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秦始皇陵墓兵马俑游记 |
[游记]秦始皇陵墓兵马俑游记 |
2007-07-16 0437.com |
秦始皇陵墓 兵马俑游记 2005年10月28日 星期六 清晨六点半,华山脚下的一个小宾馆里,我在一层单薄的棉被里被冻醒了。其他房间的同伴已经出发了,我和同寝的长春市工商商广科的陶虹科长匆忙整理行囊,天还没有亮,一轮月牙悬在我们的头顶,大巴车载着我们驶向华山听车场吃早餐,然后进入高速,直奔临潼。 临潼是已经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秦始皇的陵墓所在地,距西安市25公里,因为发现了兵马俑,临潼县被改为西安市的临潼区。听导游说去年已经更名为兵马俑市,我觉得作为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地名,这种想法很荒唐、很幼稚和短浅。 9点多钟,进入临潼境地,竟然跃入眼前的是埃及金字塔,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临潼的世界七大奇迹缩景旅游区,我们一车人被弄了一头雾水。秦始皇陵背面靠山,三面平原,草木丰盛,山水环绕,是绝佳的风水宝地,所以,秦始皇才把陵墓选在这里。路过秦始皇陵正门,车速开得很缓慢,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果没有到过秦始皇陵的人,一定不会知道,因为陕西人很相信风水,路过这里,司机师傅都会把车窗打开,行车缓慢,深呼吸这里的空气,心里都想着一个心愿,希望多带一点这里的灵气,实现愿望,带来美好。我们当然不能错过。 和昨天刚看到华山一样,刚到陵区门外,感觉不到什么,我们进了陵区,突然感觉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陵园甬道,深色方砖,古色古香,甬道两侧是枝干遒劲的树木,还可那到了临潼三宝之一的火晶柿子,这种柿子是枣和柿子的嫁接品种,越小越甜,吃的时候,先把它柔软了,然后在尖部弄破个小孔,对着嘴吸着吃。另外一宝也可以在园区看到,那就是石榴。临潼的石榴很大,颗粒饱满。石榴分两种,甜石榴和酸石榴,甜石榴10元三斤,酸石榴10元一斤。酸石榴很酸,据说仅吃一粒就能酸倒牙,不可小试。 到了秦佣正门前,现代化的安检和验票程序,象在飞机场。通过安检门,造型独特的秦佣陵便跃然眼前。导游告戒我们一定不要掉队,因为里面特别大,人多,很容易走迷失。 首先,我们进入铜器馆,大厅中央摆放着国际什么机构发的八大奇迹标志。四周象象黑夜一样,只有展示部分打着灯光。馆场设计是国际一流的,很象非洲玛雅文化博物馆,但是,我一进去,就有种特殊反应,我立即就流鼻涕,打喷嚏不止,象是感冒了,是空气不流通的缘故还是这里细菌不叫多呢,我没弄明白。 1974年,因为临潼这里干旱成灾,一位姓杨的农民打井的时候挖出来一个秦佣头,当地农民不让他告官,一是怕惊动神灵,带来灾祸;二是打井的地方到处是当地农民们的祖坟,谁也不让动。杨考虑再三,偷偷摸摸的用锄头在自家的坟地划个圈,开始往下挖,发现了大量秦佣,于是告诉了一个懂考古的人,那个人立即报告了国家,很快引起国际轰动。那位姓杨的农民现在成为秦始皇历史博物馆的名誉馆长,曾经接见了克林顿等100多位国家元首。 秦代的兵马俑铜器工艺很先进,铜、金、银的焊接技术到现在我们还无法达到,而2000年前的秦代工艺已经达到了。整个展览过程,真是应了导游说的,陕西的旅游,三分看,七分听,不听导游讲解,简直就是走马观花。这里外国人特别多,大多是老人和夫妇,他们有的有导游翻译,有的干脆没有,我很同情他们,不远千里万里来到中国看世界文化奇迹,却看不到历史的脉搏,只能看到一些破损的躯壳。我听了导游们的讲解,很深刻的感受到2000年前秦始皇是如何13岁就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花掉35年时间,动用75万工匠,耗资巨大,人死无数。 然后,我们进入秦佣一号馆,久仰的真正历史痕迹场面活生生在眼前,使我想起我们辽源煤矿的万人坑。我掉队了。于是我干脆伫立在成群的秦佣前,瞻仰、寻找、想象历史,观察这里浑身是香水的黄头发游客们的眼神。 从兵马俑坑出来,开始参观秦始皇陵地宫,是经过专家通过高科技设备探测到地下深层模拟出来的,目前我国的技术还不能打开陵墓,因为秦始皇担心后人破坏他的坟墓,在地宫四周灌了成吨的水银,如果有盗墓者一旦进入墓穴,就会中毒而死。而兵马俑坑只是秦始皇陵所占面积中的微乎其微的比例。在神秘的地宫里,有秦始皇没睡过觉的宫女3000人都活着陪葬,还无数当时最杰出的为秦始皇修造陵墓的工匠,因为秦始皇疑心很重,担心这些工匠出去后知道地宫的秘密,所以,没让他们出去,统统陪着秦始皇长眠地下,所以,秦代高超的手工技术都流传了。地宫中间是四方的秦国疆域地图,疆域中间是被无数层层珍贵的金银珠宝围绕的豪华皇棺。秦始皇一生三大贡献:统一中国、修建长城、修建阿房宫。 当我们驱车离开秦始皇陵,人们都很疲惫,但心里都在缅怀和佩服秦始皇,甚至是有点嫉妒。以前只是片面的知道一些历史,如果不是导游讲解,我根本不知道那么多让我无法一一记录下来的历史传奇。 回到西安市,在东来顺吃过晚饭,陪我们两天的导游把我们送到车站,就这样结束了西安之旅,开始乘2536次火车直山西太原。 别了,秦始皇。别了,羊肉泡馍。别了,火晶柿子。别了,西安! 深夜 于5号车卧铺上 |
转自:http://www.blog.0437.com/user1/xgq0437/archives/2006/4672.html5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