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游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2008-05-22    sina.com.cn

祖国最早拥抱阳光的地方—建三江

在黑龙江省东北部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的流间地带,有一块素有“小三江”之称的我国著名的低平原沼泽区——这里是我国现代化的国营农场群所在 地,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

建三江管理局是北大荒最早拥抱阳光的地方。与祖国“东方第一哨”的乌苏镇紧紧相依:乌苏镇是祖国版图最东端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也可以记入世界“吉尼斯大全”了,全镇只有一户居民。男户主是“镇长”,管辖镇上(也是家庭)其余两口人,这两口人一个是他妻子,一个是他的儿子。位于抚远县境内的前哨农场与之紧紧相连。

近年来,在建三江管理局境内发现了古人类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文物,考古学家认为公元前4100年左右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具有新石器时代晚期新开流文化的特 点。1964年前,在八五九农场东安镇,曾多次发掘出石器和陶器;1984年又发掘出大量明、清时期的弓、箭等文物,说明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有先民们在这里劳动和繁衍生息。

建三江管理局始建于1969年9月,当时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组建前仅有4个农场,1976年改称为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全局地跨富锦、同江、饶河、抚远4市县。西以青龙河与同江市为邻,西南与富锦市相邻,东及 东北与抚远县接壤,南以饶河县、宝清县为界,东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

全局东西长151公里,南北长152公里,土地总面积12332平方公里。有大兴、七星、创业、前进、青龙山、洪河、勤得利、鸭绿河、前锋、八五九、二道河、前哨、胜利、红卫、浓江共15个县团级大中型国营农场和11个处级直属企业。

三江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除少数山丘外,绝大部分是平原地带。北部和东南部有部分山地,呈东北—— 西南走向,海拔100—626米。山丘主要分布在勤得利、八五九、胜利三场界内,最高点在勤得利的额图山,海拔626.6米。低山丘坡岗地的海拔60—100米,平原低洼地面积占全局总面积93%。

主要河流浓江河、鸭绿河、别拉洪河均发源于平原沼泽地,其上游为湿地,无明显河槽,中游为沼泽性河道,地形平坦,河漫滩十分宽阔,形成大片荒原。这里属寒温 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漫

长,严寒干燥,夏季短促,温热湿润,春季少雨,多大风,春秋气温变化剧烈。地下水分布不均,平原地区地下水藏量极其丰富,为低矿化淡水,水质良好,适用于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山区岗地的水位较低。区内地域辽阔, 资源丰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潜力很大,是黑龙江省开发利用的重点地区,尚有可垦荒地690万亩,主要集中在浓江河、别拉洪河、挠力河北岸、青龙河东岸。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在辖区设有自然保护区——我国第一个沼泽自然保护区洪河。其中有天鹅、丹顶鹤、白尾海雕等。鱼类资源丰富,在勤得利、八五九农场,有驰名中外的大马哈鱼鲟鱼和鳇鱼,东北鲫、鳌花、哲罗、雅罗等名贵鱼类。全局捕鱼年产量在700吨以上。

建三江局直地区是建三江管理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和七星农场场部所在地,方圆25平方公里。原名七星,建三江因建设开发三江平原而得名。1956年七星农场组建初期就 开始兴建,一直是七星农场场部。1970年,兵团六师师部从创业农场的火烧孟,迁至七星农场场部的南部。目前,建三江局直地区已成为建三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中心,成为一座新型的农垦城镇。

建三江局直规划以丰收的“丰”字为主要干道,即建三江街,向两边发展。福前铁路从建三江横腹穿过,将城区分成铁南、铁北两区。南北有东大街、建三江大街、西大街跨铁路。东西有七星路、

二抚路、宾馆路、站前路、建设路横穿城区,其它主干街 道已基本形成。建三江管理局机关、七星农场机关均设在铁北区,铁南区主要是建三江管理局物资处、商业处、中心医院及七星农场联合加工

厂。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区工副业发展很快。现有联合加工厂1座,年产面粉6535吨,制白酒、啤酒1774吨,其中啤酒曾获全国农垦系统首届啤酒质量评比第二名。生产豆油536吨,有机械修造厂、轮胎翻新厂、氧气厂各1个,建筑公司两个,商店8家,批发站6个,有6000千瓦功率火力发电厂1座。

局内交通比较发达。沿江有勤得利、东安、抚远码头,江轮可通富锦、佳木斯,内陆公路成网,“二抚”公路贯穿全区。区内还有全国第一条支农铁路,由佳木斯直通前进农场。

这条福前铁路是1972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为了开发抚远三角洲和战备的需要,修建福利屯至前进农场的铁路。中央批示:由铁道部三院负责勘察设计,由哈尔滨铁路局组织建设,兵团参加施工。福前线全长226.6公 里,由福利屯经红兴隆管理局、友谊农场、富锦市、建三江管理局、创业农场,到前进农场。共15个车站,在垦区境内约160公里,概算投资9936万元。铁路跨越了友谊农场东部的七星河和建三江境内的别拉洪河两大沼泽区,工程十分艰巨。1974年投入施工,1976年路基基本完成,1978年正式通车,并交哈尔滨铁路局管理。

当年修筑的二龙山至抚远的“二抚”公路,就像三江平原上的交通大动脉一样,对三江平原的开发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0年前,唯一的一条由二龙山经大永善至七星岗,长约15公里的乡屯笔直大道,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时修建的警备路。由于沿线路基低洼,加上积水侵蚀,路面不宜行车。七星农场成立后,将此路基毁为耕地,由原七星农场场长李万宝领导沿高岗地势勘测修建一条由大永善经小永善到七星农场公路,当年基本通车。

1969年,兵团鉴于边境形势和屯垦戍边的战备需要,由国家投资,决定开发三江平原东北部的抚远荒原,新建六师。首先抢修二龙山至抚远的“二抚”公路,全长319.7公里,然后沿公路线布点建场,组建六师所属各团。当时,将原所属三师的二十七团(勤得利农场)、二十三团(八五九农场)、二十四团(胜利农场)和二十五团(七星农场)归属六师作为基地,并分别由各师抽调人员、机具、物资。1970年,以“二抚”公路为依托,组建了兵团六师新建六十团(前进农场)、六十一团(创业农场)、六十二团(红卫农场)、六十三团(前哨农场)、五十九团(青龙山农场)、反修营(前锋农场)等五个团、一个独立营,为开辟这一原始荒原奠定了基础。以后又新建了洪河、二道河、鸭绿河、浓江四个现代化农场。形成今日拥有耕地570万亩,可垦地720万亩,拥有15个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群的建三江管局。在沟通抚远、饶河、同江、富锦几个边境县市及其与农场内地的联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建三江农垦志》这样记载着开荒时的艰难:

“在开荒的日日夜夜里,被称为‘铁姑娘’的五十七团十九连战士姜玉琴、李金凤等4个女机务战士,废寝忘食,昼夜苦战,蚊子叮肿了手和脸,她们全然不顾,雨水湿透了衣服,她们仍然坐在大犁上坚持作业。一次炊事员送饭到地头,招呼了半天,等了一圈又一圈,铁姑娘们也不肯停车吃饭,炊事员只好站列车前堵住,强迫她们下车吃饭。可是,当炊事员刚刚转身盛菜时,她们抓起几个馒

头,踏上机车又开走了……”

当年的六师,新开荒建点,接收了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从1968年开始,广大城市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号召,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保卫社会主义壮丽山河的志愿,纷纷来到北国边疆,为第六师增添了新鲜血液。到1976年,先后从北 京、天津、上海、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等大中城市接收知识青年4.4万多人,占垦区知识青年的十分之一左右。广大知青在半军事化生活的培训下,在大批老转业官兵的带领下,表现出勇于吃苦的可贵品质,很快地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其中机务战线上的车长、驾驶员、修理工中有80%以上是“知青”,基建战线的各种技术工种中“知青”占60%以上;文教、卫生、会计、统计、基层单位的八大员几乎全部是“知青”担任,有的还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北京知青、共青团员、副连长张志生,1970年带领青年到新建二十二连开荒建点,他以身作则,废寝忘食,经常带病参加劳动,后因病情恶化,经多次劝说,护送回北京治疗。在生命弥留之际,他

留下遗言:“我建设边疆的任务没有完成,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在北大荒,我要在那里站岗。”父母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一半留在北京,一半送到农场,安葬在“二抚”公路,胜利农场至七星农场交岔路口的西侧。当时,六十一团党委发出了《向模范共青员团张志生学习》的号召。

建三江管理局不仅是三江平原腹地的一颗明珠,还是中国现代化国营农场群的“首府”。全国仅有的4个利用外资引进配套农业机械装备起来的洪河、二道河、鸭绿河、浓江现代化国营农场全在这里,他们又最早拥抱了科学技术的阳光。

垦荒者的血汗,换来了今天农垦城镇的繁荣。全局现有人口17万,职工7.6万。辖区内农场土地集中,土地连片,与周围市县乡村无交叉,是一个区域完整、生产经营和社会生活体系完善,宜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新型垦区。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垦区的文教、卫生、科研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全局现有职工中专2所,电大班1个,教师进修校1所,职业高中12所,普通中学32所,小学341所,在校生4万多。农业科学研究所一个,职工医院一个。

三江的水土还养育了不少能人志士,尤其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更使人刮目相看。

青年作家肖复兴,当年下乡就在大兴农场。他虽然只在农场生活了6年,但正如他自己所说:“青年岁月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往往无法比拟。其中的酸甜苦辣,况味人生,它是人一生成长的培养基。……命运把我抛向北大荒,便也让我难以走出北大荒。北大荒是一个强有力的磁场。”正因为如此,肖复兴回京后出版的30多部著作中,每一本都和北大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肖复兴现在《新体育》杂志工作,杂志开设了《复兴随笔》的专栏,国内一些报刊也积极向他约稿,《大众日报》为他专门开辟了《芸芸众生》专栏,《今晚报》为他开辟了《都市走笔》专栏,《中国妇女报》为他开辟了《复兴漫笔》专栏,《大连日报)为他开辟了《人生札记》专栏,《当代人》杂志为他开辟了《父亲手记》专栏……他像一只辛勤忙碌的蜜蜂,为姹紫嫣红的人生百花传粉,为奋斗不息的芸芸众生酿蜜。

著名青年作家李龙云,1968年7月下乡时也在今天的大兴农场。他在北大荒的10多年里,写了10多部剧本。1978年3月,被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录取为本科生,1979年9月,被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为研究生,1981年冬,通过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12月,入选于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和文化部评选的“中国当代十名优秀剧作家”。代表作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主要作品有剧作引召泽地上的火》、《小井胡同》、《荒原与人》。长篇小说《落马湖王国的覆没》,中篇小说《古老的南城帽》以及戏剧美学论文集、诗集等。1992年春,《中国新时期文学辞典》收入《李龙云》、《小井胡同》、《荒原与人》三项辞条。

在北大荒的英雄群体中,除了转业官兵、知识青年外,还有许多从地方政府机关中投身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优秀人才。曾担任过建三江管局副局长的李万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位26岁担任集贤县副县长和代县长的老垦荒,当北大荒擂响开发战鼓后就毅然辞去职务,带领垦荒队员来到安邦河畔燃起第—堆篝火,拓建机械化集贤农场(今双鸭山农场)。在艰苦的环境下,他3年踏遍了安邦河畔的30万亩荒原,开垦土地8万亩。1956年,李万宝又带领垦荒队员赶着马爬犁,顶风雪来到100多公里以外没有人烟的三江平原腹地的七星河畔组建七星农场;1958年大批转业军官开进北大荒后,李万宝又肩负重担来到黑龙江畔五星山下的勤得利农场担任场长。1980年,年过半百的李万宝再次请缨肩负起我国第一个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机械和技术的现代化农场——洪河农场的创建工作。他从事农垦事业37年,曾4次开荒建点,当了15年场长,成为垦区有名的农业专家。1981年,建三江农场管理局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当时已担任副局长的李万宝一连两个月奔走于水线泥塘之中。到灾情最重、最困难的农场、生产队慰问调查,帮助灾后职工自救,研究下年的生产措施。他带病一跑就是半个月,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热饭,几过家门而不入……这一年,李万宝走遍了全局12个农场,重点调查了110个生产队,掉了10多斤肉。

1983年,55岁的李万宝积劳成疣,组织上安排他退居二线当了顾问。一位老友送来一尊卧佛,语重心长地说:“过去你像老黄牛一样默默奉献,现在你该像佛一样保重身体了。”李万宝笑了,他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f3f9a01000bfw.html229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