古香。 即使隔着这道铁门,也掩不住这座有着400年历史传承的院落所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常有游客在门前驻足、张望,里面错落有致的古典建筑、绿树掩映下的青瓦红柱,都不由得让人心向往之。遗憾的是,关中书院并不对外开放,西安师范学校严格的门禁制度,会将游客拒之门外。这次,借着采访的名义,记者走进了关中书院,西安师范学校培训中心副主任铁煜老师带我们进行了参观。 学府风貌:整肃庄严 在这条仿古建筑云集的步行街上,关中书院高大的牌楼并不显眼,门前甚至被字画店的铺面和旅游商品摊点“侵占”,显得狭促,只有走进大门,才豁然开朗。 走过400多年历史风雨的关中书院,依旧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和古代书院建筑风貌。一条主干道作为中轴线,将书院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主体建筑如二门、三门、允执堂、泽园等都集中于轴线上,左右两边排列着5个院落,并以回廊相互连接,与主体建筑合为整体,对称严谨,典雅庄重。如同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书院一样,这种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结构,除了营造一种庄严、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角效应以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据铁煜老师介绍,历史上的关中书院几毁几建,现存建筑多为清末所建,经过不断翻修,今天还各自发挥着教学的功能。 书院里随处可见的碑匾楹联,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沿东边回廊走过,细细阅读墙壁上几块碑石上镌刻的文字,便可了解书院的历史变迁。再看过院子里遍布各门及回廊的30余副楹联,更可以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灵魂”。其中有无名氏为大门所题的:汇人间群书博览之,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有无名氏为仁在堂所题的: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还有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在偏廊所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些楹联,是历代人们对书院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昭示着一代代继承者不变的志向:学以致用,济世觉民。 从铁煜老师口中,记者了解到,比起楹联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所保留的更弥足珍贵的,是院子里19棵种类不同,形态各异的古树,有皂角、杨树、槐树。其中最古老的是“允执堂”前的4棵唐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树干早已中空,仅剩半张树皮,虽靠钢管支撑,却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4棵古槐,每到春天依然发芽抽枝,夏日更是绿荫繁茂。几百年来,这些古树林木荫翳,为一代代的学子遮阴挡雨,并默默守望着书院的兴衰沉浮。 主干道直通向“允执堂”,这是当年关中书院的大讲堂,取儒家学说的 “允执厥中”之句,即遵守中庸之道。据史料记载,当时堂前有半亩方塘,大师们在堂前开坛布道,弟子都临水而听,并互为答辩。即便今天,西师的大会、讲座仍多在此举办,学生们围坐在图书馆前开会听报告的场面,与几百年前大师们聚众讲学的情景如出一辙。如今站在“允执堂”前,眼前所见的场景仍与史书上勾画的书院景象依稀相似。二门两侧的屋舍,曾是书院的起居室,今为学校办公室,不时有夹着教本的老师进出;左右5个小院落,今天仍作教习室,分别为三个年级的教室和学校的实验室,朗朗的读书声从一扇扇朱红色的大门后传出,穿过回廊上的醒钟亭、暮鼓亭,回荡在院中,徜徉其中,400年前的学府气息扑面而来。 书院灵魂:关学大儒 关中书院的诞生,源于明朝历史上一个传奇的人物——长安人冯从吾。 冯从吾,号少墟,长安冯家村人。他出身士大夫家庭,自幼苦读儒家经典,研求宋明理学。明神宗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官任监察御史。冯从吾为官清廉刚正,不媚权贵,敢于直言。万历二十年,他上书批评万历皇帝置军国大事于不顾,终日以身体欠佳为名在宫中饮酒作乐,声色犬马,且滥施淫威,随意杖毙不听话的官员。万历皇帝羞怒异常,革去其官职。冯从吾从此退居家乡,开始了30多年的讲学生涯。 历史上陕西关中地区自北宋张载以来,形成一个理学派别,史称“关学”。关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反对坐而论道,空谈理论,主张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其学风敦厚朴实。冯从吾最早与好友萧辉之、周淑远等在南门内宝庆寺讲学。他继承关学优良传统,又吸收其他学派一些理论成分,强调儒家学说要在实际生活中推广应用。由于他知识渊博,品行周正,授课严谨,又曾居高位,一时从学者达数千人,其中不乏一些地方官吏。时人评其曰: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名大儒,书怀一瓣香。 万历三十七年,经地方官员出面,将宝庆寺东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冯从吾主持院事,当时从学者五千余人,世人尊称他为关西夫子,礼学大师。 天启元年,冯从吾应召任左都御史,面对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专政,他挺身而出行使御史职权,弹劾阉党,却受到魏党分子的迫害,冯从吾气愤之极继续回到关中书院讲学。此后,魏忠贤权势日盛,全国均为他建立生祠,唯独陕西没有,这正是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讲学设教的结果。天启六年,魏忠贤在陕党羽为迎合魏禁灭东林书院的旨意,派人捣毁关中书院,并将中天阁内供奉的先圣塑像拖出“掷之城隅”。冯从吾见自己呕心沥血经营多年的书院毁于一旦,悲愤成疾,第二年便去世了,终年72岁。 冯从吾第十二代嫡孙冯致远先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叙说祖先讲学的目的:“他就是要教育大家做好事、存好心、行好事,他有一副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和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做斗争,关中书院的讲堂就是他与阉党斗争的阵地。” 崇祯元年,关中书院复建,由冯门弟子继掌其学,继续推行“德教为先”、“务戒空谈”的教学思想。康熙五年(1666年),西安知府叶承桃扩建关中书院,并礼聘学者李顒主持讲席,为李拒绝。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总督鄂善复修关中书院,再次邀请李顒主持书院,李顒再三推辞后才就聘。李顒登台讲学之初,一时“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甚至总督鄂善和陕西巡抚阿席熙也前来听讲。这是关中书院自冯从吾讲学之后的再度复兴。 在关中书院延绵几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其名人争至,桃李争辉,人才辈出。明、清两代著名学者周淑远、柏景伟、刘古愚、牛梦周等曾在这里讲学。出身于此的名人难以计数:王杰,是清王朝开国后陕西省第一个状元;王鼎,道光年间任东阁大学士,追随林则徐为国尽忠;路德,被誉为清末陕西第一嘉士。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公车上书,陕西籍参加者多达五十五人,其中大多数人曾就读于关中书院。 延续到清末,西学传入中国,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学子的需求,陕西官府当局将关中书院改办为具有西方教学特点的师范学校,至此,关中书院淡出历史舞台,而书院精神,却变成一种情怀,沉积在陕西文人士子的血脉当中,学院培养“士之气”的办学传统,已作为社会人文精神的一部分,深深附着于这里的一屋一舍、一砖一瓦。 辛亥革命时期,更名为师范学堂的关中书院有多名学生开展反清运动。大革命时期,这里已经有了地下党的组织;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就读于这里的学生积极开展学潮运动,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前夕,古城的爱国学生游行队伍正是从这里出发,前往临潼向蒋介石请愿的。邓颖超、彭德怀等先后在此举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活动。今天,书院一侧墙壁上仍立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部遗址”的标牌,正是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
|
转自:http://hi.baidu.com/vingosu/blog/item/72722c2e3b495f544ec2267d.html42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