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姓是华夏一个古老的姓氏。象其他许多古老的姓氏一样,它起源于姬姓。相传,具有雄才大略的的周武王灭掉商朝最后一个暴君纣王以后,封他的叔叔叔郑为毛伯。所以,叔郑又被称为毛叔郑。古毛国的领地在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一带。毛伯后来在周成王时,曾任司空,又称毛公。现今出土的著名国宝青铜器毛公鼎就是毛国遗物。毛伯的子孙在整个周朝朝代,世袭其土,遂被称为毛氏。 韶山毛氏,与如此古远的陕西毛氏是否有其渊源,有待查考。据乾隆二年(1737)《毛氏族谱》记载: 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弟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自毛亨、毛苌注诗诂,西河遗派,固深且远矣。汉、晋、唐、宋迄明,莫不代有伟人,光炳青史。考其根源,历历可据,承其年代,派衍如珠之串,如蝉之联,不惟震惊一时,实足赫耀千古矣! 在山环水绕、锦乡如画的韶山冲,依山傍水,居住着六百多户人家,其中毛姓人氏占十之六七,杂以李、钟、周、邹、庞等姓。四修《毛氏族谱》上称:“我毛氏世居韶山,子孙蕃衍,近达数千,大开韶山一族。” 然而韶山并非毛家世代祖居,毛氏祖宗迁韶,从其鼻祖毛太华算起,至今也不过600余年光景。1881年二修《毛氏族谱》对此,有详尽记载: 始祖太华,元至正年间(1347—1368),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省吉水县)迁云南之澜沧卫(今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娶王氏,生子八。明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以军功拨入楚县。唯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行,解组侨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没,葬五里牌道士山(距湘乡市城关五里之城郊)。开种铁陂、乌塘、东塔等处(均为韶山境内小地名),共田四百余亩,编为一甲民籍。 原来,毛太华乃行武出身,当年投奔太祖朱元璋旄下,西征云南,力拒蒙古族铁木真子孙的铁骑,并以边地为家,娶少数民族(拉祜族)姑娘为妻室,决意埋骨边疆,永保社稷平安。遇圣上贤明,赐其内迁湘乡。因此,自明至清几百年,韶山毛家子孙,都把太华公当作韶山毛氏开山鼻祖,并尊定其为第一派(代)。从第一代至第六代,毛家没有固定谱系,到清乾隆初,初修《族谱》时,从第七代开始制定了固定谱系,合起来恰成一首五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