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第六次壶口之行 |
[游记]第六次壶口之行 |
2007-08-03 hexun.com |
发表者: 偏偏君子 人永远不要把话说死,人生之中,不走的路也可能走三回。对我而言,壶口就像一朵祥云,飘在我心中,让我忍不住一次次地走向她。 6月10日,我、沧桑、孤石一行三人,由西安出发,沿着西延高速,经过宜川县城,再东北再行47 公里,当天色刚刚傍晚的时候,第六次来到水势汹涌,涛声震天,国内外罕见的黄河奇观——壶口瀑布 这里, 滔滔河水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涌来,骤然归于二三十米的龙槽倾注如壶口,形成极为壮观的壶口瀑布。《书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即因此而得名。 壶口瀑布,落差约三十米,宽度最大时可达千余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滚滚洪流,到这里急速收敛,注入深潭,声似雷鸣,数公里外可闻;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腾腾雾气,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每每夏秋之季,彩虹贯于晴空,分外秀丽。其声、其势、其景,壮、秀、奇,使人不能不为之陶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脸炙人口的佳句,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注解。 明代有位诗人写《壶口》一诗赞道: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双腾虬浅直冲斗,三鼓鲸鳞敢负舟。明陈维藩在《壶口秋风》诗中描写到: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黄河西出昆仑,源远流长。雄伟多姿的龙门,世称九河之蹬的孟门山(位于龙门与壶口之间)与四时迷雾的壶口瀑布最为壮观,号称黄河三绝。壶口瀑布更以它气吞山河之势,声绝九霄之壮著称于世。 粗犷、深厚、庄严、豪放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千姿百态,壮观无比的壶口瀑布则是黄河的代表。 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在黄河壶口瀑布前流连忘返,激起了心中的万丈狂澜,创作灵感就如瀑布狂泻,不朽的诗篇《黄河颂》诞生了。随之,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为这首诗谱写了波澜壮阔的《黄河大合唱》。 壶口作为中国第一黄色大瀑布,中国第二大瀑布,已经成为我感知生命澎湃和生活激情的一个乐章。自从10多年前第一次走过之后,我已经走了6次,将来还能走几次,我不可预知。但我知道,每去一次,我对生命的理解就会更多一些。 第一次去壶口,大约是1992年,是和单位同事一起去的。那时候,风华正茂,不知道天有多大,地有多厚,时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当时站在瀑布之前,被波涛汹涌的瀑布激得热血沸腾,感觉天地之间,我就是瀑布,瀑布就是我,恨不能纵身一跃,汇入其中,方能宣泄心中豪气。 第二次去壶口,是在两年之后的1994年。当时,我随领导在陕北调研,一路吃着南瓜和羊肉烩面,喝着小米稀饭,不经意就走到了宜川。 那个时候,作为国企省级机关职员,我的日子可以用悠闲舒坦四个字来形容。只要能在机关混个一官半职,便等于进了保险箱。那个时候工资不高,但只要部门领导想想办法,便会经常有一些小小外快进账。我们的部门在机关算不上好部门,但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正由于我们部门不是很起眼,领导几乎不怎么关注,行动也就更自由一些。工作基本上是自己凭良心干,没有人监督,也没有考核。压力可想而知。 也正因如此,我总感觉自己就像壶口下游那跌入龙槽的瀑布,被深深打入底层,看不到奔腾的希望,找不到飞扬的时机。 那天下午,我们一行三人,开着一辆桑塔纳轿车向壶口而去。当时,第一场旅游热刚刚兴起,越来越多的单位组织壶口游让地方政府十分兴奋。路上,一段一段到处都是修路的工地,我们的车经过艰难穿梭之后,终于在距壶口不到10公里的地方搁浅。一个较大的泥坑挡住了前进的道路,来路也被修路的推土机推出的土堆挡死。 一番商量之后,司机陪领导步行越过泥坑,乘坐当地农名的拖拉机前行,我留下来看车。在漫长孤独的等待中,我感觉壶口就像一个冤魂,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徘徊。直到傍晚,他们才返回车上。天漆黑漆黑,壶口的夜晚静得怕人,从壶口返回宜川的47公里路程,我们走了很久。第二次壶口之行就这样如我当时彷徨不定的心境一样,胎死腹中。 4年之后,我第三次到壶口。当时,壶口瀑布因为柯受良的飞越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注目焦点,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这场飞越。我那天我正在延安出差,没有赶上当日的盛会。其实,依我的个性,向来不喜欢参加大型活动,即使是这种飞越。我宁愿一个人看电视直播。第二天,我们在延安单位派专车送我到了壶口。 我到达的时候,壶口正像一个刚刚结束战斗的战场,纷纷乱乱地人们在坼出飞越的架子,清扫着垃圾。壶口就像一名激怒的斗士,咆哮着,呐喊着。我感到,壶口受到了侵犯,心感觉刺疼刺疼。为柯受良喝彩的掌声在我心头弱了下来。 因为我知道,就在这一年,新华社一篇壶口瀑布可能消失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更有163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他们敏锐地观察到:黄河正面临着另一种威胁:断流。黄河断流,这意味着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正在继续恶化。黄河断流,严重造成下游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黄河断流,还将对中华文化、民族心理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不能接受,黄河被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所破坏。 从这个时候起,我不再把壶口看作仅仅是一个美丽的自然现象,在我心中,壶口已经成为黄河母亲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又过了四年,也就是2003年,我第四次来到壶口。 当时,我刚刚迷上摄影,苦于找不到志同道合者,而网络交友刚刚流行,于是上网寻觅,很快便有了不少朋友。这天,在我的倡议下,四男三女一行七人开了一辆面包车,打算走白水、越黄龙、过宜川,去壶口拍瀑布,开始我进入摄影圈的第一次出行。 这是我第一次与社会上的朋友朋友出行,是一次浪漫之旅,同行者有:浪漫沧桑、生活的颤音,果果,双子,西居及其女友,我。窗外风光旖旎,景色如画,车内欢歌笑语,妙趣横生。记得回来之后,很多人在网上发了游记和照片,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很难十全十美,刚出白水,我的那辆小霸王面包车就开始发烧,水温持续上升,不断的开锅。好在有美女美景做伴,虽然影响了进程,却没有影响到情绪。我们一路加水,一路休息拍照,到黄龙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我们改变计划,住在黄龙。由于黄龙太小,修理工无法准确判断故障,我只好一边连夜修车,一边打电话给司机,让他从西安再开一辆车来支援。 一夜几乎没睡,好容易等到早晨六点,东方出现鱼肚白的时候,车终于修好,我们迎着晨曦直奔壶口。 摄影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尤其在黄龙的早晨,为了满足不同人的爱好,我们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一路上走走停停,到达壶口的时候,已经早晨9点多了,艳阳高照,拍照的最佳时机已过,匆匆拍了一些照片,又对着黄河感叹了几声,欢呼了几声,便匆匆赶回。 这一次,我第一次用一个色友的眼光去看壶口。那汹涌彭湃的激浪,那震耳欲聋的涛声,都没有成为我关注的重点,我感受着这里的光、色、影地变换,陶醉在壶口彩虹的迷人景象里。我第一次得知,冬日的壶口,还会呈现别样的风情,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将被白色的冰川所覆盖,形成茫茫的冰道,奇形怪状的冰柱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好像巧夺天工的冰雕。在那瑰丽的冰瀑面上,仅存20米宽的河面涌下清凉的河水,再顺着冰缝流入十里龙槽。河岸两边是一块块大小不一洁白的冰块,冬日的暖阳映在上面,就象一块块晶莹的美玉,泛着柔和的光芒。 这些,引发了我一睹壶口冰瀑真容的念头。 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我却又到了壶口两次。 2005年,我和老婆带女儿去延安接受传统教育,回来的时候,从南泥湾绕行第五次到了壶口。在女儿的尖叫中,我再次领略了壶口瀑布的雄伟和壮观。在这里,我告诉女儿,人生就是要像这个瀑布一样,勇于从高处跳下来,完成生命的辉煌。我也告诉自己,人生需要急流勇进,也要能够适应急流勇退。我想,有进有退,有张有弛,有取有舍,才会形成丰富的人生,从变化中感受生命的乐趣。 这次来壶口,算来已经是第六次来了。提前已经策划了近一个月。目的很单纯,集团公司要搞一个全国性摄影展,要求陕西参加,我想了又想,陕西虽然有很多地方值得去拍,但壶口的恢宏的气势,却最能体现陕西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选好地点之后,时间却一拖再拖,每到周末,不是天气不佳,就是被其他事情干扰。这周,终于排除干扰,约沧桑、孤石两位大师同行。 然而,这次依然是天不作美。虽然我们早晨四点多就起了床,第一个到达陕西界的瀑布,在事先选好的位置等待,却没有等到合适的时机。从5点到9点,天一直铅灰铅灰,河水飞溅的泥浆就像黄脸婆邋遢的脸色,缺乏生机和飞扬的神采。 我们从陕西界转到山西界,情况并没有随着角度的转换而好转。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不经意的等待中遇到了两个人。 一位从北京来的女孩子,大概30左右,瘦弱得像个20岁的小姑娘,独自一人背着庞大的旅行包准备用五个月时间环游中国。女孩子是内蒙人,已经成婚,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据说已经走过了河南、山西两个省,正准备去安塞感受纯粹来自民间的陕北民歌。一个瘦瘦弱弱的年轻女孩、五个月环游中国,这需要多大的毅力,我很为这种精神所感动,也为现代年轻人这种挑战自我、追求生活品味的人生观所折服。我想,如果一个年轻人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便拥有了别人几生几世也难拥有的财富。 女孩很纯,很聪慧,也很有亲和力,不一会便和我们成为相处甚欢的好朋友。后来,我们返回途中,特意送她到西延高速路口,才依依惜别。 还有一位是壶口的一位老大爷,大约60多岁,身穿白底红边的地方服饰,头上扎着白毛巾,手里拎着一杆两尺左右的长烟锅,一副地道的陕北老农形象,虽然身材瘦小,却显得十分精神。他的身旁,是一头套好了小黑毛驴。每当有人走近,他便和小毛驴一起做出一个优美的造型,等待着来人乘坐毛驴拍照。当我举起相机对着他的时候,他的表情在瞬间就发挥到了极致,而且长期保持不变,那种架势,那种敬业的精神,简直就是训练有素的模特。 给了他几块零钱,我们匆匆拍了一组人物照片。可惜的是,当时的心事重点没有放在这里。回来以后才发觉,这是多么大的失误。 第六次到 壶口,才发现壶口不仅是一个激情和鸣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创造意外、感受惊喜的好地方。 |
转自:http://xianszp.blog.hexun.com/10112519_d.html46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