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终南山游记系列之二乌桑峪游记 |
[游记]终南山游记系列之二乌桑峪游记 |
2007-10-30 namofo.com |
乌桑峪里其实并没有桑树,我问附近的山民,他们也不明其缘故。不过既然取这样的名字,总是有原因的。记得李白有一首《春思》,其中有诗句说: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所谓秦桑,是指古代长安一带养殖的桑树。考之古籍,秦以后,唐以前,长安的蚕丝是很有名的,据我看过的一条资料李说:唐代用来做古琴弦的蚕丝,秦丝第一,蜀丝第二。竟然没有提到当今苏州一带的蚕丝。而如今秦桑早已看不见踪影了,更不用说那曾经驰名中外的“秦丝”了。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它经常会尘封一切,遗忘一切,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是无穷的遗憾和千古谜案。 今天的山路很长,山势也很陡峭,峰顶海拔有1500米。由于营员多,为安全起见,我们走得很慢。我个人登山是很“稳健”的,可以说“一步一个脚印”,尽量保持体力,尽量不出汗。冬天登山最忌讳出汗,这样容易引起感冒。我随身携带了一小瓶茶酒,上山时喝了一小口,用以驱散寒意。等我们走到“南山门”时身上已经很暖和了,几个初次登山的营员由于走得急,衣服已经湿透了,看上去一副“热气腾腾”的样子。 南山门在溪谷对面,整座山被人工劈开,成为一个天然门户,称作“南山门”。从对岸看过去,依然能见刀斧遗留的痕迹。南山门后面是一面山坡,一条瀑布从山坡泻下,流出南山门后,汇入溪谷中。可能是水源不足、或山中气温过低的缘故,瀑布已经结冰,远远望去,有着李白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我拿出相机,拍下了这颇为壮观的景致,心中感叹:这才是荆浩、巨然笔下的山水呵,自然、真切中,透露出的是文人雅士的闲雅和情趣,也许他们就是在终南山写的画稿呢。 前面就是“秦之桥”了,是我们中午休息的“营地”。“秦之桥”据说是秦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原本是一处军事要塞,也因为没有确切记载,详情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秦之桥”的确是一座石桥,横跨在两座山峰间,桥底下是一面山坡,下面是溪流,石桥呈半月形,人工开凿而成。桥下有一块大石,较为平坦,我在石上安下随身携带的旅行茶器、煤气炉、水壶等,让“开开心心”去接山泉水,“不三不四”在一旁帮忙,开始煎水瀹茶。其他营员则在下面的一块空地上开始生火做饭,不大功夫,炊烟就将整个“秦之桥”包围了。“开开心心”和“不三不四”都是营员取的山名,分别是四个人。我的山名是南山如荠,因为年龄稍长,又戴着副眼镜,大家都称我“南山老师”。 等我们喝完茶,下面的“骨头汤”也已经炖好了,汤里煮了罗卜和挂面,还准备了烤饼、咸菜等,这是中午“打尖”的伙食。 喝完骨头汤,浇灭营火,我们继续登山。站在山梁上回望“秦之桥”,犹如一条蟠龙,“龙头”处一条石柱依峰而起,蟠龙似乎刚刚跃出谷底,正准备绕着石柱向山顶游去。我不觉想起《周易》中“乾卦”九四爻的断辞:或跃在渊,无咎。也许,“秦之桥”真的是秦代的一个军事场所呢。 路过一处溪流时,我停了下来,让两位营员先行,我要在这里“敲冰取水”。 这是附近唯一的一处山泉,由于水流小,已经结冰了。每年这个季节,附近的山民一般都食用地窖里接的“山水”——雨水和山泉水的混合水,这样的水用来做饭可以,用来泡茶就不大好了。这是我决定“敲冰取水”的主要原因。 冰已经结得很厚了,我用随行的登山杖敲击了大半晌,终于敲出了一处冰洼,又将融冰刮了许多,渐渐的冰洼里开始聚满了水。我取出水壶,用细布覆住壶口,又拿出盖碗当水勺,将冰水舀入水壶过滤,不到半小时,竟然也取了满满一壶冰水。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相往还。每至冬时,取溪冰敲其晶莹者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这样的雅举我们今天读来觉得很羡慕,其实 “敲冰取水”是很艰难的,天寒地冻暂且不说,敲击冰洼就很费劲了。所以诸如“敲冰取水”这样的差事并不闲雅,除非你有两个会煎水瀹茶的小茶童。 今天我特意带了一些铁观音茶梗,又在登山时摘了一把新鲜柏叶,所以今天煎煮的茶汤就称作“柏寿汤”。 关于煮茶梗法,我在“冷香斋煎茶密法”一文中曾作过介绍,大家可以点击一下地址查看(http://www.wuys.com/budcn_bbs/topic.asp?l_id=18&t_id=151)。而煎煮“柏寿汤”仅仅是多了一道“点汤”的程式而已,很简单、也很便捷。 水还没有烧开,营员们已经陆陆续续过来了,一边歇息,一边走过来问这问那。我一一给他们介绍了“柏寿汤”的制作过程和功效,说话间,水已经烧开了。我先将洗净的柏叶和茶梗分别烫洗一遍,然后开始煮茶。五六分钟后,“柏寿汤”煮好了,分茶后深吸一口茶汤的气息,除了浓郁的茶香外,还有一股淡淡的柏叶的清香,醒人心脾。经常饮用这样的茶汤,不仅能清神醒脑,还能延年益寿,因此称作“柏寿汤”。记得五代时期苏虞所作的《十六汤品》里,曾提到“百寿汤”:“百寿汤,一名白发汤。人过百息,水逾十沸,或以话阻,或以事废,始取用之,汤已失性矣。”苏虞所说的“百寿汤”是十沸后的开水,这样的水是不能用来煎茶的。而我这里所说的“柏寿汤”,是指用煮茶法煮出来的茶汤,因为用柏叶点汤,所以称作“柏寿汤”,虽然只一字之差,但区别十分明显。 煎煮“柏寿汤”虽然简单,但采摘柏叶却很讲究。一般来说,以生长在深山幽谷的百岁柏树叶最好,忌讳采摘千年古柏以及陵墓、丘坟周围的柏叶。另外,寺庙、尼庵、道观周围的柏树、以及树龄不满30年的柏树,最好也不要采摘。其中道理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饮完“柏寿汤”,羊排抓饭已经做好,还有铁板烧烤,闻上去很香。 快五点钟了,我们收拾完器具,开始下山。 下山的路上,我吟诵了一首古体诗,诗名“柏寿汤”: 不见南山久,南山柏叶新。 凿冰取清冽,煎水听蛩吟。 点罢和梗煮,分来共盏亲。 岭头冬日在,林下且养心。 已酉冬月,于长安冷香斋
|
转自:http://namofo.com/bbs/thread-2365-1-1.html63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