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摘自:BBS木棉站 耀县,地处陕西中部,距西安八十余公里,是连接关中与陕北的主要通道。其县名的由来,盖因漆水东岸的宝鉴山光耀县城之故。 在军事地理上,耀县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西安北大门”,并有“进可取泾原,退可入北山”之说,是以历代建都长安者均视其为重镇要辖,由此也给耀县留下了不少遗迹。秦驰道纵贯耀县而过,西汉“半两”和“五铢”交替时期的铸钱遗址在耀县;汉末王莽铸钱作坊遗址在耀县;东宫汉别宫步寿宫、唐代永安宫等也都在耀县。星移斗转,谁能想象今日寂寂无名的耀县曾经有过这样的繁华荣耀。时间便是如此地消融一切于无形。 耀县山川灵秀,名人迭出,尤以唐代人才鼎盛。譬如三代两世入相、三掌诰命的令狐楚家族、以书法家柳公权为代表的柳氏家族等等。而最令耀县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一代药王孙思邈。这种崇敬与缅怀深深反映在他们对药王栖隐之地药王山的尊崇与隆祀之上。 药王山属乔山支脉宝鉴山之尾闾,具有典型的北方丘陵峡谷地貌特色。它的岩石多为优质石灰石,结构致密、硬度大、抗腐蚀、不易风化和冲刷,其中被称作磬玉石的青石,是供名贵石雕、摩崖造像、碑碣石刻的好材料,所以山上遗存大量北魏以来的石刻,正是由于它的天然资源得天独厚。其实早在人们以“药王山”名取代它的原名“五台山”以前,它便香火鼎盛,而一座山因了一个人得以更显其高大、伟岸,这怕又是时间所无法消融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药王山 药王山位于耀县城东1.5公里的漆水之旁,是我国古代著名大医药学家孙思邈隐居之地与纪念场所。孙思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御封“真人”,人称“药王”。 药王山由五峰环拱,五峰分别称升仙台、起云台、齐天台、瑞应台、显化台,因而也叫五台山。山上古柏参天,殿宇轩昂,石刻遍布,尤以大量北魏造像碑、记事碑、摩崖石刻、千金方碑最具特色。是研究书法、绘画、雕刻及医药史、佛道史、地方志的珍贵资料。 药王山景区可分为三部分,即南庵、北洞、后山。 南庵是孙思邈最早的祠庙纪念所在地,有唐太宗皇帝御道和清初创建的文昌阁(也称魁星楼)。阁内有“魁星点斗”及“百子菩萨像”,阁下为静明宫,传为太宗登山拜真人所经。山门之后有戏楼,自戏楼北有七间殿,西边有孙思邈手植柏,树高12.5米,腰围3.95米,主干纹理扭转,故称转纹柏。殿后有金、元殿,元殿内有元代大型壁画《帝后行佛图》线条流畅,人物逼真,气势磅礴,全国少有。殿的东边有孙思邈隐居地──拜真台,传为太宗当时拜真人之台。出静明宫北门,石阶回环,下有戏楼一座,楼前即为通元桥。每年“二月二”在此起会十天,纪念孙思邈。最高潮时游山人数每天可达五万余人,热闹非凡。 过通元桥进石坊门上石台级,即到北洞药王大殿一天门,门前矗立“石龙狮座”铁旗杆一对,重量三万斤,高达三十米,上有铁铸对联:“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铅烧汞炼点丹药一匕回春。”殿墙巨石砌筑,气势巍峨,上有匾额“龙蟠虎踞”四个大金字。入一天门即是药王大殿,这是纪念孙思邈的中心地。迎面为亭式献殿,雕梁画栋,巧夺天工。亭后为药王祀殿,正中有明代所塑药王坐像,高三米,儒冠红袍,温厚端详,令人肃然起敬。 药王祀殿顶楼为玉皇楼,楼东为钟楼,钟楼下为碑亭,亭内立有闻名遐迩的《千金宝要》、《海上方》石碑。亭外有《历代名医神碑》、《唐太宗进上风药论》碑以及大篆体《饮中八仙歌》。碑亭南边是俗称“十大名医殿”,内有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皇甫谧、王叔和、葛洪及陶宏景坐像。 大殿西侧为西玄门,有石刻楹联为“钟声散落青天外,栖艺斜盘紫气中”,额联为“蓬莱仙境”。西玄门外侧下有“洗药池”,两池在石崖上凿成,直径约两米。一池刻有“石盆仙迹”,另一池刻有“天下第一山”,两池传说是孙思邈当年洗药所用。洗药池遇雨则满,柏子柏叶浸于其中,夏不秽,冬不涸。 出药王大殿东角门,经山神庙可到后山游览区,东行不远就可见到醉翁亭,亭旁有一巨石,刻有“醉翁石”三个大字;亭内彩绘有孙思邈的故事,是游人观赏休息的地方。醉翁石的北山侧为耀县碑林,藏有百余通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的珍贵碑石,尤以北魏的碑石最为精彩。如公元424年刻成的《魏文朗造像碑》,号称“北魏造像之始”,它的佛像造像于一碑更是耀县碑林的一大特色。又如《姚伯多造像碑》,刻成于北魏太和年,铭文四面刻,书法古朴,楷中有隶,是研究隶楷嬗变的珍贵资料,《陕西金石志》有录,拓片也多次参加外展。雕造于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的《仇臣生造像碑》,碑文总计180余字,字大如古钱,楷书中时见隶书的波磔笔画,柔中有刚,结体多变,实为魏书典范。以上三通石碑各类书法字典均有收录,其价值可见一斑。 碑林东侧原有关帝庙,文革期间被毁,现仅存“关平拉马”石刻。石刻东是群众俗称的“摩摩爷”石佛洞,内有隋至明代造像四十五尊,大者有丈余,小者盈尺,线条流畅,神态生动,风格各异,显示出不同时代的雕刻艺术。在这四十余尊佛像中有一尊被称为“摩摩爷”的,传说人体什么部位有病就摸佛像什么部位,病会自然痊愈。由于年久,它已被人们摸得漆黑发亮。 药王山庙宇众多,遗址遍布,它期待着八方宾客的光临。 苍生大医孙思邈 位于耀县城东五公里处的孙塬乡孙塬村,是孙思邈故里,村中央现保存有孙真人祠,始建于明代,建筑呈阶梯形,坐北向南,形成高台基地。祠内有药王大殿五间,圣母殿三间,塑像十尊。四壁是药王生平彩绘,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另有历代重修纪念碑石九通。 药王先茔现保留药王孙思邈陵墓及其父母合葬墓冢两座,各种石雕十六件,大型碑褛两座,影壁一座,墓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四周青砖围砌。一代药王就安眠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和养生家,相传他活了141岁。他与张仲景、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家。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广博的学识、不倦的实践、丰富的著述,成为我国古代医家中的千秋典范,万世楷模。 孙思邈开创了“有医无类”的先河。他学通经史百家,名著隋唐两代,拒受三朝诏宫,从未遗患一人,精心研究医药,穷搜民间方药,矢志为民医病。正如他自己所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在民间,更是流传着许多有关孙思邈的传说,“虎守杏林”就是其中之一。说是有个庄稼汉患腰腿痘来找孙思邈,药王为他治好了病却分文不收。庄稼汉过意不去,便挖了棵小杏树栽在山上,以表谢意。后来其他病人在痊愈后也纷纷仿效,在山岗上栽植杏树,以感谢药王美德。天长日久,杏树越栽越多,蔚然成林。人们就用“杏林春满”来赞颂孙思邈的高尚医德。一天,一只小虎来到孙思邈跟前蹲伏下来,又眼泪汪汪地引导孙思邈走进密林。只见枯草中倒卧一只奄奄一息的大虎。原来它被骨刺梗塞咽喉。孙思邈毫不畏惧,手戴铁环,拔出骨刺,又配制草药让大虎服下,病果然好。从此,老虎为了感恩,在每年杏花盛开时卧于杏林旁守护,直至杏子收获才离去。过去中药铺柜房门上常书“杏林”或“虎林”二字,就是因此而来。医者手戴医铃,行医乡间,其医铃又称“虎箍”,即来自孙思邈医虎之铁环。 孙思邈的代表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国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对祖国医药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药王故里药王山,是一座真正的“药山”,山中野生药用植物104科,229种,如防风、地丁、益母、车前、黄芪、党参、菊花等等,漫山皆是。当年药王隐居其间,以药救病,济世活动,凭山而居,遍地药香。 药王生前功德无量,后人对他非常崇敬,建祠立会予以纪念,经朝历代逐渐将药王幻化成神,在好些名山胜地、道教宫观中都有供奉的殿宇,药王故里更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隆重的传统药王庙会,持续半月之久,拜谒之众,四方云集,摩肩接踵,水泄不通,诚表对药王孙思邈的怀念和爱戴之情。 有恩于人民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药王故里行 Copyright ? 1999 by xiixs. 耀县,地处陕西中部,距西安八十余公里,是连接关中与陕北的主要通道。其县名的由来,盖因漆水东岸的宝鉴山光耀县城之故。 在军事地理上,耀县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西安北大门”,并有“进可取泾原,退可入北山”之说,是以历代建都长安者均视其为重镇要辖,由此也给耀县留下了不少遗迹。秦驰道纵贯耀县而过,西汉“半两”和“五铢”交替时期的铸钱遗址在耀县;汉末王莽铸钱作坊遗址在耀县;东宫汉别宫步寿宫、唐代永安宫等也都在耀县。星移斗转,谁能想象今日寂寂无名的耀县曾经有过这样的繁华荣耀。时间便是如此地消融一切于无形。 耀县山川灵秀,名人迭出,尤以唐代人才鼎盛。譬如三代两世入相、三掌诰命的令狐楚家族、以书法家柳公权为代表的柳氏家族等等。而最令耀县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一代药王孙思邈。这种崇敬与缅怀深深反映在他们对药王栖隐之地药王山的尊崇与隆祀之上。 药王山属乔山支脉宝鉴山之尾闾,具有典型的北方丘陵峡谷地貌特色。它的岩石多为优质石灰石,结构致密、硬度大、抗腐蚀、不易风化和冲刷,其中被称作磬玉石的青石,是供名贵石雕、摩崖造像、碑碣石刻的好材料,所以山上遗存大量北魏以来的石刻,正是由于它的天然资源得天独厚。其实早在人们以“药王山”名取代它的原名“五台山”以前,它便香火鼎盛,而一座山因了一个人得以更显其高大、伟岸,这怕又是时间所无法消融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药王山 药王山位于耀县城东1.5公里的漆水之旁,是我国古代著名大医药学家孙思邈隐居之地与纪念场所。孙思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御封“真人”,人称“药王”。 药王山由五峰环拱,五峰分别称升仙台、起云台、齐天台、瑞应台、显化台,因而也叫五台山。山上古柏参天,殿宇轩昂,石刻遍布,尤以大量北魏造像碑、记事碑、摩崖石刻、千金方碑最具特色。是研究书法、绘画、雕刻及医药史、佛道史、地方志的珍贵资料。 药王山景区可分为三部分,即南庵、北洞、后山。 南庵是孙思邈最早的祠庙纪念所在地,有唐太宗皇帝御道和清初创建的文昌阁(也称魁星楼)。阁内有“魁星点斗”及“百子菩萨像”,阁下为静明宫,传为太宗登山拜真人所经。山门之后有戏楼,自戏楼北有七间殿,西边有孙思邈手植柏,树高12.5米,腰围3.95米,主干纹理扭转,故称转纹柏。殿后有金、元殿,元殿内有元代大型壁画《帝后行佛图》线条流畅,人物逼真,气势磅礴,全国少有。殿的东边有孙思邈隐居地──拜真台,传为太宗当时拜真人之台。出静明宫北门,石阶回环,下有戏楼一座,楼前即为通元桥。每年“二月二”在此起会十天,纪念孙思邈。最高潮时游山人数每天可达五万余人,热闹非凡。 过通元桥进石坊门上石台级,即到北洞药王大殿一天门,门前矗立“石龙狮座”铁旗杆一对,重量三万斤,高达三十米,上有铁铸对联:“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铅烧汞炼点丹药一匕回春。”殿墙巨石砌筑,气势巍峨,上有匾额“龙蟠虎踞”四个大金字。入一天门即是药王大殿,这是纪念孙思邈的中心地。迎面为亭式献殿,雕梁画栋,巧夺天工。亭后为药王祀殿,正中有明代所塑药王坐像,高三米,儒冠红袍,温厚端详,令人肃然起敬。 药王祀殿顶楼为玉皇楼,楼东为钟楼,钟楼下为碑亭,亭内立有闻名遐迩的《千金宝要》、《海上方》石碑。亭外有《历代名医神碑》、《唐太宗进上风药论》碑以及大篆体《饮中八仙歌》。碑亭南边是俗称“十大名医殿”,内有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皇甫谧、王叔和、葛洪及陶宏景坐像。 大殿西侧为西玄门,有石刻楹联为“钟声散落青天外,栖艺斜盘紫气中”,额联为“蓬莱仙境”。西玄门外侧下有“洗药池”,两池在石崖上凿成,直径约两米。一池刻有“石盆仙迹”,另一池刻有“天下第一山”,两池传说是孙思邈当年洗药所用。洗药池遇雨则满,柏子柏叶浸于其中,夏不秽,冬不涸。 出药王大殿东角门,经山神庙可到后山游览区,东行不远就可见到醉翁亭,亭旁有一巨石,刻有“醉翁石”三个大字;亭内彩绘有孙思邈的故事,是游人观赏休息的地方。醉翁石的北山侧为耀县碑林,藏有百余通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的珍贵碑石,尤以北魏的碑石最为精彩。如公元424年刻成的《魏文朗造像碑》,号称“北魏造像之始”,它的佛像造像于一碑更是耀县碑林的一大特色。又如《姚伯多造像碑》,刻成于北魏太和年,铭文四面刻,书法古朴,楷中有隶,是研究隶楷嬗变的珍贵资料,《陕西金石志》有录,拓片也多次参加外展。雕造于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的《仇臣生造像碑》,碑文总计180余字,字大如古钱,楷书中时见隶书的波磔笔画,柔中有刚,结体多变,实为魏书典范。以上三通石碑各类书法字典均有收录,其价值可见一斑。 碑林东侧原有关帝庙,文革期间被毁,现仅存“关平拉马”石刻。石刻东是群众俗称的“摩摩爷”石佛洞,内有隋至明代造像四十五尊,大者有丈余,小者盈尺,线条流畅,神态生动,风格各异,显示出不同时代的雕刻艺术。在这四十余尊佛像中有一尊被称为“摩摩爷”的,传说人体什么部位有病就摸佛像什么部位,病会自然痊愈。由于年久,它已被人们摸得漆黑发亮。 药王山庙宇众多,遗址遍布,它期待着八方宾客的光临。 苍生大医孙思邈 位于耀县城东五公里处的孙塬乡孙塬村,是孙思邈故里,村中央现保存有孙真人祠,始建于明代,建筑呈阶梯形,坐北向南,形成高台基地。祠内有药王大殿五间,圣母殿三间,塑像十尊。四壁是药王生平彩绘,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另有历代重修纪念碑石九通。 药王先茔现保留药王孙思邈陵墓及其父母合葬墓冢两座,各种石雕十六件,大型碑褛两座,影壁一座,墓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四周青砖围砌。一代药王就安眠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和养生家,相传他活了141岁。他与张仲景、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家。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广博的学识、不倦的实践、丰富的著述,成为我国古代医家中的千秋典范,万世楷模。 孙思邈开创了“有医无类”的先河。他学通经史百家,名著隋唐两代,拒受三朝诏宫,从未遗患一人,精心研究医药,穷搜民间方药,矢志为民医病。正如他自己所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在民间,更是流传着许多有关孙思邈的传说,“虎守杏林”就是其中之一。说是有个庄稼汉患腰腿痘来找孙思邈,药王为他治好了病却分文不收。庄稼汉过意不去,便挖了棵小杏树栽在山上,以表谢意。后来其他病人在痊愈后也纷纷仿效,在山岗上栽植杏树,以感谢药王美德。天长日久,杏树越栽越多,蔚然成林。人们就用“杏林春满”来赞颂孙思邈的高尚医德。一天,一只小虎来到孙思邈跟前蹲伏下来,又眼泪汪汪地引导孙思邈走进密林。只见枯草中倒卧一只奄奄一息的大虎。原来它被骨刺梗塞咽喉。孙思邈毫不畏惧,手戴铁环,拔出骨刺,又配制草药让大虎服下,病果然好。从此,老虎为了感恩,在每年杏花盛开时卧于杏林旁守护,直至杏子收获才离去。过去中药铺柜房门上常书“杏林”或“虎林”二字,就是因此而来。医者手戴医铃,行医乡间,其医铃又称“虎箍”,即来自孙思邈医虎之铁环。 孙思邈的代表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国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对祖国医药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药王故里药王山,是一座真正的“药山”,山中野生药用植物104科,229种,如防风、地丁、益母、车前、黄芪、党参、菊花等等,漫山皆是。当年药王隐居其间,以药救病,济世活动,凭山而居,遍地药香。 药王生前功德无量,后人对他非常崇敬,建祠立会予以纪念,经朝历代逐渐将药王幻化成神,在好些名山胜地、道教宫观中都有供奉的殿宇,药王故里更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隆重的传统药王庙会,持续半月之久,拜谒之众,四方云集,摩肩接踵,水泄不通,诚表对药王孙思邈的怀念和爱戴之情。
有恩于人民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