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关于大慈恩寺及大雁塔(文泉清游记)

[游记]关于大慈恩寺及大雁塔(文泉清游记)

2008-07-22    sina.com.cn

慈恩故事永留芳,雁塔题名天下扬
——今日大雁塔小记

诗云:
慈恩故事永留芳,雁塔题名天下扬。
长安城南名胜地,终南山北数晋昌。
登高鸟瞰凡人小,远眺犹觉古韵香。
一花一木一世界,万载千年证安康。

笔者这首小诗,写的是游览大雁塔归来的一点私人感受。如今在西安居住的市民或外地来西安的游客,如果选择游玩去处,恐怕没有人愿意错过游览大雁塔及其周遍风景的雅兴。因为这里不仅有大雁塔和玄奘法师的传奇;慈恩寺与唐高宗的孝心;这里还是创立中国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的发源地;有古今文人墨客诗赋歌咏、文章题名的宣传歌颂;更因为这里自古就是西安城南旅游景点的重要名胜之地,如今更因为新修建的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大雁塔西区的陕西民俗风景等等,这些都构成了如今大雁塔凝聚游客关注的重要因素。春节期间,每日游览和登临大雁塔的游客上万人次,观赏音乐喷泉约数万人流量,这些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风景,早已使大雁塔及其周遍景区成为游客络绎不绝的观光重点,这些足以显示了千年古塔及其影响的不俗魅力。

春节期间,笔者有幸对今天的大慈恩寺和大雁塔做了一次比较详细的游览,也通过与寺内工作人员的访谈,对今天的大雁塔有了一些不为一般游人所关注和了解的新认识,应《上海佛教》杂志的编辑约稿,今特撰此小文以对广大的读者介绍千年名刹古塔的今日风貌,此文若能引起读者对大雁塔新的兴趣,则是最值得笔者欣慰的事情。

大雁塔是大慈恩寺中年代最久的建筑,也是最有影响、最值得登临观摩的建筑。如果说当初修建大雁塔只是为了储存玄奘法师从自印度带回的佛经、佛像,那么它远没有今天这样的盛誉。大雁塔的盛名远扬,一方面是因为唐代“雁塔题名”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它经历了千年的战战火纷乱,却依然能保存早期的建筑风貌,这的确是中国佛塔中的一个奇迹。

今天的大雁塔位于西安城墙东南一隅,现属雁塔区范围。这里在唐代,属长安城外郭城坊里之一的晋昌坊。早在西汉宣帝时期,这里就是人们乐于游玩的一处佳境,所以当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乐游庙,到隋朝时期,改建为无漏寺,该寺在唐武德年间遭废弃。及至贞观时期,太子李治为感念其母文德皇后,将其重修为大慈恩寺。从修建至今,已愈千三百余年。而在过去的千余年历史中,大慈恩寺不可避免的遭受过无数次兵火的危害,但是到今天犹能存在,并将佛教事业、文化事业以及旅游事业相结合并发展的更加壮大辉煌起来,这的确是陕西乃至中国佛教寺院中的一个奇迹。大慈恩寺与唐大明宫含元殿南北相直,高宗每天早晚可以在含元殿“朝坐相向”,以感念文德皇后的慈恩之心,这也就是高宗修建大慈恩寺的历史渊源。

唐时的晋昌坊位于朱雀门街东第三街街东从北第十一坊,为万年县领地。通过对晋昌坊进行考古实测,其南北长530米,东西宽1022米,面积541660平方米。而大慈恩寺初建成时,据说是当时晋昌坊的“半坊之地”,约合四百亩左右,可见其面积规模非常宏大。当时的大慈恩寺可用重楼复殿,云阁禅房来形容。寺内共有13院落,房屋1897间,按规定可容纳300个僧徒。当时著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等人又画了许多壁画,使这坐寺院更为富丽堂皇。所以当时的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建成后的大慈恩寺,迎来唐三藏(即玄奘法师)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朝廷当时为迎接玄奘特别举行了隆重的盛大典礼,长安城内市民为观此盛况而万人空巷,可见其隆重之至。玄奘十余年的译经生活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除了翻译出七十四部梵文经典外,还在这里创立了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慈恩宗(又称唯识一法相宗)。因此寺院名胜远扬,每日车水马龙,游人香客云集,盛极一时。遗憾的是到了唐末,除雁塔外,所有殿宇全被烧毁,其宏伟壮丽的院落楼阁此后再无复原的可能。现在的大慈恩寺是利用唐代慈恩寺西院旧址重修的,所有殿宇禅房都是明清两代的建筑物,寺院面积也仅有唐代的七分之一,房屋数量则不及原来的三十四分之一。

大慈恩寺整体布局为南北方向的长方形院落,笔者以其不同的建筑风格及其所起的作用分四个部分做介绍如下:

第一部分,即从正门入口到大雄宝殿阶前;

大慈恩寺的正南面直对秦岭之终南山,因此其正门称为“南山门”。走进南山门就可以看见正面相对的大雁塔,进入南山门之后,东边的一排房屋建筑有陕西省佛教协会办公区;有展示“大唐玄奘法师西行取经路线图”及众多佛像的佛光楼;有展示玄奘雕塑、玄奘译经图以及收藏有珍贵佛像的收藏室名曰“雨苍轩”;大雁塔保管所的办公区等;西边房屋若干,分别是售票房、讲解室、寺内车库、管理人员办公区、僧众生活区等;这里随处可见的古树名木都显示了大慈恩寺非凡地位和文化积淀,行走在树阴之下,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古文化的氛围,更有一种宁静脱俗的心情让人感到愉悦和轻松。

而从南山门到大雁塔之间的中心大道过去称为“御道”。走完这条御道依次要经过的首先是两边对称的钟楼和鼓楼。此钟、鼓楼自明天顺至清光绪年间曾多次经历战火毁灭和重修,至今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钟楼里悬有巨钟一座,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年之久。此钟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十月(公元1548年)铸造,重达三万斤。钟楼对面是鼓楼,其中的大鼓年代也很长久了,据说曾有残破后来对其做了完整的修补。走过钟鼓楼,可以看到对立的两座客堂,这里是接待全国各地僧人,并对他们进行度牒挂单的地方,也是为外地来此学习的云游僧人提供休息的地方。

第二部分,即大雄宝殿到大雁塔下;

大雄宝殿是中国寺院所常见的主要建筑之一,大雄宝殿里供奉的是释迦牟尼的三身像,即:法身(积佛法于一身)、应化身(佛是普渡终生的,应千万种变化来教化人的)、报身(因果投报,积善因得善果),此三尊皆为明代的佛像。左右两侧为释迦牟尼的两位大弟子,东西为十八罗汉像。便殿另有一个木雕,即善才童子五十三参,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海岛观音;侧面有两个配殿,一为牌位殿,一为玉佛殿,皆为1996年的新建筑。大雄宝殿后面是法堂,里面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大雄宝殿东侧为塔林,旁边绿化带部分以前也是塔林,在文革时期大部分被毁损,现在仅存九座塔。年代最远的是旁边一个最小的塔,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月圆禅师的塔,已有三百年历史。当时为坐化塔,坐在一个莲花缸里圆寂的肉身塔,现在已经保护起来。最新的为1999年新建的,是普慈法师的灵骨塔,普慈法师的贡献非常大,就是文革时期保护了寺院。此处另有武则天时期的无字碑一座,以及其它清代以后的塔数座。

由于大慈恩寺之前的大雄宝殿为民国时期所翻修,为了长久之计,大慈恩寺管理部门在去年(即2006年)12月将原殿拆掉,准备今年内在原址进行重建并全部完工,明年春可正式开放。据工作人员称“新的建筑将会是陕西乃至全国最壮观的大雄宝殿,到时候房顶屋檐上不再用彩绘而是以木雕形式进行纯手工完成。”而明年又是大慈恩寺重修后的1360周年纪念,届时当会有一系列重大的纪念活动,它将会为大慈恩寺增添新的光彩。

第三部分,即大雁塔及其周围风景;

大雁塔建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晚于大慈恩寺五年。塔由玄奘亲自设计,仿照印度的佛塔建筑制度,在高宗的资助下,专为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佛像建造而成。初建时只有五层,为砖表土心建筑,其后因为草木丛生,塔身逐渐受损颓败。到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由王公大臣集资重修,全部用砖砌成,并增至十层,高三十丈,达到永徽年间玄奘最初设计的高度。唐章八元《题慈恩寺塔》诗有“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正是对重修之后大雁塔的生动而真实的描述。唐代后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局势,大雁塔受到了重大的破坏,从十层倒塌为七层。到了五代时期,后唐明宗长兴年间(公元930—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又对残留下来的七层雁塔重新整修一次,成了遗留到今天的大雁塔。最后一次对大雁塔的整修加固是在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在塔身的唐砖之外,又紧砌了一层明塔,使其更加坚固和壮观。

大雁塔初名“慈恩寺塔(或大慈恩寺佛塔)”,也叫“慈恩寺浮图”。它的名称来历大概与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为鸽救生的佛教故事有关,因为唐代人风习尚雁,认为雁是鸟中最佳者,凡言鸟必以雁代替,所以慈恩寺塔以雁命名。也有传说故事认为玄奘为纪念曾经为他指引迷途的大雁而以雁塔为名,以及认为塔形似雁而得名。又因为它比荐福寺的小雁塔更加雄伟大气,故称大雁塔。唐人诗赋中别称大雁塔者亦多,据《唐代长安词典》记录唐人《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七条,依次称大雁塔为花塔,毕乾泰诗中有“鹦林花塔启,凤辇顺时游”之句;香塔,刘宪诗中有“香塔云霄半,清晨羽旆游”之句;仙塔
马怀素诗中有“御旗横日道,仙塔俨云庄”之句;化塔,卢藏用诗中有“化塔龙山起,中天凤辇迂”之句;宝塔,郑愔诗中有“涌霄开宝塔,倒影驻仙舆”之句;飞塔,张景源诗中有“飞塔凌霄起,宸游一届焉”之句;湧塔,李乂诗中有“湧塔临玄地,高层瞰紫薇”之句;如此种种解释和传说,都为大雁塔本身增添了无形的文化内涵,也为它赢得更多美誉做了最好的铺垫。

大雁塔自建成开始,就成为文化人关注和歌颂的一处胜迹。据霍松林先生主编的《历代咏陕诗大全》记载,历朝历代歌颂大雁塔的诗篇有一百多首,其中仅唐代诗人题咏的诗篇就不下于五十首。此书笔者未见,不知是否曾出版,然据笔者所藏之《唐宋诗歌话陕西》、《唐代诗人咏长安》等书来看,歌颂大雁塔的诗篇的确是足以成为雁塔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笔者所藏西安市大雁塔文管所编辑的油印本线装书一册就是比较难得一见的专著,书名题为《慈恩寺大雁塔唐代题诗选》,此书收录唐人题咏慈恩寺和大雁塔诗作五十五首。起自高宗御制诗《谒大慈恩寺》,有“门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之起句,足显帝王气势。止于唐义净三藏作之《题取经诗
载翻译名义集云》,此亦有盛名之佳作,诗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其他著名诗人如杜甫、岑参、高适、韦应物、白居易等所作诗歌容易找到,此处不作一一抄录。这些名家诗篇,无疑成为大雁塔的巨大财富,为它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未来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除诗人的歌颂以外,众所周知的“雁塔题名”也是大雁塔文化财富组成的一部分。据最早记录此举的文献《嘉话录》所载:雁塔题名,起自张莒。莒及进士第,本于慈恩寺中闲游,而题其同年姓名于塔壁,后因以为故事。其后形成风气,终于使雁塔题名成为一种荣耀、一种习俗。唐代历史上,因进士及第而题句有名多矣,其中文字不乏显示才华与荣耀的得意之情。如唐孟郊《登科诗》有“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兴奋之情,跃然纸上;白居易27岁一举及第,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雁塔题名”的盛举,一直延续到晚唐会昌(公元841—公元846)中,当地的宰相李德裕因为“自以不由科第”,故“深贬进士,始罢宴集”,且将“向之题名削除殆尽。”其后因为五代战乱,寺已毁,塔独存,唐人题名在修葺中亦被涂抹遮盖。熙宁(公元1608—1077年)中,塔遭火灾,经宵不灭。元丰(公元1078—1085年)间,塔再火,塔内题铭再次遭到破坏。据樊察《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序》载:“元丰间乡人王正叔、重和(公元1118年)、宣和(公元1119年—1125年)间的柳心、樊察等人对那些残碑断壁进行整理搜集,又俾刊者李知常、知本摹拓,随其断缺,不复敢增益一字。时正叔隐居里中,素工书法,乃嘱以次第标目,分十卷,刻于塔之西南隅。于是,一代奇迹烂然在目。”遗憾的是此十卷题名拓本,留传至今仅存二卷残片,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现在的大雁塔七层里面各有不同。进入第一层南门,就可以看到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是当时“雁塔题名”的风光再现。另外还有记录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和《玄奘译经图碑》,看起来精美异常,值得一观。在一层的通天明柱上,悬挂有四幅长联,记录唐代的历史、人物、故事,身临其境,呤诵一番,颇有一番异样的感受。塔内另外有图片介绍古塔常识和中国名塔展,可以使游人对佛塔的起源、发展、结构、分类有所认识。上至二层塔室内,可以看到供奉的铜质金鎏佛祖释迦牟尼佛像,此为明初珍贵文物,被视为“镇塔之宝”。塔侧两壁上,另有文殊、普贤菩萨壁画及名家书唐人诗句,感受登塔的真实体验。第三层中央安置了一架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以及大雁塔模型,此模型是严格按照1:60的比例,请名家精工制作而成,逼真而雅致,游客多喜之。第五层陈列有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该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上有诸多佛教图案,内涵十分丰实,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的说法。塔室内还收集展出有玄奘鲜为人知的诗词若干,可知玄奘诗词造诣之非凡。第六层有唐代五位诗人诗会佳作,即公元752年晚秋,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酒筹助兴赋诗述怀,个个才华横溢,诗句出神入化。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为雁塔流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第七层为大雁塔的最高处,在这里可以观赏西安城四方景色。塔顶刻着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系一硕大的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循环吟咏之,皆有新意。塔壁有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关于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燕造塔的传说,向游人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的来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8edee01009xnq.html81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