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京都瑟瑟四月风 |
[游记]京都瑟瑟四月风 |
2008-05-22 bokee.com |
开始上班了两天了,原本以为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感到厌烦,偏偏发现自己已很衰弱的身体,却很是享受这种久违了的紧张和忙碌。熟悉的领导、亲切的同事、关爱的亲人,一切的一切,让我感到非常的充盈,非常的愉悦。 细心的朋友应该发现,前一周开始,我就“消失”了。这几天,也曾一直犹豫不决,是否要将此次的北京之行简短的写一篇博文,期间挣扎、反复多次,还是觉得应该顺应自己心,如实的将这些记录下来,这对于今后的我,也是一个警醒。 我是4月18日搭乘动车组进京的。此行的目的,一方面是陪伴年迈的母亲公干和探亲,一方面也是我自己的一次故地重游,顺便想在手术的一年之后,去北京的大医院找一个专家复诊一下。为此,我早早地做了充分的准备,满怀欣喜地期盼着这次令我憧憬的行程。 动车组并不像我事先想象的那样尽如人意。蛮横的乘客、嘈杂的环境、狭窄的空间,都让我一腔的希翼遭受了最初的迎面打击。在几番交涉和迂回之下,勉强让母亲和我,死死地守住两个并不宽敞的座位,徒然地和漫长的时间、乏味的旅程,做着苦苦的挣扎。好在新买的苹果IPOD里面存储着我一向最喜欢的外文歌曲,稍稍平息了内心因旅途不顺而感到疲倦的心绪。于是乎,在剩余的旅程中,几乎是赖在了座位上,静静地听歌,静静地假寐,养精蓄锐。因为,预料到今后的一切,也会颇为坎坷,不会一帆风顺的。 不幸给我言中了,从火车上一下来,就领教到了北京站设施的陈旧和破损所造成的不便。因为正在维修,加上没有做人性化的处理,所有的背包和行囊,都要靠肩背手提,行李箱下面的滑轮形同虚设,让人徒唤奈何?即便是好不容易出了车站,面对汹涌的人潮,面对“北京欢迎您”的彩色霓虹灯,还是只能放弃幻想,在一群、一群凶悍、强壮的人流中左突右闯,杀开一条“血路”,护卫着母亲,加入到了买地铁车票的漫长队伍中。 北京的地铁是非常奇怪的,除了本地人可以刷卡,无需买票,所以比较简便之外,其他没有卡的人,无论行李有多少,人有多单薄,都需要从仅有的两个窗口中,掏出2元钱,在傲慢和不耐烦的售票员手上,拿取宝贵的地铁车票。自然,无论外面的人潮如何的壮观,你无法奢望会有自动售票机,抑或是人性化的多开几个售票窗口。即便是你赶时间,也只能乖乖地、耐心地排着长队,等待幸运地买到车票的那个时刻。 下地铁站台的时候,同样也是痛苦的。因为同样是没有斜坡用来提行李箱,即便是有,也非常的陡峭和坑洼,让年迈的母亲无所适从,只有看着我拎着所有沉重的行李,吃力地上上下下。哪怕是幸运地上了地铁车厢,也随时能看到穿着劣质西服,满身头皮屑的青壮男子,毫不费力地飞身抢先几步,将立足未稳的母亲挤到一边,强行占有了仅剩的一个座位。而我只能让疲倦的母亲,斜倚在我身上,紧紧抓住把手,勉强支撑着身体,不被强悍的人流卷走。出站的过程,也毋庸多言,无论是走到地面,还是穿越过街天桥,一律没有法子省力,母亲只能满怀歉意地看着我“勇敢”地担负起“搬运工”的角色,缓慢而吃力地在溽热、凄苦的大街上拖着沉重的行李穿行。 终于看到了旅馆的灯光,在办完了烦琐的入住手续,接受了漫长的盘问之后,才松了一口气,顺利地住进了这家经济型连锁饭店。房间虽然不大,但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打扫的很整洁,设施也比较完备,令母亲很是满意。 因为母亲在火车上没有舍得吃20元一份,却又是烂糟糟、油腻腻的盒饭,我更是从早上7点半之后就粒米未进。于是,只有出门找到一家号称24小时营业的粥店,买了一碗最最便宜的白粥。一只小小的碗,照的见人影的薄粥,只装了8分满,却要5元钱。一个凉拌莴笋丝小菜,只是加了一点食盐,滴了两滴油,索价是7元。一个巴掌大的“葱油饼”,被切成了4个小小的扇形,也要价7元。三样加起来,实收了19元。 小心翼翼地拎着这份价值不菲的“豪华晚餐”,让母赶紧趁热吃了下去。母亲吃不完的,我就着小菜,打扫了个干净。 第二天是晴朗的艳阳高照的天气,但是异常地闷热,有一种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烦躁和不安。母亲和我一起打车去了故宫博物院。此时的故宫,正在修缮,三大殿都不能进去参观,售票处也拒绝了我想用导游证免票的请求。不过,对于酷爱历史我而言,能进入故宫,和这个华美、壮丽的宫殿做再一次的近距离接触,本身就够让我感到快乐和痴迷的了。于是,在诺大的宫殿一直转悠到下午5点,工作人员开始清场为止,我们徜徉在这个巨大的宝库中,被它的壮观所陶醉,被它的宏伟所折福。 第三天,果不其然,老天终于变了脸,开始下起了大雨,气温也陡降了近10度。让原本就没有带厚重衣服的我,措手不及。在母亲的坚持之下,穿上了我所能穿的最“厚”的衣服,其实就是一件绣花的衬衫和一个单薄的外套,顶风冒雨去看“鸟巢”和“水立方”。 北京交通的拥堵,让久违的我们好好地领教了它的厉害。所有的道路,都排满了浩荡的车流,基本上每个路口都要堵车。红绿灯也没有安装倒计时器,让人只能估摸着时间,在变幻信号的一刹那,飞奔而过。即便是想打一辆出租车代步,在雨天也是一种奢望。凄风苦雨中,我徒劳地抱着双臂,和凛冽的寒风、狂暴的雨点做着抗争。可惜的是,花费巨资修建的奥运场馆并不领情,它们对于我这样“外地人”的光临,采取了回避的政策。场馆的周围,离得远远的,就被围挡给拦在了路边,除非是去观看比赛,买了票的人,其他的人,一律不得进入。母亲在风雨中,低声下气的向检票的小年轻请求着,说自己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又从外地赶来,回一次北京并不容易,希望他能通融一下,让她近距离看看“鸟巢”和“水立方”。得到冷冷的答复就是,别说你70多岁了,昨天一个90多的人,站在这儿,苦苦哀求了半个小时,也是白搭。看着那个“坚守岗位”的年轻人,一时间,脑海中竟然出现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荒谬招牌。于是,我愤然转身离去,迅速拦住一辆刚下客出租车,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圆明园。 风雨中的圆明园,尽管游人稀少,但是却显得分外的安详,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园中的丁香和海棠,在春雨的滋润下,尽情地绽放着笑靥。烟雨圆明园,颇有些我们江南的景致:宁静、优美、大气,处处呈现出皇家园林的恢宏气派和一种特有的沧桑感。漫步在雨中,尽管身体是冰冷的,鞋袜是潮湿的,但是,印入眼帘的秀丽美景,精致的石雕,所有的断垣残壁,都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万园之园”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壮丽,让人震撼,令人警醒,催人思考,让在风雨中战抖的我,觉得不虚此行。回来的公交车上,饥寒交迫的我,竟然哆哆嗦嗦的在座位上昏睡了许久。 接下来的几天,年逾古稀的母亲,不辞辛劳,兴致勃勃地拜访了中学同学、俄专同学和留苏时期的大学同学,还亲自到位于东长安街上的欧美同学会缴纳了会费。分别了几十年的老朋友相见,分外亲热,每一次相聚都是相谈甚欢,意犹未尽。我也抽空去了心仪的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敕建广济寺、首都博物馆、雍和宫,还有最近才对外开放的国子监和孔庙。 广济寺就坐落在车水马龙的西四大街上,偏又闹中取静,是著名的古刹名寺。它初名西刘村寺,创建于宋朝末年,元朝时,西刘村寺改称报恩洪济寺,元朝末年毁于战火。到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村民耕地时,发掘出陶制佛像、供器、石龟及石柱顶等物,才知是古刹遗址。天顺(1457-1464年)初年,山西僧人普慧、圆洪等法师云游至此,在这里募集资金,于废址上重建寺庙。在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的资助下,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营造了一座庄严佛刹。廖屏还将此事奏闻宪宗皇帝,请赐寺名,宪宗于成化二年(1466年)下诏命名为弘慈广济寺。这以后,广济寺僧人不断进行修复工作,到成化二十年(1484年)才算全部完工,次第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斋堂、禅堂、方丈室、僧舍等,巍峨壮观,富丽辉煌。清朝初年,恒明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立戒坛,开坛传戒。从清顺治五年(1648年)起,还请玉光律师在寺内开堂传成,历时十三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世祖曾游历广济寺。清朝政府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但基本保持着明朝重修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阶和尚任广济寺住持,在寺中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逾百人。当时,广济寺在京都还拥有几个下院,在北海西面有柏林寺(现为北京图书馆分馆),德胜门内有莲花寺,后海有广化寺,西直门内有弥勒院,龙须沟有龙泉寺等,盛极一时。今天的广济寺,在佛像的安奉和经典文物的收藏方面,在法器的陈设和寺院的布置与管理方面,都远胜前代。使古老的寺院更加多彩多姿,引人入胜。 现如今的广济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观音殿)和多宝殿,虽然规模并不大,却是我最近去过的仅有的一座不收取门票的寺院。寺中香火鼎盛,流通处还有各类佛教书籍、光盘和佛教用品,品种繁多,价格实惠,就是里面的服务人员,也都热情有礼,面带微笑,让饱受了几天冷落和白眼的我,感到了由衷的温暖和快乐。也许是天生和佛祖有缘吧,我精心地挑选了几串开过光的菩提持珠、佩珠和挂珠,准备请回家中,好好收藏。 于此大相径庭的是,在相隔仅几百米远的妙应寺白塔,也是一座著名的寺庙。当年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迎释迦佛舍利,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城西南修建了这座大型喇嘛塔。至元十六年(1279)建成后,又在塔前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名“大圣寿万安寺”。 正当我举步要进入好好崇拜的时候,却被告知导游证不能用,免费参观的名额也满了,态度颇为恶劣的看门人,让我赶紧付钱,不然的话,就趁早走人。从小与佛结缘的我,一时间很有些茫然。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供僧众潜心修行的寺庙,也成了渔利的场所。随处可见忙于收钱,推销产品,给人算命的僧人,这难道不是对佛教精神的一种亵渎吗?虽然自认为修行的功力尚不够高深,但是,对于比比皆是的上述盘剥的行为,很是感到不齿和心寒,这样的人和行为,根本就与佛教的教义背道而驰。无需多言,我转身走人。虽然来一次北京不容易,而且已经站在天王殿的台阶旁边,但是,我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去。我的心是坦然的,相比这些急于敛财的所谓出家人,自认为更具有一个佛教徒的修养和气度。虽然感到遗憾,但是对于这次没能成行的妙应寺之旅,还是感到无怨无悔。 国子监和孔庙相连,都坐落在僻静的小胡同里面。雨后的胡同,清新、洁净,游人很少,让我能很从容的好好欣赏和揣摩。两处在对外开放之前,都做了修整,还配有简捷的中英文介绍,在进入参观的时候,意外的和一群活泼的外国学生相遇,看到他们细心聆听,专心记录的模样,很是为中华博大深厚的文明历史感到自豪和自信。 首都博物馆是我唯一一连去了两次的地方。头一天的下午匆忙的浏览,没有能够让我尽兴,所以接下来的第二天上午,我陪着母亲又一次光临那儿。遗憾的是,自从首都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之后,参观者需要提前5天预约。如果是外地的参观者,不能提前预约的话,也需要出示离京的车票和机票,方能进入参观。试想,谁出门在外,会随身带上车票呢?万一弄丢了,岂不是走不了了吗?第一次我用导游证闯关成功,第二次,虽然带了火车票,还是被告知要去东南角的长椅上登记。穿着长大衣的工作人员,要我们每个人出示身份证,还要一一登记、签名。我记得,貌似只有执行公务的警察、安检等国家公务人员才能有资格检查公民的身份证,敢情首博把来参观的人都当作了嫌疑犯了。我出示了导游证,被拒绝了,一定要我出示身份证,又被我拒绝了。我倒是要看看他们有什么资格来拒绝我进去参观,正准备和他们理论,倒是身边的母亲掏出了身份证,方被工作人员告知,原本母亲的老年证就可以从大门直接进入的,无需再来排队,结果还是被结结实实地愚弄了一场,事后,也没有看到工作人员有一丝一毫的歉意。经过了这样的一番折腾,让我原本对首博的所有良好印象,都化为了乌有。尽管里面很多的展品,都让我流连忘返,但是,匆匆的看了一下青铜器和书画,就提前出来了。 在著名的天安门广场游览的时候,也是感觉非常不方便。诺大的一个广场,没有明显的指示牌,让外地人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是好。国家大剧院更是荒谬,不允许随便进入,除非买了演出的票,经过犹如机场安检那样苛刻的检查后方能被放行。原本也想凑个热闹,进去观赏一下,但是,高额的票价,让人望而却步。面对这样一个耗费了巨资修建的面子工程“巨蛋”,想说爱你,还真是不容易!
|
转自:http://precioustime.bokee.com/viewdiary.26148632.html26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