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bbs.39.net/topic-962892.aspx 寺庙的经幡很是壮观,还有虔诚的藏民,淳朴的孩子,温顺的老藏獒,还有什么比眼前的景象更像世外桃源的?每到一处这样的地方我都会心存感激,她的文化、她的历史、她的人、她的美…… 文成公主庙后山的藏族孩子 追寻心中的圣地 今天要问哪里还是中国最后的处女地?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我对青海充满好奇是缘于杨志军的《藏獒》,里面主人公是来自阿尼玛卿的雪山狮子冈日森格,故事发生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结古寺草原上。加上一亲属在结古寺被藏狗扑倒的惊险一幕。我对青海充满了期待。 到达西宁后我便直奔桑珠青年旅社。同室是甘南辗转来此的台湾人,青海湖环湖骑行回来的马来西亚人。第二天一早就上了玛多的班车,一路向西,班车翻越了日月山,又一路向南。扎陵乡条件十分恶劣,在6月可能还是冰天雪地。每年的夏季特别的短。待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高原的夜寒袭来。晚上23:20到达玛多。 第二天要包车去扎陵湖,幸运地遇到了当地的吉普车司机次洛、才让东周。后来还在才让东周盛情的邀请下,和同行的TOY去司机家做了客,喝了地道的酥油茶。这东西可是会上瘾的,记得去年去云南德钦的时候还特意买了一大块酥油带回北京。当地的酥油味道不重,比较适合初次喝的人。小坐一会儿,才让东周给我们介绍了明天的行程和路况,听他说明天如果运气好的话会看到黄羊、狼、熊等大型动物。我们立刻兴奋起来。 吉普车在高原旷野上狂奔,路途甚是艰辛,人似乎被颠散架。中午12点我们终于到达了“黄河源”的牛头碑。扎陵湖、鄂陵湖这对高原姐妹湖随着太阳变换着不同的色彩。 这对姐妹湖比青海湖还高出一千多米,在这里即便是夏天也能感受到地势高寒、潮湿。抬头望望盛夏的天空,苍穹无垠,宛若玻璃的天幕上,飘着棉桃似的白云,连绵起伏的青山和熠熠闪亮的碧波,交相掩映,凸显着眼前画卷的阴柔之美。徒步到鄂陵湖西面的措哇尕什则山下,看到了一座全部用石块砌成的喇嘛寺——多卡寺。寺里的僧侣有的信奉格鲁派,有的信奉宁玛源。寺内供奉着两座高l米多高,分别装藏麻尼喇嘛和桑洪遗骨的镶银珊瑚铜塔。 寺庙的经幡很是壮观,还有虔诚的藏民,淳朴的孩子,温顺的老藏獒,还有什么比眼前的景象更像世外桃源的? 离开姐妹湖我在一个小酒馆找到三个非常帅气的藏族司机,典型的康巴汉子。出发的时候,与我同行的只有一车水泥。 3个司机加上我坐在驾驶室里很是局促。车厢的玻璃上贴着活佛的照片。我蜷着腿坐着,虽然穿上了所有能穿的衣服,但是依然抵挡不住高原的寒风。还清醒的时候路过一个叫“苦海”的地方,心里不禁觉得好笑,不知道何时才能脱离眼前的苦海。好在一路上司机们时常和我聊天,昏昏沉沉中翻过了巴颜卡拉山口。当时车窗外不时飘着雪花。 到达青海的第四天,包车去了勒巴沟,这里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唐蕃古道。沟口石壁上是文成公主的石刻像。沿着溪水逆流而上,一路不时遇到牦牛等动物。六字箴言石刻在溪水中熠熠生辉。据当地人讲,山上还有多座白塔。 经幡、彩旗最多的地方就是文成公主庙。文成公主庙是唐蕃古道路上重要的寺庙之一。相传当年金成公主来到此地,看到前人文成公主所立雕像风吹雨淋,所以盖了该寺庙。 依依不舍地与寺内年轻的喇嘛告别。走在千年前曾经充满辉煌的古道上,眼前浮现出那浩浩荡荡的队伍,端庄秀美的文成公主眼神中充满使命感。青海,玉树,中国还有多少这样“处女地”吗?每个人心中都有向往的地方,去这样的地方我都会心存感激。她的文化、她的历史、她的人、她的美……再多一些真挚的户外精神,亲近自然,享受生命之美!我们可以上路了! 姐妹湖畔 文成公主庙 几处仙境,一个现实 喜欢新的还是旧的?喜欢沉醉还是探险?青海省囊谦县到西藏的类乌齐一路,讲述着无数个隐秘的故事:古老的旧时光芬芳醉人,对于初抵高原的人,这一切又洋溢着新世界的纯净气息。 表面看去,囊谦县的全部内容,都浓缩为那个游客眼中慵懒倦怠的小镇。正午阳光的照耀下,街头喧嚣阵阵,微尘肆意,流浪狗惬意地晒着太阳。 晨光四合时,空气中充满了日光强行填塞的分子,因为想去囊谦西北端吉尼赛乡的达那寺,我和旅伴忍受着青海6月凛冽寒风的抽打,采用乘车、骑马、徒步等各种方式向目标靠近。达那寺隐没在“达那山”间。碧草茵茵、潺潺流水附和着险峻的山势,800年历史的达那寺多少显得有点不寻常。达那寺的名气,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王密不可分,因此达那寺内供奉着的许多格萨尔王遗物,在囊谦人看来,都是不可忽略的精神食粮。或许来过达那寺的人才能理解,每时每刻,格萨尔王曾经亲佩过的宝刀和腰带,都在讲述历史。虽然很多人看来囊谦更像取道西藏沿途的休憩点,没人想到它还具有多种深入的可能,但“先有囊谦,后有玉树”的说法也并不是平白而起。就好像深山之中的达那寺也仅仅只是囊谦神秘面纱撩开的一角。 从囊谦前往类乌齐,一路都是景色优美的高原牧场。道路的左右两边,高处或低处,或起或伏的路面上,随处都会看到白塔、佛龛和刻画精美的玛尼石墙,而目之所及处多半会有年迈的老人虔诚地围绕这些物体在转经。从囊谦到类乌齐的路,其实并没有青海辗转进入西藏的所谓巨大区别或别样体验。虽然两省在此分界,但宗教和信仰串起的生活,真实地看来也并无差别,所以囊谦和类乌齐,或者说青海和西藏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距类乌齐新城30公里的类乌齐老城,在我看来因为查杰玛大殿而独具魅力。特别是当地流传着的“先去朝拜大昭寺,而后再去查杰玛大殿”的说法,让这座气势恢宏的寺庙常年香火旺盛,人流不息。巨大的大殿端庄地矗立着,对称如一本摊开的经书,一进寺内,立刻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神秘气息。据说寺内珍藏着大量文物精品,堪称藏宝无数。 卡玛多塔林距离类乌齐县城约30公里。传说过去塔林有108座塔子,但毁坏后又经修复的现有几十座。循着遥远的故事和秀丽的景色,并不难找到这里。而塔林造型各异的白塔,更让我大开眼界。塔林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可谓充满神性,而葱翠掩饰中一座别致的小经堂内,主供着莲花生大师像。这小小的经堂没有人潮汹涌的热闹,也没有烟雾缭绕的桑烟,但这个安静角落,用无声静默表达着对信仰的虔诚和彻头彻尾的追随。我去到卡玛多塔林时,正值黄昏,看到这些安静矗立的白塔和小小经堂在金色光晕的渲染下,渐渐灵动起来时,内心泛起一阵无法言说的沧桑神圣。轻轻转动经堂左右两侧的高大转经筒,任凭那吱扭声划破宁静。 从类乌齐到昌都要翻朱角山,一路尽是高原牧场的原始风光。牧民的帐篷就扎在山腰,牛羊星星点点的点缀着草坡,显得大片大片的绿不那么寂寞。不过这都不敌藏族阿妈的笑容来的动人、来的有感染力。翻朱角山的路无疑是破烂不堪且让人心跳加速的,海拔4000米的山,上上下下,突然又落起鹅毛大雪,没人相信这是6月,但谁说青藏高原的6月不能落雪。上山的路绕来绕去把车里的我和旅伴转的晕晕乎乎,什么都不能分辨。但雪过天晴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朱角山展现眼前的时候,我顿感情绪复杂和激烈。我没想到那是一座被经幡覆盖的屏障型扁平山峰,碧蓝如洗的天空是它精彩的背景。我对着那来势汹汹的色彩睁大眼睛,却被山顶燃烧的无声信仰压倒。向晚时分,我对着朱角山最后的余辉承接天空赐予的无数金色。此时的天空云霞似锦,山顶的寒风吹打着经幡猎猎作响。类乌齐的地平面虽然崎岖,却趋于永恒,尤其是万里无垠的晴空中在我心里投下了一个最便于感知的绝对尺度。尤其是朱角山这个坐标,只用区区数小时就突然加快增高,用拔地而起的气势俯瞰我们。且不管这无色经幡承载的祝福神灵是否可以收到,但至少它建立了神与凡俗沟通的一种可能。 囊谦、类乌齐那条看似古老的路,每每回忆总带着无法言说的快乐。就好象一个隐秘的历史符号,久远地存在于我的体内,等待有朝一日终因某种未了的情愫作祟而再次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