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安华严寺介绍 |
[游记]西安华严寺介绍 |
2008-07-01 likefar.com |
华严寺位於陕西省长安县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上,距西安城约15公里。寺居高临下,襟山带河,殿宇庭院精致幽邃。它俯视樊川,西望神禾原,南望终南山的雾岩、玉案诸峰,正如唐朝诗人岑叁题寺诗中所赞:“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可见自然环境的优美。 寺建於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九年(803年),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古“樊川八大寺院”之一。北宋以後渐趋衰败,明朝虽经修葺,但规模已非旧观。清朝乾隆年间,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志内殿宇全被摧毁,现在仅有两座砖塔。东边的一座是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塔,四面七层,高约13米,上层石刻有“严主”二字,第三层石刻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西边的一座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塔,内安奉清京相师舍利子21粒。该塔六面五层,高七米,塔上石刻有“唐清原国师妙觉之塔”十字。二塔下层各有砖筑龛堂,内有石刻影像及像赞,石刻下半部刻重修记,为近代宋伯鲁、宋联奎同时书写。 另有唐宣宗大中六年刻的《杜顺和尚行记碑》,已移存於陕西省博物馆。 华严寺历代传承法师有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等。杜顺着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他为华严宗在观行方面的“无尽缘起说”和判教方面的“五阶次等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後人追其为华严初祖。但实际创宗人是法藏大师。法藏(643-712年)是西域康居国人,l7岁从智俨大师学〈华严经〉。唐圣历二年(699年)受诏为武则天说《华严经》,使其“豁然领解”。他还为唐中宗、唐睿宗授菩萨戒,被封为国师。唐中宗还特地为他造了五所华严寺。法藏以《华严经》为依据,吸收了玄奘新译理论,完成了判教,充实了观法,建立了华严宗风。因此,中国佛教便以华严寺为华严宗之发源地。 景点信息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韦区镇四府村华严寺。 华严寺方位地图 景点相关资料 华严寺是唐代长安城南樊川八大寺之一,位于现在西安市南十五公里的少陵原半坡,居高临下,俯瞰樊川。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唐代樊川是长安城南著名风景区,是春秋宴乐、夏日避暑的胜地。唐诗人杜牧《望故园赋》中写道:“余三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栳。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暮草。”华严寺南望终南山,诗人岑参的“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道尽了它景致最佳处。华严寺周围的自然景色,虽不是佛经中描述的华严世界,却也是人间的华严天堂。 华严寺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祖庭。华严寺由初建到以后数百年间,无高大殿堂建筑的记载,而只记有凿原为窟,以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华严寺可以说是黄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从塔的记载看,这里曾有华严宗初祖杜顺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俨塔、三祖贤首塔、四祖澄观塔。但在清乾隆年间,发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仅存砖塔两座,其余全毁。一九三0年陕西大旱,朱子桥居士来陕西赈灾,与佛教界人士瞻礼华严寺塔时,见到元代重修碑内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于塔前发愿"重修两塔,祝愿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桥遂与佛教界人士动工修塔。 建筑以及布局 原西边的塔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的灵骨塔。澄观(七三七~八三八年),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圆寂后数十年,中兴华严宗的著名思想家和学者。澄观十一岁出家,以后遍寻名山,旁求秘藏,广学诸宗。因感华严的旧疏文繁义约,决心撰华严新疏,历时四年撰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后又作《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数十卷,这两部书后合刊为《华严经疏钞》,是《华严经》注疏中最重要的著作,因此澄观有华严疏主之称。澄观多次奉敕译经撰疏、入殿讲经,深得皇室尊崇,被委任为天下大僧录主持全国佛教。澄观世寿一百零三岁圆寂,历唐玄宗至文宗九朝。澄观弟子很多,圭峰宗密、东都僧睿、海外法宝及寂光号为门下四哲;宗密不仅继承其学说,而且发扬光大,被称为华严五祖。澄观的一生以振兴华严为目标,他批判慧苑两重十玄说和四教说,恢复和继承了法藏的五教判释和十玄宗义,并加以发挥,吸收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性具说,以发扬华严性起的教义。由于他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从而极力将华严思想与禅宗融通。澄观的禅教一致、诸宗融通的思想,对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有很大的影响。
|
转自:http://www.likefar.com/farthreadcfm.asp?threadid=355278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