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7天,我眼中的日本之六 |
[游记]7天,我眼中的日本之六 |
2008-05-22 sina.com.cn |
奈良、东大寺、阿倍仲麻吕:沧桑的日本 一直有一种感觉,主人安排了一次时间的旅行给我们。我们经历了现代的日本、幕府时代的日本,现在更是回到了与我大唐时代交好的日本古都了。 奈良,就是这个古都。 老的奈良城,其格局呈网格状,大体是仿照中国唐代的建筑格局,所以这是个与中国血缘最亲近的城市,看到白栗色相间的建筑颜色、木格状的窗棂,总让人有种想流泪的感觉。 奈良是古都,早在禅宗和茶道尚未出现之前,甚至在日本尚未形成之前,奈良就已经存在了。日本迁都京都之后,奈良就丧失了政治中心的地位,奈良并未因此而沉沦,她仍然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存在着。她似一个宽厚的日本妇女,包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和艺术。印度的佛教、土耳其的工艺、中国的书法、建筑、绘画、雕塑等等,有些艺术在本土都已绝迹,但在这里却得到了良好的保存。 奈良,这个1200年前,鉴真和尚矢志不渝,历经磨难,五次东渡失败,在第六次已经失明的情况下仍然要前往的都城啊,如今又有多少人还记得这段往事呢?唐招提寺记得,我也记得。 几乎就在相同的年代,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渡唐留学,学成后以“晁衡”之名在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手下做官,与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王维等交情甚厚。本想随下一批遣唐使回国的他却因遇到台风而再次留在了中国。在唐50年,最后客死异乡。今天的奈良街巷里出售的风铃上还印有阿倍仲麻吕当年在唐明州(今浙江宁波)海边即将踏上回国的航船时所作的思念故乡的和歌,谁知归来竟成一梦。他的故乡便是奈良。 奈良的寺院更加“唐朝”化,我们的唐朝已被历史的烟尘掩埋在西安城的下面了,我再也无缘得见,不想在奈良,在东大寺我又找回了我的“唐朝”,“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应该就是东大寺的门吧。 雨在东大寺越下越急,风雨中我几乎可以看到千年前的僧人,淡定的身影,在疾风骤雨里高颂着佛经,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敲响寺院的那口大钟,让悠远的钟声传达着他们始终如一的志愿。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377ce270100097429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