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陈炉风情与时光匆匆 |
[游记]陈炉风情与时光匆匆 |
2008-03-03 huash.com |
去年国庆节后写了陈炉游记,但一直没发照片。因为是用胶片相机拍的,得扫描才行,所以现在才贴出来。 弹指一挥间,已经是2007年了,在键盘上敲下“去年国庆节”这几个字时,心里不禁一紧——跟父母同游陈炉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已经是去年了! 记得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曾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是啊,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逃去如飞。“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附旧作: 陈炉一日游 国庆节放假,回铜川陪爸妈过中秋。每日里吃了睡睡了吃,甚是惭愧。忽然想起陕西新闻上说陈炉镇搞了个陶瓷文化旅游节,便撺掇爸妈同去。 中秋节那天一大早起来,打车到涵洞口(铜川地名)坐车。发往陈炉的中巴半小时一趟,票价5元。车上人不多,多是走亲戚的,也有像我们这样去逛的。久不出门的爸妈坐在车上东张西望的,看什么都新鲜。 铜川街道方位不正,不似省城西安那么正南正北,但还是能看出中巴是往东南方向行驶。车一启动便开始爬坡,这也是山城铜川的一大特色吧。一路都是山路,两边有农田农舍,不时有金黄的野菊和闪过。空气很清新,有些微雾。中巴车顺着山道盘旋着,倒也峰回路转。大概走了20公里的路程,陈炉镇就到了。 下了车,便看到一个大广告牌,上面有陈炉的简介绘有和旅游点的地图。出了汽车站往上走(忘了交待,陈炉镇依山而建,不是上坡便是下坡),是一片比较开阔的空地,镇上在这里建了一个广场,广场四周的雕花围栏上嵌着几块黑色的石壁,上面刻着些介绍陈炉的文字。街道以青砖铺地,很宽,立着仿古的路灯,两边是一些小店铺,店主与相熟的人坐在门口闲聊,甚是悠闲。不过街道很短,因为实在没有那么大地方,再往前走就是狭窄的山间小路了。 站在广场上四下里张望,发现这个离铜川仅有20公里的小镇风貌还蛮有特色。整个镇子基本没有平地,各家各户均依山势错落地建在山坡上,每家门前都有一条小路曲曲弯弯互相连通,小路上铺的不是石子也不是砖,而是瓷片,有打碎的,也有完整的,如花盆的圆底。每家的院墙都是用陶罐垒起来的,有的纯用陶罐,有的陶罐与砖相杂,还有的不但有砖有陶罐,最上面还扣了几口缸。这就是著名的陈炉一景:瓷片路、罐罐墙。有的人家院墙上还装饰有雕花的陶砖,有的干脆就放几个自家窑里烧的青瓷花瓶,真真是就地取材。 我们依地势往下走,看到一户门口写着“瓷坊”的人家门开着,便走了进去。院子里有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在写作业,看我们进来,也不说什么,只憨憨地望着。我们说是游客,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闻声出来,热情招呼。原来这是一家个体的陶瓷作坊。院子里堆着一堆灰色的小石子,女主人说这就是烧制陶瓷的坩土,是买来的。坩土买来后要用水磨磨成极细的粉末,再放进一个圆池里浸泡沉淀,然后把泡好的泥捞出来放进一个方池里沉淀,直至水清如镜。然后把水排干,把泥捞出,团成团晾至半干,就成了制陶的陶泥了。这家李姓的作坊是纯手工制作,所有的瓷器都是用陶轮(就是《人鬼情未了》里面黛咪·摩尔用的那个)手工拉坯,不像有的作坊是用模子倒出来的,所以对陶泥的制作要求特别高,粉末一定要细,陶泥的湿度也要刚刚好,这样才有韧性,才能拉出想要的造型,也就是陶坯。 主人家的一间窑洞里摆满了各种陶坯,有造型各异的花瓶,也有酒杯和笔筒等,有的上面还剔刻着缠枝牡丹等各色花纹。女主人介绍说,陶坯做好后要先晾,晾到半干时才能在上面刻花纹,否则坯子太软没法刻。我们问这些陶坯是谁做的,她憨厚地说:“陶坯是我掌柜的做的,花是我刻的。”我们大赞花纹的精美,她红了脸搓着手说:“我们是拿这糊口哩,做不好人家就不买。” 这些陶坯晾到干透时就可以上釉了,有一种釉上的时候是铁锈色,烧出来就成了黒瓷。上了釉的陶坯不能直接装窑,而是要小心地放在圆柱形的陶罐里,以免在烧制过程中受到损伤。一般的陶罐直径大概四五十厘米,高大概五六十厘米。这个保护陶坯的陶罐,就是陈炉人用来垒院墙的罐罐,这可真是物尽其用啊。 我们看到院子里有三四个一米多高的金属罐,便问女主人是做什么用的。她说是煤气罐,是用来烧窑的,一罐气300块钱,一个月得用3罐气。以前都是用煤,但用煤不好掌握火候,便改用煤气。窑也不用原来的土窑了,改用电窑。说是电窑,其实烧的还是煤气。电窑外面是一层厚厚的铁皮,里面像窑洞一样,拱顶,四壁砌砖,把装了陶坯的陶罐一个个放进去码好,垒满,把窑门一关,便可以开火了。他们平时没事就做陶坯,攒够一窑就集中起来烧,一年能烧两三窑,一窑能卖两三万,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和孩子念书上学就全指着这些瓷器了。 告别了热情的女主人,我们又到别处看了看。这里的陶瓷作坊很多,有几家的主人还是大师级人物,比如“李家瓷坊”的李升科和他的女儿,我们在他家里还见到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外省游客。国营的陈炉陶瓷厂规模比较大一些,还有个展厅,不过要买门票,10块钱一张。展厅共3层,里面有陈炉出土的宋、元时代的陶器,有该厂自建厂以来所有的产品样本,还有以著名画家韩美林手迹制作的工艺品呢,真的很漂亮! 除了古朴的瓷器外,陈炉镇还有一样一定要提,就是民风淳朴。这里几乎家家院门都大开着,我们贸然进去,主人闻声出来都会热情招呼,不管你买不买他家的瓷器。还有一家并不是开瓷坊的,我们只是看见她家院子里的菊花开得好,就想进去看看,正在院里洗衣服的女主人见我们进来,立刻起身相迎,让茶倒水,还要留我们吃饭,一点不像城里人那么拒人于千里之外。我们不管在哪儿问路,都会得到热情指引,有的怕说不清楚,还会亲自带我们去。路上遇到当地人,也会主动跟我们打招呼,问声:“来了?”跟自家亲戚一样,令人倍感亲切。 把镇上的几家瓷坊逛完,已经是下午4点了。抱着在一家陶瓷厂花8块钱买的黒瓷汤盆坐在车上,觉得的确是不虚此行! 陈炉的典型风貌——罐罐墙 这是制作陶坯的陶泥,要把坩土粉碎筛过后沉淀好几次才能成为细腻的陶泥 这些陶坯都是手工拉坯,制作非常精细 陈炉的窑工们已经不用原来的土窑烧瓷了,都改用这种电窑了 这3个铁罐里装的是液化气,是窑场用来烧窑的燃料 这家窑场是批量生产,这些陶坯都是用模子灌出来的 瓷窑的女工在刻花,这种红褐色的釉烧出来就是著名的黑花瓷 导入论坛引用链接收藏分享给好友推荐到圈子管理举报 TAG: 陈炉耀州瓷风景民俗
|
转自:http://spaces.huash.com/96448/viewspace-21049655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