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说,我是不信鬼神的,但是,历史上一些重大的事件发生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和特殊的时间,让人们不得不怀疑自己对真理到底是掌握了多少?昨天是12月25日,是圣诞节。而今天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诞辰114年的时候。而且,恰巧是圣诞节的第2天。你不能不相信,自然就是如此的神妙,在黑暗中国正需要一个伟人来带领人民起来推翻它的时候,历史就是这样给我们送来了一代伟人。 毛主席逝世已经30年了来,毛主席并没有因此而被人民遗忘。相反,却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毛泽东热。时间老人使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谋划者、开拓者、捍卫者和代表者,毛泽东思想是当代的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的路线永远是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指路明灯。时间越长,人民越发怀念毛主席,毛主席的影响如日月同辉,江河行地。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我在6年前,也有幸瞻仰了韶山,这个心中的圣地 韶山,历史悠久,古属荆楚,相传舜帝南巡至此,见景优美,遂奏韶乐,引凤来仪,百鸟和鸣,韶山故此得名。韶山的四周峰峦耸峙,山川气势磅礴。按照风水的说法,这里有帝王之相。现在的韶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四大革命纪念地之一、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一区三地"的新兴城市,风景名胜点近100个,不愧为融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度假避暑于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 由于韶山的自然风光本身就美不胜收,更主要的是这里诞生了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所以,凡是去湖南的外地人,甚至是外国人,无不都要抓住点滴的机会,去游览和瞻仰圣地。我去湖南的时候,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时间大约是8月中旬。记得当时,长沙的5.1大道,正在做大修改造。我住在铁路宾馆,目的就是想抓紧时间,尽可能多游览一些地方。所以到第2天我们乘坐那旅游汽车,穿行在长沙去湘潭的路上的时候,那汽车不能从5.1大道穿行,而汽车又是没有空调的中巴,里面的热是可想而知的。只是那导游湘妹子天生一口灵牙利齿,相当会说笑,尽管我们浑身热的流汗,人家在车上却说笑话:你们来自四面八方,请问,各位知道全中国那里是最热的地方吗?有人说是武汉,有人说是南京,有人说是重庆。她笑着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全中国最热的地方是我们长沙,因为这里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给她这样一调侃,我们内心相反都真的感到坦然了,汗是在流,但是,车窗外的风景却更加宜人。在""浏阳河,弯过了九道湾,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湘江有个湘潭县啊,出了个毛泽东,领导人民得解放啊,咦呀咦自喂……"的美好音乐的伴随下,从长沙没有2小时也就到了美丽的韶山。 毛泽东的故居,相当朴素和一般,和我们舒城山区一般农家没有什么二样。正如同毛主席经常说的"我是农民的儿子"。唯一从风水的角度来看,那就是他的家前面是一个美丽的荷花塘,门口对着韶峰,确实是占尽了风水。故居是一幢坐南朝北的普通农舍,房子前面就有毛泽东少年时代种过的稻田,后面是长满青松翠竹的小山。故居复原陈列了毛泽东父母的卧室、毛泽东的卧室、毛泽民的卧室、毛泽覃的卧室、横堂屋、厨房及其他房间。在这些房间里陈列了大量文物,如毛泽东睡过的床、用过的桌、凳、柜及农具等,房内墙壁上还悬挂着毛泽东父母的遗像,毛泽东和家人的照片。看的出来,毛主席的父母是勤劳的农民,家中的生活只能是很温饱的样子,绝对谈不上什么富有。而毛主席就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的时光。 无数的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都在心中感叹,这样的小山村,出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领袖。而我们伟大的领袖,自小也和普通的少年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唯一不一样的,就是他积极上进,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敢于斗争。 凡是来韶山的人,没有不去滴水洞的。毛泽东曾称之为"西方山洞",他在1966年回韶山居住和工作的时候,就居住在这个地方。滴水洞自然风光绮丽,山环水绕,层峦叠嶂,有奇花异草、珍禽名鸟,景区内"观音抱子"、"八仙吹簫"、"龙泉"等自然景观。在毛氏族谱中有咏滴水洞的诗云:"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未识,石桥如锁几重关。"昔日,滴水洞因其封闭,才锁在深山迷雾中,灵秀聚钟人未识。而今天,我们终于能亲赌它的真实面貌了。 一进滴水洞不久,就能看见很长的碑林,那都是各位景仰毛主席的名人,将军外国人的题词。走不远处,就到了主席居住的一号楼。从这里仰望山上,并无天然洞穴,只是三面环山,入口处为一小山涧,犹如一"洞",山上有一泉水,从岩石上往下滴,故称滴水洞。滴水洞环境十分幽雅。四周高山耸立,山上竹木繁茂,山间流水潺潺,四季鸟语花香,夏季气候十分凉爽,是一天然避暑疗养处所。滴水洞有别墅式小楼三栋,分1、2、3号,红墙青瓦,依山傍水而建,朴实清雅,与山中翠竹、山下泉流相映成趣。茂林修竹,满目苍翠;俯视山下,流水潺潺,幽深清雅,一种不可测的深邃感在心中荡漾。 滴水洞位于韶山冲西南约5公里,而从主席的故居出来不久,就可以慢慢顺公路爬上去。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幽深狭谷,它的南面是龙头山,西为书堂山,北为虎歇坪,东面豁口建有韶山水库。龙头山山脚有一股山泉流出,蜿蜒成溪。溪上曾建有小桥,桥头边有一石洞,洞内滴水,四时不竭,回声悠扬,其韵如琴。滴水洞由此得名。 滴水洞是毛泽东心中永远的"圣地"。导游告诉我们,毛泽东的曾祖父母、祖父等先人便安葬于此。滴水洞豁口以下,有毛泽东的祖居地东茅塘和家庙毛震公祠。少年时代,毛泽东经常路过滴水洞前往湘乡的外婆家。滴水洞西边山上的石观音曾被他拜为"干娘"。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据导游说,1959年6月,毛泽东在建国后第一次回韶山,曾在韶山水库畅游。游罢,他对陪同前来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小舟,这个地方倒很安静,我退休后,你在这儿搭个茅棚给我住好吗?其他领导来休息一下也可以嘛!"1960年5月中旬,毛泽东在湖南又与张平化谈起韶山有个滴水洞,地方很好。张平化专程到实地察看,发现这里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又便于安全保密:在山谷中建房子,连飞机都无法侦察到。张平化看了很满意,于是拍板在这里建房,代号"二○三工程"。 共有一、二、三号三栋楼。一号楼供毛泽东及中央领导使用,双回廊,内设主房、副房、会议室、餐厅、娱乐室等,朴素、大方,又极实用。二号楼是两层楼的客房,共24间,是陪同的中央负责同志休息处。一、二号楼有走廊相连。三号楼距一、二号楼有百米远,是随行警卫和省委接待同志住宿的地方。 听说,1976年9月8日,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给滴水洞工作人员打来电话:"我将于9月9日来滴水洞检查接待工作,因为中央已安排毛主席9月15日回滴水洞颐养天年。"滴水洞的工作人员兴奋不已,他们当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可当晚11时,紧急专线又通知:张平化书记明天不来了。突然的变故使大家预感到某种不祥。9月9日零时10分,毛泽东与世长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滴水洞沉淀了一串凝重的历史话题,也铭记着一代伟人难圆的归根梦。"滴水洞是毛泽东心中永远的‘圣地‘"。滴水洞是一条潜龙在渊的真正的红龙!" 当我来到传说中的神秘的"滴水洞"的时候,我惊讶了。按照现在的观点,这那里有什么特殊啊。还不如现在我们的淮南的洞山宾馆。当时看起来就觉得很简朴,青砖外墙,没有内饰,好象就是抹了白灰而已,一层,坡顶,室内净空较高,不带院子的话,建筑规模不大,好象不超过400平方米,有暗室,仅此而已,谈不上豪华,更谈不上金碧辉煌,即使放在60年代,也绝对不会超过一个县级政府的办公楼。那个所谓毛主席使用的浴缸,看起来还没有我们现在普通人家的浴缸漂亮。就是为江青准备使用的浴缸,在旁边贴几块瓷砖而已。 凡是到过韶山的人都知道一个故事,那就是在韶山广场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中央准备立主席的铜象。那是在南京制造的。当这尊铜象,在运往韶山经过井冈山的脚下,天气骤变,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运输的车队不得已只好在井冈山住了一晚,第二天风和日丽,车队才得以继续前进。有人说这是毛主席要到井冈山看望和他曾经战斗过的战友,看望那些为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牺牲的英烈们。毛主席生日是12月26日,而杜鹃花本该3、4月才开的,可是,当车队到到达韶山时,满山满坡的杜鹃竞相开放,成为一大奇观。当车队经过主席家门口的时候,所有的车突然熄了火。司机就用桶到主席家门口的水潭里提水为车加水,司机边加水边说:主席,你老人家回家看过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走了。这才发车继续往前开。当江泽民为毛主席铜象揭幕时,覆盖铜象的红稠却怎么也扯不下来,这时有个老者建议说:毛主席是打江山的人,江主席是坐江山的人,这坐江山的是不是该对打江山的行个大礼呢?于是,江主席面朝毛主席铜象深深地三鞠躬,这才顺利地扯下了红稠。 铜像揭幕的这天,天上出现了日月同辉的景象。傍晚,有六只蝴蝶绕主席铜像翩翩起舞。据说他们分别是主席家牺牲的六位亲人,前来参加主席百岁生日庆典的。这些神乎其神的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也无须考证。但有一点足可证明:那就是毛主席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 我们的国家之所以有今天,中国人在国际上之所以被人尊敬,中国之所以是一个有影响的核大国,这一切,都是毛主席领导人民群众,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得到的。我们今天在纪念他老人家的诞辰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想到他毕生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和努力。尽管在晚年犯了错误,但是,他是担心资本主义在中国重新出现,千万共产党人的鲜血白流,穷的穷,富的富,帮的帮,雇的雇。我想,他的动机是好的。现在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城乡关系,企业所有人和工人的关系为什么这样对立?各种腐败现象如此猖獗,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如此严重,说到底,还是经济基础的问题。 "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这是他的名言。他为什么强调主要是所有制呢?就是因为他始终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怕人民重新回到被剥削被压迫的旧社会去。什么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毛主席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论述就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抛开生产关系侈谈生产力的发展,是假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改革人民不喜欢的那种生产关系-人吃人的生产关系,才是真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