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松花江上摆渡人系列 |
[游记]松花江上摆渡人系列 |
2008-05-22 sina.com.cn |
风雨沧桑刻在三位渡工的脸上。 55岁的胡恩祥早晨5点多钟就起床了,草草扒拉口剩饭,裹上那件已穿了多年的厚厚的蓝大衣,套上灰色毛线帽,走出家门。一阵凛冽的寒风卷着残雪迎面扑来,脖子里霎时钻进一股寒意。他不自觉地缩了一下脖子。但他没有停步,就这样瑟缩着向村边走去。村边,松花江上,那艘维系全村人与外界联系的渡船在等着他和他的伙伴。 胡恩祥是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曾通村2000多名普通村民中的一员,不过,他在村中有一个特殊身份——摆渡工。曾通村是一个小岛,位于松花江上,岛上居民必须通过渡船才能与外界接触,外出去土城子乡乃至去吉林市办事,都要从岛西侧的渡口乘船出去。渡船在这里是公路的延伸。胡恩祥与同村的谢恩超、谢印昌目前担任着西侧渡口的摆渡任务。 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江河自然都要封冻,但由于吉林市丰满水电站发电用水流入松花江,零上四五度的水温使得电站下游约50公里的水面无法冻实,这段水路上的四五个渡口的摆渡工冬天也就不能歇工了。 曾通渡口的渡船曾一度考验村民的胆量:锈迹斑斑的船身自不待言,船底那用沙袋堵着的不断渗水的豁口让人看一眼不由得胆战心惊。村里无力对渡船进行更新改造。负责水运安全管理的省交通规费征收管理局吉林分局港监船检科的同志在安全检查中发现问题,从安全角度不断呼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吉林省交通厅拔款10万元,昌邑区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资6万元,帮助曾通村新造了一艘渡船。2003年8月份,曾通人乘上了放心船。 因为乘客主要是岛上居民,曾通岛的渡船属于义渡,渡工们的劳动报酬只有年终时村上按土地面积收取的费用。一共能收上六千来元钱,三个人分,每个人一年的摆渡所得只有两千来元钱。三名渡工在农忙时节就趁乘客少时轮班,每次抽出一人回去帮家里人种地。 渡工们都很朴实,甚至有些木讷,不善言谈。当被问到新船带给他们的体验时,他们只是憨厚地笑着说:“感觉比以前安全了。”至于力气嘛,倒没有比以前省什么,因为这艘船不是机动船。曾通岛的渡船一直是靠縆索和水流作业的。江两岸立起的两根牢固的高杆上系着一根粗縆索,縆索上悬着一根可移动的縆绳,縆绳的另一端与渡船紧紧相连。渡工用撑杆将船撑离岸边后,浸在水中的縆绳慢慢抻直,拉住船身,船横过来,就可以靠舷边侧向流动的水的作用力缓缓地移向对岸了。渡工们仍要不时地将手中的撑杆用力撑向水中,帮助渡船走得顺一些快一些。 虽然费点力气,但用縆索拉船有一个好处——不怕雾。水电站流出的温水在冬天的早晨经常造成大雾天气。机械船在大雾中怕迷失方向,不敢开船了,曾通渡口的船因为有縆索拉着,渡工凭感觉也能把船摆到对岸。只有江面上跑冰排时,才停船,等冰排过去接着摆渡。 三九天,靠近岸边的水面会结冰,船被冻住是常事。因为没有码头靠不了岸,就得等冰自己融化。但岛上人要出去,尤其孩子们每天都要去出去上学,大船摆不了就摆小船。几条备用小船就停在下游。一年365天,他们有364天在摆渡,只有正月初一休息一天。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dd96fb010000dj.html49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