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夏琼寺游记 |
[游记]夏琼寺游记 |
2008-07-01 sina.com.cn |
夏琼寺南北纵横近一公里,作为黄教发源地,始建于元朝,那时时候汉族处于社会最底阶层,却是藏传佛教的鼎盛时期。该寺以历史悠久、戒律森严,多出高僧大德著称藏区。对于这样一座古老的寺庙,历代中央政府都很重视。1788年乾隆皇帝向夏琼寺赐一紫匾,用汉藏蒙满四种文字书写“法净寺”三个大字,并每年拨专款供养夏琼寺,故它成为安多地区黄教祖寺、大寺。我们顺着村庄入口进入寺区,首先见到巨大的经轮,据说手转经轮能够带来吉祥,我们都去手扶经轮,挨着转了一遍。这时我看见一个喇嘛在佛龛面前匍匐磕头,先是齐额一拜,再跪地叩首,紧接着匍地展身,起立,双手合十齐额,如此反复。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消耗体力的事,非常好奇他能磕这样的多少个头,就站在旁边数,结果数到一百多下的时候,就放弃了,因为我还要到寺庙里头转一转。 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六百僧人在大经堂诵经。大经堂是全寺僧人诵经和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相当于大学里的中央阶梯教室(事实上夏琼寺内设密宗、显宗和医学三大扎仓,相当于三个学院)。殿宇雄伟高大肃穆威严,使人肃然起敬。喇嘛们在大经堂里盘腿而坐,口中念着“六字箴言”,双手合十齐额,其中有几个十岁左右的小喇嘛,冲着我们不停地做鬼脸,看来肃穆的袈裟也裹不住少年顽皮的心。大约十点多钟,大经堂的僧人诵经完毕,纷纷穿上僧靴,潮水般涌出大殿,年龄小的更是一奔三跳,争先恐后,正如小时候老师一声“下课”后的情景。我们拾阶而入大经堂,立刻被那恢弘的气势震慑,其中的富丽堂皇更令人瞠目结舌,一百四十根巨大的柱子顶天立地,墙上的悬挂的色彩艳丽的壁画、唐卡、堆绣品件件工艺精湛,通天柱上均裹有绣龙彩色毛毡。 夏琼寺有两个地方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我们不能不去,一是灵塔殿,二是文殊菩萨殿。这两栋建筑与两个人息息相关:端智仁钦和宗喀巴。端智仁钦是元朝末期青海著名的佛教高僧,是宗喀巴大师的根本上师,出生于青海同仁,青少年时期游学西藏。他信仰笃诚,为了打开慧悟之门,甚至砸烂脚底,鲜血染地。他游遍了各地的辩经场,布敦大师对他的讲辩之才给予高度评价,一时声誉雀起,被藏区称为东方的理论大雄。1385年,端智仁钦七十七岁圆寂后,被装入檀香棺木中掩埋,在上面建了一座灵骨大银塔。随着夏琼寺地位的不断提升,又在灵塔上建了金瓦殿,现在就叫灵塔殿,是夏琼寺最主要建筑之一。宗喀巴是青海湟中人,他出生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塔尔寺所在地。宗喀巴三岁受戒,七岁入夏琼寺,十六岁开始游历学法,二十九岁正式成为佛教的比丘。作为一代佛学大师,其著作浩如烟海,目前所见就有一百七十多卷,他创立的黄教成为藏传佛教的第一大教派。文殊殿在全寺的最高位置,南临百丈悬崖,是宗喀巴大师青少年时期学经修行的地方,殿前生长着高原罕见的四百多岁的菩提树。大殿后面的石墙上有清晰的藏文字母,据寺僧介绍那是自然显现于石头上的字,《至尊宗喀巴大师传》一书上说是因为宗喀巴遵师嘱念修文殊心咒千千万万遍,时间长了在此殿的石墙上就显现出了这几个字母。当然我们不能究其意。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2496990100098l.html43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