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安半坡博物馆游记 |
[游记]西安半坡博物馆游记 |
2007-07-16 163.com |
除了动物造型彩陶外,半坡还出土了大量的几何纹钵,绘有大量几何图案,有三角形,方格纹、编织纹等,这类图案多在钵、罐、盆、壶类器皿外璧上部,许多钵类器口缘外侧绘黑色宽带纹,部分大口浅腹器皿的彩陶图案多绘在内壁上,小口器的图案则绘在口唇和肩腹部,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见的地方,多数图案清晰,笔画疏朗,这些几何图案中,三角纹可能是由鱼纹图案变化而来,波折纹则可以看作是山或水的写意。这些彩陶图案造型逼真而又美观,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堪称原始美术的杰作。陶钵的口沿上还刻有符号,共有22种,我国文字学家认为,这些符号可能就是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埙是半坡出土的比较有特色的陶制品。埙是最古老的乐器,具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点。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的,用以诱捕猎物。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当成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按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纪30年代即制作仿古陶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79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陈重教授改进研制成九孔陶埙。九孔紫砂陶埙已在民族乐队中较普遍使用。中央民族乐团杜次文曾用此乐器在多国公开演奏,赢得广泛的赞誉。贾平凹在长篇小说作品《废都》中也曾有描述。 陶甑是古代的蒸锅。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实行瓮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瓮棺共有73个。 当年半坡人的社会,是由女性为领导的母系社会结构。在半坡时代,女性也担任着重要社会角色,她们主要负责采集野果、掏鸟蛋、制陶器、纺织等工作,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女性肯定有着较结实的体态,虽然可能没有现代健美女郎般的身材,但至少她们的肌肉是结实的。半坡时代的男性则负责外出狩猎、打渔的工作。 半坡遗址的陶窑是半坡人的骄傲,她们的制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达到了先进的水平,就连后来的商朝,也还只是露天烧陶而已。这样的一个断代,一直等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又再度出现。半坡遗址的陶窑有横穴窑和竖穴窑之分,其结构可分为火口、火膛、窑算、火道和窑室五个部分。横穴窑的窑室在火膛之侧,火膛呈横长的圆筒状,窑壁周围有几十个火孔,火由火孔中向窑内灌进窑内,以增加窑内的温度。竖穴窑的窑室在火膛之上,窑室底部为窑算,上有十几个火孔,就像我们的火炉里中间隔离木炭和炭灰之间隔离层,起着承放陶胚之用。由火口、火膛进来的火焰经火道、算孔进入窑室。 半坡博物馆的建立和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还有密切的关系呢。 1956年3月18日,陈毅率领中央代表团赴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庆典,路过西安短暂停留。到后,听说西安于1953年,在建造发电厂的工地上,发现了一处石器时代,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村落———半坡遗址。自1954年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发掘,现正在进行第四次发掘工作。对此,他十分有兴,便不顾旅途中的疲劳,驱车前往。 在发掘工地上,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遗址中的房屋、陶窑、窖穴、灶炕、男女分葬的集体墓群,以及出土的人面鱼彩陶盆、骨针、鱼钩,石和骨制作的斧、凿、刀、铲等生产工具。尤其是看到半坡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等艺术品时,连声称赞:“这不是假的噢,这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参观中,对有些不清楚之处,不断询问,直到弄懂,连连点头为止。 参观完毕,在休息室,陈毅听取了主持发掘工作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名考古专家石兴邦先生的汇报。他说:“这处遗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最早完整的原始聚落群遗址,对于研究复原我国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文化、经济结构等提供了实物资料。”陪同来参观的文化部和文物局的领导郑振铎、王冶秋向陈毅副总理建议,希望把半坡遗址完整地保存下来,建造一个博物馆,供游人参观,有利于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陈毅当即表示:“这个意见很好,应当,应当,最好在这里建博物馆。” 随同前来的省市领导当即表示说:“这里原计划建一座发电厂,即将动工。”陈毅一听,严肃地说:“发电厂哪里不能建,为什么非要建在这里不可呢?”后省领导又提出:“要建博物馆,我们地方上没有钱。”陈毅听后说:“这个你们先作个预算报国务院,我负责给你们办。” 陈毅一生喜欢写诗,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在参观半坡后,诗兴又发,欣然挥笔写下《西安半坡村访古》七言诗四首: 其一:“半坡村是原人居,彩陶粉陈世所稀。绝无甲骨方块字,七千年前往可稽。” 其二:“细孔骨针诚巧矣,鱼钩倒刺不奇欤!瓮葬婴儿骸骨在,后人何事疑唐虞?” 其三:“学者羞称五帝德,缙绅先生每难言。洪荒野蛮成已往,后启文明莫忘前。” 其四:“学人聚讼华夏史,半坡铁证说自存。不应拒绝有外铄,齐向大同说文明。” 第二天,陈毅在西安就致电国务院,阐述建立半坡博物馆的重大意义,希望中央在财政上给予支持。4月21日,陕西省文化局启动了筹建博物馆的工作,由省博物馆馆长武伯纶兼任筹建处主任。5月7日,中央文化部拨来了用于建设博物馆专款30万元。9月2日,半坡博物馆开始动工,历时二年,1957年建成,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 半坡博物馆建成后,陈毅曾两次来到半坡博物馆。一次是他和夫人张茜来到半坡博物馆,一次是他陪周总理与尼泊尔国王来参观。 |
转自:http://wjr6495.blog.163.com/blog/static/193953892007425101610467/91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