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我同初一学生游了一次翠华山。是小段出面联系的车,班主任李老师家中有事,委托我带一班的学生前往。带学生出游最怕不安全,临行前嘱咐再三。下车后他们各自为伍,向山上进发,男孩们很快跑得无影无踪。与我同行的是一帮女孩,小月、小佩是两个懂事的女生,两人不离左右,处处留神照顾我,还不时拉我一把。并不时把她们带的好吃的分给我吃。身体瘦小体力不支的小晶,带了许多东西,身强力壮的丽丽就替她分担,瑜儿因为晕车,病恹恹的,我便与她走走歇歇,不知不觉到了山顶。 山顶上有一天池,是此处最大的景观。天池中有许多小船在水中来往,与我同行的五个女孩也想划船,于是租了一条小船,不料下水后我们都不会划,船只在水中打转,好不烦人,最后静下心琢磨,才得要领,小船缓缓前行,行至池中心,大家觉得累了,便放下桨休息,吃带来的食物。边吃边说笑,任小船在水中漂荡。水中还不是有汽艇划过,冲过阵阵波浪,小船便在水中随波荡漾,像坐在摇篮中一样舒服。这时有返回的同学说那边岸边有沙滩,很浅,也很好玩。我们便又鼓足力气向岸边划。不一会儿就到了对岸,这浅滩底下是石子,水很凉,我不愿下水,只有小月、瑜儿两人下水去玩,其余人陪我坐在船上看热闹。这时孙老师他们的船过来了,见他们带着相机,便请他为我们合影留念。玩了一会儿突然想到时间可能到了,便急忙向码头划去,可事与愿违,又在水中打起了转,好不急人。又经过一番周折,才将船划到码头。 此处还有“冰洞”“缝洞”两处景观,但收费太高,学生们不愿去,我便给他们讲其中的景象,冰洞只是一个不大的洞,因为温度低,里边四季结冰。缝洞只是两块巨大的山石,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狭窄的可过人的夹道而已。 路边有许多场卖纪念品的小摊。这伙女孩不管买不买,都要围上去,边看边叽叽喳喳议论一番。路上还有不少观光的老外,这伙刚学了几句外语的女孩,竟然凑上去跟老外交谈,有个女孩用英语问人家都到过哪儿,那老外兴致勃勃地说了一大串,可她们中不知谁说了一句:“我听不懂”一伙人笑着跑下山去。那老外惊讶得眼睛睁多大。 下山路上的景致与上山路上不尽相同,山路两边山石突兀,幸好有石板铺成的小道,我们缓缓而下,路旁有高大的核桃树,结着小桃样的青果,有好奇者禁不住伸手摘下一颗。还有那开紫红花的槐树,是我从未见过的。到半山腰,对面石壁上一挂瀑布直泻而下,飞雪溅玉,异常壮观。有不少行人在此拍照。山路旁野花一丛丛,招来许多蝴蝶,满山飞舞。路旁有溪水与人同行,我们累了就在小溪边洗洗歇歇,惬意极了。 这是我第三次上翠华山了。第一次是60年代初,我正上初中,是我初中时的老师与我们前往。那时这里尚未开发,一切都是自然景观,游人不多,也无人收费。记得那时天池又叫平湖,是山顶上平平的一湖池水,清静可人,无小船来往,无人声喧哗。第二次是70年代来,三口之家同往,印象不深,只记得路上石壁上书有李白的《蜀道难》。这次与学生同游,兴趣盎然,亦不*觉很累。唯一的遗憾是我们下山后竟然找不到我们的专车,失望中车又回来找我们了,我们便又转忧为喜,踏上归途。 93年6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