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安游记: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
[游记]西安游记: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
2008-06-10 17u.com |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这里有3000多件碑刻,10000多件藏品,拥有国家级文物19件(组),它将西安孔庙、西安碑林、汉唐石刻集于一处,以它最为经典的东方传统文化和独具魅力的石刻艺术而闻名海内外。 孔庙旧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但保存至今的则是明清建筑。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坊,名叫“太和元气坊”。其南是照壁,有清代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两字,其北则为泮池。按照古代礼制规定,诸侯之学叫泮宫,泮宫东南、西南方向的水池称泮池,一座石桥横跨池面。石桥北第一道门叫棂星门,中门额刻“文庙”,东门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二门名为戟门。门内东亭陈列着景云钟。此钟为国宝级文物,铸造于唐代景云二年,重约6吨,以青铜铸造而成。钟上铭文292字,为唐睿宗李旦自作自写。1964年,被选入世界名钟。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西亭置放着雕刻于公元424年的大夏石马,为国宝级文物。形象生动,浑厚有力。大夏是匈奴族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由于当时战争连绵不断,留下的文物极少,因此这匹石马显得很珍贵。穿过戟门,是东西两边相互对称的6座清代碑亭。整个孔庙建筑遵从中国传统建筑群中轴贯穿的原则,对称和谐,布局严谨,在参天古柏的映衬下,更是庄严肃穆、古朴典雅。 西安碑林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陈列内容分为西安碑林和石刻艺术两大部分。 西安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多900年的历史,被誉为“石质书库”、“书法的故乡”。西安碑林是为保存唐代《石台孝经》、《开成石经》而建,经过历代不断的整修充实,现收藏从汉到唐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7个陈列室、6个墓志廊和8个碑亭展出。而碑林这个名字则是到了清代初年才确定的。走入碑林,当你驻足于碑刻石雕之间,徜徉于序阁廊庑之中,你会为浩瀚的经史子集而感概,会为绝妙的书法华章而惊叹,更会被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 《石台孝经》是碑林中保存最早、形成最特别、雕刻最华丽的碑石。他刻于唐天宝四年,由于整个碑身立于三层石台之上,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书写并加以注释的“孝经”,故称《石台孝经》。碑石通高6米,由35块巨石组成,碑首上满雕灵芝云朵,三层石台均雕有瑞兽及蔓草纹饰。“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主张“孝悌”的思想,“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推崇“孝经”正是希望通过宗法血缘关系来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所以玄宗亲自作序、抄录、注解并批注还由太子李亨来篆书碑额。《石台孝经》以奇特的形制、深刻的内涵、绝妙的书法成为西安碑林中的“迎客第一碑”。 第一展室陈列着《开成石经》。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而得名。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等十二部。这些儒家经典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唐时雕版印刷并不普遍,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所以刻石经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作为校对的标准。《开成石经》共14石,228面,650252字,是我国自东汉以来7次刻经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被誉为最大、最重的一部图书,具有“石质图书馆”之称。1555年陕西发生大地震,有部分石经遭到破坏,后来进行了补刻,清代又增刻了《孟子》,现在合称《十三经》。 第二展室主要陈列着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其中有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写的《玄秘塔碑》、长安弘福寺和尚怀仁集王羲之字刻成世称“千金帖”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以及驰名中外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传入中国后的取名。此教是在唐贞观九年由阿罗本传到长安,碑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碑文记述了景教的教旨、教义、教规;大秦国的疆域,产物,以及在唐代150多年的传播情况和政治活动,碑石的下端还刻有古叙利亚文。碑石曾因唐武宗废佛运动而埋于地下,明代出土,1641年被写入葡萄牙文的《中国通史》之中,而后引起轰动,它对于研究宗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在第二展室和第三展室之间的回廊间,陈列着一些方形墓志。墓志是埋放在墓穴之中,上面刻有死者的生卒年月、籍贯、系谱、履历官职、生平事迹和赞颂死者的文辞。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陵墓变迁无法找寻。墓志在汉代已有雏形,魏晋时,天下盛行厚葬风气,严禁立碑,墓志便慢慢发展起来。 第三展室陈列着汉魏至唐宋的各种书体名碑,其中包括篆、隶、楷、行、草等5种书体,如梦英和尚的楷书《偏旁部首字源表》、汉代的《曹全碑》、唐代张旭和怀素和尚的草书《千字文》、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大观圣作之碑》等。 《曹全碑》是我国现存汉碑中汉隶的精品,为国家级文物。碑石刻于东汉晚期,是百姓和官吏为纪念东汉灵帝时陕西合阳县令曹全而集资修建,碑文记载曹全曾随军征战,战功显赫,主政合阳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在碑阴还刻有捐钱的花名册。 《断千字文》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所写。他对草书作了较大的修改,将各字上下相连,首尾相接,字体大小错落,粗细相间。由于他的字体极为奔放,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很难辨认。人称之为“狂草”。张旭为人洒脱,性格狂放,嗜酒如命,每逢喝的酩酊大醉时,就呼叫奔走,在其兴奋的状态下,手握毛笔疾书,一下数行,有时不尽兴,竟丢掉毛笔,解开发髻,用头发蘸墨写字,酒醒之后连自己都觉得神妙,所以人们又称他“张颠”。千字文产生于南朝梁武帝时,使用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写的,每四字一句,对偶押韵,便于记忆,是我国古代儿童学习文化知识的启蒙读本。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18275.html3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