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黑龙江的杜尔伯特 |
[游记]黑龙江的杜尔伯特 |
2008-05-22 live.com |
4月30日 在我们黑龙江也有一只蒙古族部落杜尔伯特 据说是东北三省唯一的蒙古族自制县 也是东北三省蒙古族聚集最多的地方 如今是蒙汉混居的地方 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县里总开那达慕大会 各族群众都参加 但我实在没听到过有独特地方的蒙古族歌曲 所以也就发不了什么民族曲子 这个县隶属于黑龙江大庆市的一部分 是五区四县之一 大庆人也以有个东北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而骄傲 他可以作为大庆旅游的一部分 增添色彩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四、五千年前,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元代,杜尔伯特地区是成吉思汗弟斡赤斤封地。明代中叶,成吉思汗次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拉率部游牧于嫩江流域,形成杜尔伯特部。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建立杜尔伯特旗。195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撒销杜尔伯特旗,建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杜尔伯特地区的土著民族是蒙古族,辽阔的草原养育了勤劳勇敢的杜尔伯特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它凝结着游牧民族的才能和智慧。 蒙古族人民由于特有的民族传统和社会生活,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在民俗风情,特色饮食,民族服饰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特色体系,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涌现了大批的历史名人,流传着古老的民族传说。 随着各民族文化经济的联系,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发展。清光绪三十年(公元)蒙地开放,大量汉族人民的迁入,蒙古族和汉族的生产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促使蒙古族的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流传在杜尔伯特草原的传说和故事如《罕代》、《萨日朗花为啥是红色的》、《布拉合的传说》等都是这个历史时代形象的记录。伪满统治时期蒙古族人民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僧俗告统治者的压迫,创作出很多斗争性很强的口头文学作品。如反抗王公贵族压迫的歌曲“咒骂那公老”,反对去劳工的歌曲“劳工叹”,有革命意义的歌曲“陶格陶”的“嘎达梅林”以及嘎达梅林的故事也传入杜尔伯特草原。这些民间口头文学矛头直指僧俗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 汉族及其它兄弟民族为杜尔伯特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民歌、故事、东北大鼓书、二人转、大秧歌、相声等也在杜尔伯特地区广泛流传。 新中国建立以后,杜尔伯特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得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进一步弘扬了民族文化,使之得到了更加空前的繁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将为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城乡建设战略,突出抓好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全面提高了城乡建设水平。在建设资金投入、开发规模、建设速度、市容市貌以及对县域经济的拉动等方面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城乡面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1999年以来,城乡建设共投入资金15.06亿元,其中,城镇建设投资7.86亿元,村镇建设7.2亿元。城乡建设新增面积54.4万平方米,其中:城镇建设38.7万平方米,农村建设15.7万平方米。城镇新建楼房80栋,有4000户居民乔迁新居,人均居住面积由1999年前的6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12.8平方米。铺装道路18条,23.07公里,其中水泥混凝土结构道路5条,6公里。旧城改造动迁2450户,投入动迁资金3000万元,在大庆市所辖4县位于第一位。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宽16米,长910延长米的达尔罕铁路立交桥一座,保证了铁路行车安全及交通拥挤问题。建设了日供水1万吨水厂1座,解决了城镇供水难的问题。建设了草原广场、站前广场、街心花园、天湖公园、农业观赏园等公益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城镇亮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即使在草原小城也能品体会到大城市的品味。主要街路硬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镇绿化美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城镇化水平较高,县城乡所在地泰康镇总人口619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353人,城镇化水平高达79.65。农村新建砖瓦化住房7486户,自来水入户6551户,铺装道路147公里,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户率和道路铺装率分别达到38.5、36.8、49.8,分别比1998年提高了12、10、13。农村已建成省级示范村1个,市级示范村3个,县级示范村2个,王府新村建设荣获联合国迪拜改善人居环境奖。
|
转自:http://dongdongye.spaces.live.com/Blog/cns%21A2BCC95824B20090%21112.entry50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